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睡眠时间与高学业成绩的理想匹配模式探究及预警

2020-04-22赵利曼杜宵丰徐冠兴

关键词:学业成绩预警学校

刘 坚 赵利曼 杜宵丰 徐冠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一、问题提出

高中学生的睡眠问题长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这些文件都明确提到要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 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 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 小时。相关学者也在研究中证实了长期睡眠不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表现和身心健康的危害(例如Curcio,2006;Wolfson,2003;Fallone,2002 等)。

然而,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学界的呼吁并不尽如人意。在日趋加剧的升学压力和学业竞争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和教师为了让学生追求好成绩,获得高排名,信奉“头悬梁、锥刺股”和“凿壁偷光”的“苦读”精神,不少学生受此影响,提醒自己要加大学习时间的投入,却忽视了自身的睡眠问题(童星,2016)。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区域教育质量体检项目组的监测数据显示,在众多监测地区中,高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盲目牺牲睡眠时间追求高成绩的学校和地区比比皆是。同时,不少研究者也指出了高中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如杨东玲等人(2018)调查了上海市高中学生的睡眠时间,发现有94.8%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 小时;侯粤虎等人(2015)也在研究中发现,深圳市宝安区高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6.2 小时。已有研究显示,睡眠不足带来好成绩的背后是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造成负向影响为代价的。充足的睡眠时间、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和高质量的学业成就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基于此,本研究将以学生身心发展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基础,探索学生高学业成绩与睡眠时间的理想匹配模式,并对牺牲学生睡眠时间换取好成绩的学校进行多级预警,有望对教育决策和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二、文献综述

在相关政策不断颁布的背景下,大量研究也围绕高中生睡眠时间的问题来展开。我们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发现,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睡眠时间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睡眠时间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学生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

(一)睡眠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

睡眠是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传统的观点认为,作为一种自适应的、保护性活动,睡眠是个体恢复体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刘志远等人(2015)的研究指出,睡眠不仅对恢复体力,而且对恢复脑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后续学习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助于记忆的巩固和保持。Dewald et al.(2010)针对15199 名8—18 岁学生实施的睡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元分析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r = 0.069,并且男生组的相关性高于女生组,这可能与男女生的青春期发育不同有关。Mirghani et al.(2015)也在研究中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我国学者姜艳蕊等人(2011)研究发现,平时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的学龄儿童在语文能力、数学能力和学业成绩上的表现不如睡眠状况好的儿童。由此可以看出,睡眠时间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正相关关系。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压力和工作压力的普遍增加,很多人通过减少睡眠来试图弥补学习和工作时间上的不足,并以期借此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学界对于睡眠时间和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在睡眠不足时,机体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分解代谢增快,导致与记忆力、注意力有关的神智活动受到影响,甚至损害记忆力的维持与巩固能力,从而引起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另一种解释是,睡眠的不足或中断会减少神经认知功能所需要的夜间大脑活动,复杂的任务需要抽象思维、创造力、整合和计划,这些任务代表了较高的神经认知功能,主要受睡眠问题的影响(杨东玲等,2018)。

(二)睡眠时间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梁朝晖等人(2006)指出,青少年夜间睡眠不足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机体防御力减弱,进而引发疾病,也会使生长激素的产生和释放受到阻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长期睡眠不足会打乱青少年的生物钟,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神经衰弱以及某些神经症的发生。同时,Knutson(2011)的研究发现,青春期睡眠时间不足与超重、肥胖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睡眠不仅是重要的生理需求,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Morrison et al.(1992)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青少年,他们的抑郁、焦虑及行为问题上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睡眠充足者,并且睡眠不足的情况越严重,其焦虑程度和主观抑郁程度就越高。赵舒薇等人(2012)认为,从情绪维持方面来说,学生长期睡眠不足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烦躁焦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生活。

(三)学生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关注了导致我国中学生睡眠不足的相关原因。何江等人(2007)对北京市618 名高中生的睡眠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个人情绪、学习压力和考试成绩是影响高中生睡眠时间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很多学者验证了他们的结论。赵阳,薛海平(2018)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参加学术类课外补习会显著降低他们的睡眠时间。参加补习是学生客观压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刘姗姗等人(2011)发现,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对学生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5 个因子有正向预测作用。林琼芬等人(2018)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学习压力越大,睡眠质量越差。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各阶层不得不给孩子增加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要求,使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从而打破正常的作息规律,影响正常的睡眠。郑林科等人(2001)发现,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意志品质、感觉思维、情绪反应及生理指标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学习压力越大,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越大。学生如果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长年累月下来,就会出现焦虑失眠。

