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4-22韦杰平李素君谢小玲
韦杰平 李素君 谢小玲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广州 510430
老年精神障碍的发生和老年人记忆力降低、机体基础疾病多,缺乏儿女陪伴等因素相关,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预见性护理措施,其是为特定诊断及治疗患者群体所制定的一种护理措施,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可促进护理实践革新,还可提升患者身心舒适度,减少临床护理风险的发生[1]。本研究探讨了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老年精神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排除精神活性物质、非成瘾物质等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常规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1~77岁,平均(66.6±2.8)岁;病程1~17年,平均(8.61±2.12)年;其中,农村居民有10例,城市居民有20例;小学文化2例,初中文化10例,高中文化10例,高中以上文化8例。路径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79岁,平均(66.3±2.7)岁;病程为1~17年,平均(8.65±2.32)年;其中,农村居民有9例,城市居民有21例;小学文化2例,初中文化10例,高中文化11例,高中以上文化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1)入院评估。入院后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说明,提高患者的认知和配合度。根据患者文化、病程等情况制定临床路径计划。(2)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士、主治医生等组成,共同制定护理措施和质量评价标准。(3)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第一,入院24h将患者安排在监护病房,并做好外逃、跌倒、自杀、冲动、藏药和噎食风险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和目的,介绍注意事项,获得患者和家属理解支持,并签字同意。第二,入院期间急性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观察其生活、饮食、睡眠等情况,并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通过看电视、下棋等娱乐方式缓解身心压力和不良情绪,告知患者在出现幻觉和妄想的情况下如何转移注意力。第三,康复期护理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掌握人际交往、合理饮食、用药等自我管理行为,并做好出院指导,提高患者疾病认知,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是20~80分,越低越好[2])、生存质量(QOL量表评分[3],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和护理满意度(采取满意调查问卷,0~100分[4],90~100分为满意,60~89分为比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是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总比例)、健康知识知晓度(完全知晓、部分知晓、未知晓)。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路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比较
路径组健康知识知晓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比较
2.3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生存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路径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生存质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生存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生存质量比较(,分)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生存质量路径组 护理前 54.20±3.14 54.25±4.25 64.25±11.28护理后 33.15±3.32 37.31±3.14 94.50±4.43 t 6.434 7.955 8.573 P 0.000 0.000 0.000常规组 护理前 54.14±4.17 54.21±4.26 64.82±11.13护理后 45.25±3.29 49.31±3.32 80.35±10.36 t 5.121 5.134 7.799 P 0.000 0.000 0.000 t两组护理前 0.544 0.215 0.924 P两组护理前 0.423 0.678 0.134 t两组护理后 4.868 5.168 6.221 P两组护理后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近年来,精神科护理工作中临床护理路径广泛应用,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青睐,有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改善人们生活质量[4]。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常表现为情感淡漠、兴奋躁动、懒散少动、胡言乱语、妄想、幻觉等,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治疗和护理依从性低,甚至出现抗拒治疗现象[5]。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可强化护患沟通,维持护患关系和谐,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5-9]。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是根据时间顺序和患者个体化特点,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并严格遵循时间给予预见性护理,确保各项护理工作高效完成,有利于规避临床护理纠纷的发生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稳定患者病情意义重大,还可调动患者和家属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10-13]。
本研究中,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路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健康知识知晓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路径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生存质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健康知识认知和满意度,主要是因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促使护理工作有序按照计划开展,可更好在相应时间内达成既定的护理目标,提高宣教质量和更好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从而提升了患者疾病认知度和依从性,也改善了其心理功能和生存质量,促使其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提高。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健康知识认知和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