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初心到匠心

2020-04-22宋成德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南岗区教研员名师

宋成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回顾从教近30年的工作历程,可以说在为师之路上,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教育梦想,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并在不同的成長阶段打磨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教研水平。

精知识,精教材,精技术,精思考

1991年大学毕业后,怀揣着教育梦的我又回到了往日的校园。作为从乡村中学走出去的学生,我深知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还记得当年读书时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学生那求知若渴的眼神间的矛盾。所以,初登讲台时,我就给自己设定了这样一个目标——精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专业上至少应该做到:精通教材,研究教材,对于本学科内知识触类旁通、烂熟于心,这是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所以我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数学解题专家,要深刻把握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避免盲目且大量的解题训练,让大多数学生既能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在工作中,我把握各种学习机会来充实和丰富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入职的初期,我购买了大量的数学解题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通过看例题,我不断地自悟、研读、模仿,通过做典型样题,我又在实战中不断地磨练解题的技巧,这些自加压力的磨砺让我受益匪浅,进步飞快。在教学的第一个轮回中,不爱言谈的我醉心于解题能力的提高上,第一次参加哈尔滨市南岗区的解题大赛就名列前茅。我先后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哈尔滨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不断提升技能,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我理想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我期待我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自信、快乐,能让学生从中获取积极的人生体验。为了让学生沐浴在数学的阳光中,我便又开始了一个个起早贪黑钻研教材、整合教材的日子。在一次次翻阅书籍、查找资料,一遍遍修改教案、设计活动,一节节与学生互动研讨的课堂中,我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艰辛,更品尝到了收获的甘甜,也正应了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得我设计《正比函数》一节课时,学生通过画函数y=x的图像能感受到函数y=x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但学生会缺乏对知识的理性认知。经过反复思考,采用几何证明的方式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先发现函数y=x在第一象限内的对应点到x轴与y轴的距离相等,进而由几何知识判断这些点在相对应的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通过类比发现函数y=x在第三象限内对应点也在上面夹角的对顶角的平分线上,再通过计算上述两条射线所组成的角为180度,进而说明在一条直线上。通过教材整合将几何知识与函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这样的训练,我所教的学生越来越阳光自信,在各项活动中出类拔萃。我也先后两次参加哈尔滨市南岗区百花奖赛课活动,并获得一等奖,执教的《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哈尔滨市“农村市级骨干教师进名校”活动进行展示。

教学技能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我工作十余年后,我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已驾轻就熟。但我总觉得课堂还应该再丰富些什么。这时我初识了几何画板,此时我感觉到它会是我课堂教学的有利武器,也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一个切入点、创新点,于是看似保守的我自学教程,潜心研究,新技术的加入让我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解题技能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并在市、区多个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一次次大赛历练中,我积累经验,厚积薄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经过严格的考试、激烈的竞争,我先后被评为区、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

要想让自己的事业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经久不衰,就必须改变陈旧的观念,积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与研究中来。在研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理解技术是设计一堂好课的基础。设计一堂好课的前提是科学合理,既符合知识的内在体系,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三维目标及教学中的重难点。要围绕教学目标打磨一堂好课,可以通过谋大局、布小局、雕细节几个环节进行。

日常的工作是忙碌的,但在繁忙中我学会了思索,在思索中我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初中数学教学重点应教给学生研究知识的路径,再培养学生将研究路径在新知识学习中加以类比应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哈尔滨市培训活动中所做的《改编动态几何压轴题的常见策略》讲座,在市专项培训中做的《关注图形本质属性,有效提升几何理解》讲座;在南岗区数学学科毕业班复习研讨活动中做的《平行线问题》专题讲座均受到好评。我也被聘任为南岗区初中数学学科名师团队工作室成员,可以说我是在从解题上起步、在公开课中成长,是“精知识”的目标让我日益成熟起来。

重教研,重打磨,重引领,重成长

在教师岗位的二十几年中,我不断思索、探寻发展的舞台。我身兼多种角色、多种职务,担子虽重,但却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我对职业的认知,多年的积淀让我在工作中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并奔向更大的舞台,2014年3月我开始了教研员之路。教研工作是绿叶的事业,教研员的光荣在于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同时,更艰巨的责任在我的肩上。我是全区600多名数学教师的领路人、是南岗区初中生的数学学科先行者,此时我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善教研。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此时我要做“一群人、一条心、一定要赢”的事。为打造一支德能兼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区成立了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我们的工作室每周进行一次交流研讨活动,将“高高在上”的试题研究与“接地气”的学生日常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试题研究科学评估学生的数学素养及能力,扎实做好课堂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共学共研中互促互进,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成就区域学科教研新发展。南岗区初中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在2018年获得首批“冰城名师工作室”光荣称号。为加强名师梯队建设,我又组织成立了“名师工作室”第二梯队试题研究小组及课堂教学实践小组。我认为解题、改编题的能力是教师发展的方向之一,而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是教师成才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试题研究小组更注重小、精、细的分析、解题策略。课堂教学实践小组系列活动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搭建成长的平台,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做到使自己的才智成为广大教师的才智,以自己的心血融于名优教师的辉煌创造之中。

