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女教师 巾帼绽芳华

2020-04-22

天津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生

■本刊记者 焦 佳

写在前面的话:

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是否都有过她们的身影?她们手握戒尺,心中有爱,用女性的温柔与包容呵护幼苗,静待每一朵花在未来绽放。她们就是辛勤、可爱的女教师们。为进一步彰显女教师为天津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展现新时代教育中的巾帼风采,记者在三八妇女节到来前夕,采访了3位特教学校女教师,以此向奋斗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女教师致敬。

常学兰:岁月美好皆与教育环环相扣

小档案

常学兰

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天津市首届青年语文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1982 年,常学兰怀揣着教师梦来到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在这儿一教就是38年。在学校六十余年的校史中,有一大半常学兰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说,自己现在是教职工中的“元老”了。

以爱唤爱,甘当青春麦田的守望者

为了做好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常学兰很是下了一番工夫。常学兰注意到,特殊学生的青春烦恼远比健全同龄人复杂得多。“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活课题困扰着他们,欢喜和悲哀、希望和绝望、自信和自卑这些完全不同的情绪不断折磨着他们。”常学兰说,“如果在关键时期不加以引导,学生们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学生的青春困扰也成为常学兰工作的困扰。“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呢?”这是常学兰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常学兰班上有个叫小妮的女生,她父母在外地做生意,把她托付给舅妈。尽管舅妈每周不辞辛苦地接送她,但她仍旧感觉“寄人篱下”,终日郁郁寡欢,脸上很少有笑容。直到一个周末,矛盾终于爆发了。那天,舅妈因亲人去世,晚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来接她。情绪失控的小妮对着舅妈一通抱怨,丝毫不顾及舅妈的情绪。当舅妈泪流满面地说出原因,小妮竟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

目睹了这一幕后,常学兰立即进行了思考:“这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为什么会对亲人的悲伤无动于衷呢?她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我又应该如何引导她走出成长的阴影呢……”在一系列问题的触动下,常学兰决定抓住这个契机,在班里组织一场“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亲情观念,感受亲情的温暖。

“你出生后妈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还记得你第一次学走路吗?你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吗?……”课堂上,常学兰向学生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引领他们循着成长的轨迹,捕捉与父母相处的每一个细节。盲生对于往事的回忆常常是苦涩、酸楚的,失明不仅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沉重的创伤,更给他们的父母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一生的歉疚。在常学兰的耐心启发下,学生情感的阀门一点点被打开了,他们终于体悟到父母深沉的爱与关怀,也明白了家人的艰辛与不易。

看到学生们大受启发,常学兰当即要求他们写一封信给自己的亲人,以表达感激之情。小妮写的是一封给舅妈的信,写着写着,眼泪便控制不住夺眶而出。在那封信里,小妮解开了她的心结,原来她不是冷漠无情,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悲伤,如何用语言安抚别人,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压抑在心底。“我用汉字给翻译出来”,常学兰告诉记者,这封信被交到了小妮的舅妈手上,舅妈看完信大为感动,很快娘俩儿就和好如初了。“在天津市中学生‘歌颂母爱’朗诵比赛中,小妮获得了特等奖,还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常学兰告诉记者。

以情动情,愿做春风化雨的贴心人

常学兰认为,要想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情动情,以仁爱之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做学生身边的知心人。“来到一个新的班集体,学生很容易产生陌生和惶恐,对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会有一种孤单的感觉。”常学兰很清楚,在组建新班集体时,特别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归属感。每次刚接下一个新班,都是常学兰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我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状态,耐心地倾听他们心里的烦恼,及时地给予建议与帮助。”常学兰这样解释。只要走进常学兰管理的班级,大家总能感觉到学生们强烈的归属感以及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

有一年,班上来了一个叫大志的学生。大志曾是天津市举重队队员,后因爸爸去世,为补贴家用,他和哥哥课余时间卖气球。谁料一次操作失误,大志从此再也无法再见光明。后来大志听从了家人的劝导,转到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上学。可是他的心理落差极大,情绪消沉,上课也不专心听。

