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文本解读

2020-04-22刘耀琼

教师·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刘耀琼

摘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准确捕捉语言训练点,必须正确解读文本。解读文本要有文本意识,要融入文本特色,要深入读透文本,准确捕捉文本中蕴含的语言训练点及写法上的妙处,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意蕴;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呈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归语用本体,带给了语文教学实质性的改变。然而,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在哪里,如何在课程中挖掘语言文字语用的训练点,成了语文教师备课的一个难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准确捕捉语言训练点,必须正确解读文本。我们都知道,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智慧。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找准切入点,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蕴含的言语智慧,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习得。“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这个“例子”就是指我们从文本中挖掘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从中获得言语智慧并创生新的言语智慧。下面就文本解读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文本解读要有文本意识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必须基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提升,必须要有文本的问题意识。“文本意识的强化,就是突出文本解读中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1]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先要了解文体、作者写作的目的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语言训练点。例如,为了上好《搭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课,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教学参考书中对作者刘章的介绍,还借助网络了解了刘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了《搭石》一文。在充分了解刘章之后,笔者才静下心来阅读《搭石》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文本的一些信息自然呈现:语言优美、简练,情景交融,简略刻画了摆搭石、走搭石等三个画面。笔者把这种简略刻画暂称为“概写”。这种写法跟我们平时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求写具体、写生动不是矛盾了吗?于是,带着这个疑惑,笔者结合文本特点尝试把这种别样的叙事方法教给学生。教学中,笔者结合文本中“摆搭石、走搭石”三个情景内容的描写来引导学生感知“以简洁的语言来描写生活场景或事件就是‘概写”,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选取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以简洁的语言,以小中见大的形式来表现美。

在学生充分感知“概写”这种写法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出示例文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进行“概写”。通过三个情景内容的再次品悟,引发评议,学生明白“概写”就是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个场景或事件,通过简练的内容展示完整的画面。之后,笔者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妈妈的手”的特写,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画面想象妈妈可能在干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概写”的方法描绘每个画面的内容。学生可凭借范文,充分了解这种写法的特点,因而兴趣盎然,并能在多彩多样的画面中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就这样,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在知学法、悟学法的基础上自然就学会了“概写”。

当然,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是不一样的。教师能否准确挖掘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取决于是否具有文本意识以及对文体的把握程度。语文教师都知道,到了中高年级时,语文阅读教学就要特别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出发,从文章的整体着眼,去理解、感悟和积累,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2]比如,《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游记,文中的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体现得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每段的第一句,分别从“进了”“走完”“登上”“从万寿山下来”等动词及方位词可以看出。文章过渡自然,层次清晰,景点的交换也特别明显。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都写到颐和园的景色很美,正好对应,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来写,使得全文的结构紧凑有致。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例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从这种行文的写作特点入手,让学生去品悟文本内容,然后进行读写迁移,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尝试写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或美丽的校园。有例文为依据,学生练笔定会得心应手。

二、文本解读要融入文本特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本解读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同一篇文章多次读,读得滚瓜烂熟。在“千百次地读”的同时,还要“千百次地问”,走進文本特色之中,在重点处细细品味,细细琢磨,嚼出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滋味,悟出语言表达形式的奥秘。例如,《爬山虎的脚》(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一文中的教学重难点在于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爬山虎如何爬墙”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文本解读时,笔者通过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细化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位置、颜色、样子),抓住文本中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爬山虎脚的样子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爬山虎的脚写得形象生动,同时,让学生明白“细心观察才能写得具体”的道理。

抓住文本特色是理解文本的一个妙招。在《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学习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品读“爬山虎的脚如何爬墙”这个片段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几个连续动作的词语,感悟这些词语在语段中的妙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了文本表达的特色,领悟了作者写作方法的艺术: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是为下文更好地写爬山虎的脚“如何爬墙”做铺垫。于是,笔者顺势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写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读写迁移,让学生通过观看《小白鹅进食》的视频,观察小白鹅走路的样子,在不同的时间里头部的动作,吃食时的动作、神态等;并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回忆有哪些描写小白鹅动作的词,把它们罗列出来,写在作文中。这样,通过教师直观形象地指导,细化巧妙地迁移,学生眼中有观察点,心中有写作方法,手中有内容可写,动起笔来自然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又如,《乡下人家》(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是一篇描写乡下风光的写景散文。这篇课文的最大写作特色就是篇章结构清晰有序,按先分述再总写的结构来铺开的。全篇一共七个自然段,前六个自然段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描写了一幅幅乡下风光的美丽画面,第七自然段紧扣“独特”“迷人”两个关键词总结全文,是全文的中心句。全篇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在描写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时,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这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紧凑,是难得的写景范文。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关键词语和段落大意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其发现这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模仿这种分总结构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

三、文本解读要深入读透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3]语文课中的“语”,只有细细品味,默默涵泳,才能读通文中沉默的语言。无论是一个标点,还是一句话,都应关注,因为文本是一种情绪与滋味,是一种沉静的感情。为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读熟文本、读懂文本,更要读透文本,熟知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和文本个性,这样才能准确抓住文本的教学要害以及作者在语言和写法上的妙处。

例如,《慈母情深》(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文语言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华丽的修辞。可是,正是这样一些再普通不过的文字,却让人读起来,分外亲切感人。解读时,笔者通过细读发现,本文无论是标点符号,还是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都十分朴素却饱含深情。笔者还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组织方式:开头直扣事件,统领全文,结尾又照应开头,结构十分完整。尤其是中间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省略号、感叹号,这些标点符号,让读者得以体味作者那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内心激荡。作者对母亲的举止的描述,也十分具有层次感,其中“瘦弱”“弯曲”“直”“吃惊”“发抖”“龟裂”“俯在”等词语,更让笔者如临其境,体会到母亲的辛劳与勤恳,以及她宁愿自己多受累,也不让儿子多受苦的伟大母爱;母亲虽不善言辞,却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行动——两次拿钱为儿子买书,表现母亲对自己苛待,却对儿子大度、关爱与信任。

于是,教学思路就明朗了:紧紧抓住标点符号与语言要素。如,通过对文中破折号的解释说明,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细细感悟;抓住母亲四个“立刻”,让学生说说读出了什么感受,让学生从母亲动作中品出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从文字中读出儿子对平凡、辛劳、贫寒、善解人意,宁肯自己多受苦也要满足孩子看书愿望的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热爱之情。笔者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代入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来引起与文本的共鸣。

读细、读透,应是对文本情境的再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善于对文本进行合理分析、重组,从学生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感受迁移。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让文本与教师,文本与学生,语言与精神和谐共生。读细、读透文本是文章的品阅和情感体验的必经之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创设读与品的情境,深入读透文本,由外而内品味文本所包含的深意。例如,对《巨人的花园》(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一文的解读时,笔者通过反复阅读文本(3至6自然段片段)读到了作者在语言和写法上的奥妙有: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②运用对比手法;③省略号的运用;④情景交融;⑤详略分明……这样一来,在品读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中的有關句子感悟作者在语言和写法上的精妙。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正确解读文本,准确捕捉文本中蕴含的语言训练点及写法上的妙处,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文本解读中的四种意识[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9):8-9.

[2]陈洁男.观照言语表达形式,磨砺言语表达智慧[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0):21-22.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