每一位参加过比赛的教师都知道,每一堂汇报课的背后,都会有众多名师的批评、质疑与修订,多少成功的课例背后不是汗水和泪水泡出来的呢?这时,对参赛教师来讲,基层的教研员是他們的主心骨。

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全国中学数学学科最高级别的教学展示活动。2019年黑龙江省只有4名教师入围,南岗区两名参赛选手经过市级、省级说课大赛选拔,最终获得展示资格。我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深入学校帮助两位老师选定展示课题,优化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教材,反复探讨能够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环节,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善教学流程。

哈尔滨市第156中学郝金芝老师要上《勾股定理》 这节课,在磨课过程中,她本人和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一节众多名师都上过的经典老课,面对众多教师的质疑,怎样才能上得出彩、如何能在专家团队的评审中脱颖而出,他们一筹莫展。第一堂试讲课中,郝老师完全按教材的内容进行设计,课堂教学平淡无奇,没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时郝老师情绪很低落。在研磨课过程中,我指出教材中介绍毕达哥拉斯从观察地砖中发现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后,直接就猜想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理解上存在思维鸿沟,我建议她整合教材,要通过“辨析条件”解决学生的思维鸿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研磨,她的信心终于逐渐树立了起来,思路也越发清晰。最终,参赛的两位教师不负众望,在全国大赛中以出色的表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之前一直彷徨的郝金芝老师以科学的教学理念、成熟大气的教学风格,得到了大会评委和与会同仁的一致好评,被评为最优秀选手,在来自全国的119名参赛教师中仅有16名选手获此殊荣,充分展示了黑龙江省初中数学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

在持续的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对每节课的驾驭能够收放自如,教学环节设计联系紧密,能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体现数学韵味,能较好地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实与课堂生成,他们慢慢地成长与成熟起来,他们逐渐自信的笑脸让我体会到了做教研员的幸福。

记初心,善用心,强信心,磨匠心

近三十年的教育经历,我也走上了从一线教师到区教研员之路。但不论何种位置,我都会坚持着从“初心”到“匠心”的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当年从教时那个简单的想法“不让孩子们失望,做一名好老师”就是我的“初心”,“初心”不断督促我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强化专业技能、探寻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素养,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经历了无数次跌倒迷茫才发现,一个好的教师不好做,必须专业、必须用心、必须坚韧、必须精益求精,也必须不为名利、甘于平凡,这就是所谓的教师的“匠心”。在日复一日的看似重复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变化和可能,总结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提高专业技能,而专业之路是一条看似枯燥而漫长的路,必须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才能做到“匠心独运”。

作为一个从一线教学岗位走出来的教研员,我深知教师教学大赛与学生优异成绩的获得,都是教师日常踏实工作、用心钻研的结果,是从“初心”到“匠心”的不断打磨。作为教研员,既要给教师以明确的发展目标,又要监测好南岗区初中学生数学质量;既要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又要助力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

首先,在课堂备课上下功夫。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传达数学教育的科学理念。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有人帮助”和“没人帮助”存在着天壤之别。如果没有教研员的正确引导,教师就必须自行摸索,犹如“毛驴拉磨”一般,很难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质的飞跃,而自己又非常辛苦。而如果教研员能够在教师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他一把,给他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传达一些先进的方法和理念,那教师成长就会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而这就是我所想要追求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获得成长,我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全区进行备课展示,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前作业、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备课,备课后教师分别提出了修改意见,在碰撞中形成了最终集体备课流程,通过研磨活动深化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为学校备课组提供了集体备课的样板。

每一次的公开课后,我一定会做评课指导,优点在哪里、需要改进之处在哪里以及如何改进等,将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教师。

其次,做好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制工作。南岗区的监测试题,经常是南岗区数学教师今后教学的风向标。在每次研制数学质量监测工具时,我都严格按课标和教材内容科学确立命题范围、难易比例和分值分配,在此基础上再用心设计试题,以确保知识点考查全覆盖,这种命题方式的用意在于引领教师教学工作能够做到立足教材、尊重教材、运用教材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之后我都会对每个试题的命题意图、学生成绩的数据分析、学生存在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数据详实,问题具体,教学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做好常规基层视导。每学期,我都会到区内每个学校进行视导交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科队伍状况和质量进行分析,对提高学科队伍的素质、改进教学工作提出意见,有效帮助教师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师生服务,或专题报告,或跟进培训,或现场指导,或专业咨询。在与广大师生的互动中,我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愿做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教育理论的普及者,校本教研的合作者,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

教师是平凡的,在平凡中孕育卓越,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初心不改,用心做事,用爱育人。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对教育科研不离不弃,竭尽驽钝,不懈实践,不辍研究,“掬天池清水,育人间新苗”依然是我光荣的使命!

猜你喜欢

南岗区教研员名师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火焰马
识途“老马”:追记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法治委员会报告团团长卢连基
“学雷锋应是一生的事儿”: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委员叶滨昌学雷锋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