那段时间,常学兰经常和大志沟通,去他家探望他,告诉他:“从来没有完美的人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如人意的事,但都应学会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在常学兰的反复引导劝说中,大志开始意识到:即使双目失明,人生也要多姿多彩。更何况,他是家里的男子汉,“今后还要继续和哥哥一起照顾妈妈,绝不能因为失明成为家里的负担。”大志打定主意,不再自怨自艾,笑容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在之后的日子里,大志成为班里的知心大哥哥。每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学校,开窗通风、打扫卫生、帮助同学热饭……他脸上满是对美好人生的渴望与热情。

多年以后,大志娶妻生子,开了一家按摩店,收入还不错。有媒体曾经报道了大志自强创业的事迹,在接受采访时,“他还特意感谢我对他的鼓励和关爱。”常学兰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很幸运能够教到大志这样意志坚强的学生,我知道他当初重新振作起来,就一定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说到这里,常学兰有些哽咽,眼眶发红。

除了大志,常学兰带过的学生数不胜数,有的学生名字淡忘了、面容模糊了,但那些她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她记得很清楚。班上有生活困难的学生,她发动全班给他捐衣捐款;班上有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组织全班给他过生日;班上有生病的学生,她立马买药送饭,小心看护……前段时间,常学兰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毕业生因为患病而众筹时,她毫不犹豫捐了500 元。“虽然数额不多,但让病重的他知道老师并没有忘记他,也是一种安慰。”这些无言的行动感化着学生,让常学兰与学生情感的交流顺畅相融。

以智启智,造就学识过人的大先生

“成为学者型教师,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让语文课成为盲孩子的学习乐园,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常学兰告诉记者,从教以来,她从未停止过语文教学探索的步伐。38 年寒来暑往,常学兰一头扎在语文教学事业中,以课堂为生命舞台,努力成为一名点亮盲孩子心灯的大先生。

有一年,常学兰班上转来一个叫小柏的男生,他是因为在妈妈和邻居的纠纷中邻居将他刺伤,从而导致的双目失明。这不仅使他身体受伤,而且给他的心灵带来抹不去的阴影。小柏非常消沉、忧郁,始终不肯原谅妈妈。常学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思量再三,决定先和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常学兰主动指导小柏学习盲文,点评他的作业,时常过问他的生活状况,从而让他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老师可以成为他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慈母。

不久之后,常学兰开展了以“歌颂母爱”为专题的写作课,许多学生敞开心扉,道出了对妈妈的感恩、内疚与关爱,撰写了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生动的佳作。最让常学兰吃惊的是,小柏居然勇敢地把自己受伤的经历写了出来,那可曾经是任何人都不能碰触的“伤疤”。在那篇作文里,小柏不仅回忆了妈妈在他手术后三天三夜的守护,更为自己以往的不包容、不懂事真诚地向妈妈道歉。常学兰回忆道:“当他读完作文后,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明显感觉到了他的颤抖,我为他的勇敢面对而欣喜万分。”常学兰看得出,小柏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了,并且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

在常学兰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在写作之路上收获满满:学生刘杰的《今天我难过极了》获得全国中学生日记写作一等奖,学生刘津的《美神,我走近你》获得全国中学生散文大赛二等奖,学生陈文鸾的《盲童心中的妈妈》获得天津市中学生演讲比赛特等奖,还有许多学生的作品发表在《盲人月刊》《中国盲童文学》……提到学生的荣誉,常学兰脸上都是笑意,她觉得学生的进步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叶爽:踏上三尺讲台,打开“奇遇人生”

小档案

叶爽

天津市南开区育智学校教师。荣获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

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和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85 后姑娘叶爽在天津市南开区育智学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奇遇人生”。七年来,叶爽带着这份喜爱与热情,用真诚书写“教师”二字,将母亲般厚重的关爱与博大的胸怀转化为日复一日的耕耘,浇灌出了一片学生成长的绿洲,也成就了一段不同寻常的遇见之旅。

遇见特教,人生开始不同

“这三尺讲台是我自己选择的,我要用一生的心血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叶爽向记者讲起了她刚工作时的经历。那天,叶爽刚走进教室,就看到一个男生正举着作业本在等她。他叫伟伟,是班上的听障生,由于听力上的障碍,说话都还不太连贯。一见到叶爽,伟伟赶忙跑上前,脸涨得通红,磕磕巴巴地说:“老师,你看,你看我写得对吗?”叶爽有些诧异,因为她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有限,并没有给学生布置过作业。但她还是接过作业本,仔细看起来:一个个生字满满写了一页纸,虽然歪歪扭扭的,有的字写出了格,有的字还缺了笔画,可每一笔每一划都写得很用力、很认真。捏着那页作业纸,叶爽内心受到触动:“学生是多么努力与倔强,作为老师的自己凭什么不去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呢?”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叶爽真正懂得了特教工作的意义。

说到这里,叶爽的眼眶红了,她说:“我们的教室里走不出华罗庚、走不出爱因斯坦,但是那又怎样呢?”她相信,教育是有改变一切的力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进步空间,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遇人生。

直面挫败,用心守护幸福

刚开始工作,叶爽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学生安全、日常生活、学习技能、家长沟通、文案策划等事务忙得她手足无措,而大大小小的难题也接踵而来。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这让叶爽很头疼。“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无论何时都要去不断充实自己,起点是‘0’还是‘50’又有什么区别呢?”在每一个埋头苦读的夜晚,叶爽一遍遍鼓励自己。

比起知识上的欠缺,经验上的不足问题更大。还没成为人师,现实就先给叶爽上了一课。那是叶爽踏上讲台的第一天,她憧憬着第一堂课怎样跟学生们作自我介绍、怎样帮他们开启一个令人期待的学期、怎样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明灯……甚至因为兴奋和喜悦,她激动得整夜没睡。

一走进教室,叶爽却愣住了,眼前是十几张“呆滞”的脸:有的学生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有的学生来回溜达一刻不停,有的学生连衣服都没穿好……开始上课了,可是无论叶爽讲得如何眉飞色舞,想尽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换来的都是学生空洞的双眼和漠然的神情。手上拿着课前写好的满满几页知识点,叶爽突然有点想哭的冲动:学生们都不听她的课,也不接受她的好意,那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一晚,叶爽再一次失眠。回想起第一次上课的情景,叶爽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她没有继续往下说如何走出最初的迷茫,而是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本相册,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告诉记者,这是她接手的第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不算多,大约有十来个,年龄有大有小,有些大的看上去和叶爽也差不了几岁。照片上学生们的笑容是那么美好纯真,可有谁知道这笑容背后的故事呢?

媛媛是班里唯一的女生,她留着齐眉的刘海,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看起来漂亮极了。可是她的胆子特别小,和人说话的声音细如蚊叫,遇到人多的场合有时会吓得哭起来。脆弱且敏感的媛媛,总是需要老师耐心的抚慰,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拥抱、一次轻柔的抚摸。

伟伟是一名听障生,每天戴着助听器,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法像正常人一样交流。叶爽想让小伟听得更清楚,特意把他调到班里的第一排正中间的位子,上课时也尽量站在他的正前方讲话,“以便他能看清我的唇语”。叶爽介绍说。

小可是一名伴有肢体和智力多重残疾的男生,双腿无法站直,走路也比其他人慢很多。尽管身体有残缺,小可的个性却很要强,不甘于人后。于是每到做操或者放学时,叶爽总是提醒小可提前收拾好东西,比大家早两分钟下楼,在楼下和同学们一起汇合,“这样做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避免人多的时候发生挤、碰的意外。”

……

女教师或许内心是柔软的,但绝不是软弱无力的。初为人师,叶爽便懂得逆境是最好的学习。因此,叶爽的眼神里透着坚定,她越是了解学生,越是走近学生的心灵,越是体会到特教的意义,“我想要改变他们的生活,哪怕一点点。”叶爽坚定地说。

叶爽认真备课、认真上课,没人能朗读课文,她就自己读;没人能听懂问题,她就自问自答;没人能打扫卫生,她就自己动手。面对一脸迷茫的学生,叶爽也不觉得课堂只是她一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她知道学生不是没有回应,只是回应得“慢”一点、“少”一点,她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信心。

叶爽坦言,现在她偶尔仍会有挫败感:教了很多遍如何背书包,有的学生还是没学会;已经把被子叠了无数遍,有的学生还是做不出来;一不小心,自己就被情绪失控的学生掐伤、推伤。可比起这些,叶爽更在意的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哪怕是像系鞋带、盛饭喝汤、保持衣着整洁等在旁人看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在她眼里每一件都是莫大的喜悦,让她信心十足。

持续成长,人生自有光芒

7岁的琪琪,复杂的病因让她在言语、肢体、智力等各个方面都发育迟缓,同龄的孩子都已经步入课堂了,而她还无法开口说话。不仅如此,她连站立、吃饭、喝水、去厕所都无法独立完成。琪琪的家长忧心如焚,给她安排了密集的训练课程。或许是家长的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了压力,琪琪的情况没有多大的起色。

在送教上门工作中,琪琪是叶爽负责的学生。“有时我和她说话,她故意不看我的眼睛,我的指令是向东,她偏偏向西。”这显然给叶爽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她不知道琪琪到底是无法理解指令还是由于逆反心理故意不配合。

一次,叶爽偶然发现,琪琪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看,电视里播放的是唱歌节目,在观看的过程中她还时不时地用手指指屏幕。于是,叶爽决定从琪琪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以此为突破口,改变琪琪的行为。第二天,叶爽带来了学校配备的沟通仪,果然琪琪十分感兴趣,先播放一首活泼的儿歌。果不其然,她的注意力被沟通仪吸引过来,不再看别的地方了。一首歌放完,叶爽对琪琪进行引导,告诉她儿歌是一个上课的信号,如果她能坐好、听从老师的指令,那么在课中和课后还可以播放她喜欢的其他音乐,琪琪非常配合她的教学。

知道琪琪喜欢沟通仪,并接受这种方式的学习,叶爽便把它的用处发挥到最大。沟通仪中有很多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食物、动物、生活用品,这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但是对琪琪却十分陌生。因此,在帮助琪琪认识这些常见的生活用品时,叶爽先是拿出实物让她看、摸、闻、尝,通过多种方式实实在在地接触,然后再通过沟通仪发声,让她了解实物的名称。

琪琪没有语言能力,叶爽就反复让她听,在听正确读音的同时,“我不停地开口朗读,把她带入到‘朗读’的氛围”,叶爽激动地说,“有时她也能情不自禁地跟读,虽然发出的声音和正确的发音相差甚远,但是这种尝试便是相当大的进步,这种转变让我欣喜若狂。”

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心门都需要一把特殊的“开启钥匙”。叶爽注意到班上一个叫小浩的男生,他情绪非常波动,时不时就做出一些钻牛角尖的事情,如三九天时用凉水洗头、把头伸出窗外、暴力踢碎饭箱等。叶爽认为小浩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于是在找他谈话前先了解了他的情况。原来,小浩来自单亲家庭,由妈妈抚养长大,父爱的缺失令他苦恼不堪。在平时,他总想用各种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接着,叶爽就单独找小浩谈话。一开始小浩还是一言不发,但当叶爽聊到一些他喜欢的歌曲和游戏时,他一下子来了兴趣,话匣子慢慢打开,和叶爽说起他的兴趣爱好,进而诉说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如个子太高,同学经常给他起外号;妈妈不理解自己,经常吵架……

这样的谈话渐渐多起来,有时是叶爽主动找他,有时是小浩自己跑到办公室。“他把我当做他的朋友,无话不说。”叶爽眼见小浩在慢慢敞开心扉,便借机引导他,向他推荐有意义的电视剧、歌曲、书籍,让他参与到班集体的各种活动中。渐渐地,大家都发现小浩变了:他不再那么乖张、叛逆,而是积极主动地帮助同学、服务集体。

也正因为叶爽的恰当引导,小浩与体育结缘,把青春期的一腔热血挥洒在运动场上。寒来暑往,当同学们都放假在家时,小浩却在跟随学校田径队认真练习。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曾代表学校在全国残运会上获得金牌。

现在,小浩已经顺利毕业找到了工作。“看到他用勤劳的双手独立养活自己的时候,我觉得既感动又幸运,为学生的付出有所得而感动,也为自己感到幸运。”说到这里,叶爽不禁感慨万分,“做一名注定无法桃李满天下的教师,我珍惜每一次帮他们背上行囊的时刻。”叶爽的用心与努力得到了学生的真心回馈,学生家长们给她送上了“因材施教,善启心灵”的锦旗,以感谢她的辛苦付出。

闫璐璐:长夜终将明,愿做燃灯人

小档案

闫璐璐

天津市红桥区培智学校教师。荣获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敬业奉献好人、天津崇义友善好青年等称号。

每一次学生情绪失控、试图伤害自己时,闫璐璐都会毫不犹豫地张开双臂,把学生拥入怀中,轻抚学生的头,温柔的和学生对话,挡下一切可能的伤害,用无尽的爱平息一场又一场的风暴。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工作之初,因为不熟悉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闫璐璐在教育过程中碰了壁。令闫璐璐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叫做圆圆的学生。她胆子很小,打雷的时候总是紧紧捂住耳朵,闭着眼睛大声尖叫,甚至会抓伤自己的脸和手。每当圆圆害怕得叫喊时,闫璐璐都会心疼地抱住圆圆,温柔地抚摸她的头,好让痛苦和恐惧能远离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就是在这个时候,闫璐璐第一次感受到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要落地生根是多么艰难。

“坚持理想信念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来自于现实的复杂、残酷,还有教育者自身的挫败、无力。”谈到她在特教路上最初奋斗的那几年,闫璐璐眼含泪光感慨道。乐乐是重度智力低下,平时总是安安静静的,脸上带着友善的微笑,温驯得像一头小鹿,可一转眼他就暴躁起来,把其他同学打哭了。闫璐璐又怜又气:乐乐的攻击行为是重度智力低下孩子所共有的症状,可他无故打人就是不对的。为了让乐乐懂得是非对错,闫璐璐不得不严厉地批评了他,看着乐乐难过得低下头,她心里也不好受。

后来的工作中,学生们给闫璐璐出的难题一个接一个。闫璐璐跌倒又爬起,逐渐意识到光有一时的热情是不够的。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她对这句话有了自己的解读:特殊的学生和他们背后的辛酸家庭,最需要的就是有温度的教育。因此,作为一名女教师,她要用发自天性的爱意与温暖,去唤醒每一个柔弱却珍贵的灵魂。

寒冷的冬季,平平的小手冰凉。闫璐璐担心他会着凉生病,给平平戴上了手套,可他不领情,总是瞬间摘下。闫璐璐不气馁,握住平平的小手,用自己的手给他取暖,又紧紧地抱住平平,完全不顾平平身上满是口水鼻涕,还有中午吃饭洒下的菜汤和米粒。感觉到暖意在平平身上缓缓流淌,闫璐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使,我不忍心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做有温度的教育就是我的理想信念。”

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2013 年,闫璐璐开始承担天津市贫困孤独症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孤独症早期干预班班主任、康复教学和家长培训工作。当时,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她的努力上进最终为她争取来了这样一个机会。很快,随着各大报纸、媒体的宣传和家长们的口口相传,不断有家长来到红桥区培智学校报名。陆陆续续地,闫璐璐的班聚集了15个患有中重度孤独症的学生,最小的只有3岁,而最严重的一直在自伤、哭闹。

“这个班的学生年龄小、程度重,学校多次研究最终决定亲子班授课。”闫璐璐介绍说,“学校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训练效果。”家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她知道她和家长们的初心是一致的——尽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生活水平。正因为如此,闫璐璐与每一位家长都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做到了解每一个家庭的情况,更是想尽办法让他们坚持配合训练。在交流过程中,闫璐璐发现由于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严重阻碍着学生的治疗与康复。闫璐璐举了几个例子:“他们中有的家长不能正视孩子的障碍,有的家长期望过高,还有的家长干脆放弃希望了。”这些问题加大了工作的难度,闫璐璐没有退缩,毅然挑起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栋栋一家是闫璐璐遇到的特别让她揪心的家庭。当时,栋栋的孤独症病情非常严重,栋栋爸爸心灰意冷,甚至有一次直接对闫璐璐说:“老师,我真想抱孩子跳楼。”甩下这句话就走了,之后栋栋就再没来上课,打电话电话关机,去家访家中无人。

一连十几天,闫璐璐忧心忡忡,“我做梦都梦到栋栋在坠楼瞬间喊老师救他。”那段时间,她一下班就去栋栋家附近转,去公交站和菜市场转,到处找栋栋和家人的身影。好在最后总算是被她找到了。在看到栋栋那一瞬间,闫璐璐跑过去一把抱住他:“咱们每天都去上课,好吗?”说着,才发现眼泪已不自觉流了下来。之后,闫璐璐与家长进行了数小时的长谈,第二天爸爸就带着栋栋回到了学校。就这样不懈的坚持,历经一年半的康复训练,栋栋各方面能力均有了一定提高,家长也通过一次次专业培训、一次次促膝长谈、一次次实践探索,逐步掌握科学的行为干预方法。

那年春节,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栋栋爸爸的电话就打来了,他话音里带着哭腔,激动地说着:“闫老师,栋栋叫我爸爸了!栋栋张嘴说话了!闫老师,我代表全家谢谢您!”电话那端的喜悦也感染了闫璐璐,她一边听一边抹眼泪。

学识是灯,照亮向阳之路

工作的第二年,闫璐璐接受“阳光家庭课堂”送教任务的时候,她心里有过一丝犹豫,她经验不多,对阳光送教也缺少了解,她不知道要怎样走进重度残疾患儿的家庭,不知道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走进那些更为特殊孩子的心灵。但同时她也明白,为这些需要帮助的学生送去关爱,是她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自接受送教任务之后,闫璐璐做了大量的功课,认真查阅了许多送教相关的资料,仔细分析了残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态,特意设计了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闫璐璐心理学专业知识扎实,便选定以心理教育为切入口,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信心,并鼓励家长乐观面对孩子的缺陷。

小刚是参加“阳光家庭课堂”的一名学生,他的乐观给闫璐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孩子乐观的心态真的很让我触动”,闫璐璐说,小刚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热爱,完全没有因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对生活有任何怨言。在接触过程中,闫璐璐发现小刚特别喜欢汽车,擅长使用电子设备。了解这一点后,闫璐璐工作起来就有了突破口。康复训练动作很吃力,她就和小刚聊感兴趣的汽车,直到他坚持完成。手写字费劲不爱写,她就让小刚每天完成作业后拍成照片发给她,“我会及时为他批改点赞”。闫璐璐介绍说。

回忆起第一次去小刚家送教时,闫璐璐记得很清楚:“我带去了一本名叫《直面人生的苦难》一书,计划每次课上跟他共同学习一篇。”那时候,小刚未满18 岁,闫璐璐就借着送教的机会,引导他正确步入成年。现在,小刚已经满18 岁了,他常和闫璐璐聊起自己的未来,他希望将来能开一间图文设计店,这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前段时间,小刚给闫璐璐发来微信:“老师,我特别喜欢您来上课,您有时间再给我讲点心理学知识吧。等我将来开了图文设计店,请您来指导我工作。”简单而朴实的两句话,闫璐璐读了又读,心里暖融融的,就像是收到了一件珍贵的礼物。

仁爱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闫璐璐班上曾有个重度孤独症的男生毛毛,15岁了还不会说话,只能用哭闹和自伤来发泄。闫璐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得把他的痛苦分摊到自己身上来。一次课上,毛毛突然情绪发作,闫璐璐赶紧到他身边安抚,还没帮他擦完鼻涕又发现他拉裤子了。刚刚离开父母的照顾,面对一个15岁的大男孩拉裤子,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选择做特教教师,容不得半点娇气!”闫璐璐在心里告诫自己,顾不上脏、臭、难为情,立即拉着毛毛冲进男厕所给他换洗,反复跟他说以后要想上厕所应该怎么做。

在和远在家乡的妈妈通电话的时候,闫璐璐一下子委屈地大哭起来,不是因为毛毛的事情,就是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妈妈在电话里安慰她:“孩子,你长大了,是一个有爱心的好老师,我们为你骄傲。”从那以后,闫璐璐再没有为这些事哭过。学生大小便失禁了,她就给他们换洗衣裤,并耐心教他们方法;学生情绪失控了,她就把手递给他们,防止他们抓伤自己。有爱无碍,闫璐璐相信爱能包容一切,能治愈学生受伤的身心。

闫璐璐有个学生叫欢欢,她患有重度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癫痫。欢欢从不看别人的眼睛,也不和别人说话。可是细心的闫璐璐发现,只要见到其他同学有妈妈接送陪伴,欢欢就莫名地烦躁,满地打滚,大声哭闹,有时还会忿忿地去推搡同学。通过家访,闫璐璐明白了欢欢反常的原因。原来,欢欢的妈妈离家出走了。失去妈妈后,欢欢更加孤独,癫痫发作得也更频繁了。一次课上,看到别的同学都在和妈妈做亲子互动,欢欢突然情绪发作,把头撞向身边的康复器械。情急之下,闫璐璐把手臂垫在了她的脑袋下面,没想到她顺势就朝着闫璐璐的手臂狠狠咬下去。“当时我疼得眼泪止不住的流出来,但是我没有出声,我知道她想把苦闷都发泄出来。”闫璐璐描述道。于是,闫璐璐还是忍着疼痛,用另一只手轻柔抚摸着欢欢的头,告诉她:“孩子,闫妈妈陪着你,别怕。”

闫璐璐成了欢欢的临时妈妈。课上,代替妈妈角色和欢欢做亲子互动;课下,给她端水喂药,为她整理衣裤;天凉了,给她买来厚衣服棉手套,叮嘱她到外面别乱跑;天暖了,领她到植物园翻土播种。就这样,欢欢的病情减轻了,癫痫发作减少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她开始用眼神与人互动了。

产假后上班的第一天,闫璐璐刚走进教室,躲在游戏区一角的欢欢突然丢下手中心爱的玩具跑向她,一双小手臂使尽浑身力量抱住她,嘴里嘟哝着“我的好妈妈”。听到这一声呼唤,闫璐璐兴奋不已,“比自己女儿叫我第一声妈妈时还要激动”,谁能想到一个孤独症孩子居然会对半年未见的闫璐璐,有这样热烈的情感表达呢?那一刻,闫璐璐真切地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力量,是爱创造了奇迹。

巾帼逢盛世,扬帆再启航。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更是校园里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她们以最美芳华,燃起一盏盏心灯,传递爱和希望,用坚韧自信书写人生;她们坚守杏坛,不负韶华,始终坚持教育情结,以课堂为人生舞台,一举一动皆诠释了女性的美丽与荣光;她们在最美的年华,无惧风雨,负重前行,擎着一盏教育明灯,点亮学生心中的理想,书写青春无悔的美好篇章;她们立足三尺讲坛,追寻初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施展才智,装点了自己的青春,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女教师,她们无愧于巾帼榜样。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如何唤醒学生自信心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
如何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