除了学习压力等因素以外,刘庆奇等人(2017)发现,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差;每天熄灯后使用手机时间多于60 分钟的学生,其睡眠障碍率明显高于少于10 分钟的学生,但使用手机的基础功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对睡眠质量并无影响。Demirci et al.(2015)对手机使用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对低睡眠质量有直接效应,会直接作用于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从而间接引发睡眠问题;睡眠质量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中度正相关,且睡眠质量的不同成分均与心理健康相关,尤其与躯体化、强迫、抑郁和焦虑的关系更密切。

可见,学生睡眠时间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为了追求高学业成绩而导致的学业压力、负面情绪的产生和手机使用的时长等,都是影响学生睡眠时间的重要因素。

综上可知,睡眠不足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具有消极影响。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教育环境度过中,睡眠不足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的危害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品质、人际关系和参与校内外活动的频率,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为了追求较高的学业成绩所导致的沉重的学业负担,是学生睡眠不足的重要诱因。有鉴于此,探索并找到理想的睡眠时间、较高的学业成绩和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尤为重要。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依托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进行数据采集。项目组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我国某东部省份S 省140 所高中学校高二年级的14021 名学生,其中男生6569 名,女生7452 名。样本加权后共计205938 名学生,其中男生97024 名,女生108914 名。男生所占有效样本的比例为47%,女生所占有效样本的比例为53%。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涉及性别、地域、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项目组参考国内外测评项目及相关文献,测查了学生每天(周末和节假日除外)的睡眠时间和学业成绩。其中睡眠时间分为少于5 小时、5—6 小时、6—7 小时、7—8 小时、8—9 小时和9 小时以上六个时间段;学业成绩是其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的均值。

此外,项目组还调查了学生的兴趣、学业负担、学习品质、人际关系、活动参与主观幸福感等各类变量,并结合相关统计模型,将以上变量合成了0—100 的指数。一所学校的某个指数越高,表示此学校学生在某方面的发展越好。如学习兴趣指数越高,表示此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兴趣满足指数越高,代表此学校的课程越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作业指数越高,表示此学校学生每天(除周六日外)作业时间在两小时以下的比例越高;睡眠指数越高,表示此学校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8 小时及以上的人数比例越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效应量对睡眠时间和高成绩的不同匹配模式进行比较。效应量表示两组均值之间的标准差异大小。与显著性检验不同,效应量不受样本容量影响,更能客观地反应群体间差异的大小。当样本容量大到变量容易显著时,有必要报告效应量大小。效应量绝对值小于0.2 为实际差异较小,0.2—0.8 为存在中等程度的差异,0.8 以上为实际差异较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S 省高中“学生睡眠时间为9 小时以上时,成绩最好”的学校,其学生兴趣较高、压力较小、学习品质较好、活动参与度较多、人际关系较为融洽以及有更多幸福感

按照国家规定,高中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得少于8 小时。由此,本研究将探讨睡眠时间为8—9 小时及其左右(即睡眠时间在7—8 小时和睡眠时间在9 小时以上)两个区间内,学生最高成绩出现在哪个睡眠时间段时,学校学生的兴趣较高、压力较小、学习品质较好、活动参与度高、人际关系融洽以及感受到的幸福感高,由此发现睡眠时间和成绩理想的匹配模式。本研究将“睡眠时间在9 小时以上成绩最高的学校”记为A 类校;“睡眠时间在8—9 小时成绩最高的学校”记为B 类校;“睡眠时间在7—8 小时成绩最高的学校”记为C 类校。

由表1 可知,A 类学校在兴趣指数、负担指数、学习品质指数、人际关系指数和活动参与指数上的表现好于另外两类学校。从效应值反映出的实际差异来看,大部分的效应值在0.2 及以上。由此说明,与B 类学校和C 类学校相比,A 类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兴趣、体育兴趣均达到较高的水平,学校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睡眠时间相对充足、作业时间相对较少、没有补课的比例较高,学生感觉到的压力相对较小;与老师、父母和同伴的关系都较为融洽;参与社团活动、公益活动、自主选修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较强,主观幸福感也更高。

表 1 三类学校学生各指数情况

具体来讲,差异较大的指数有以下几个:在兴趣方面,三组学校在学习兴趣指数和兴趣满足指数上差异最大,“A 类学校”学生学习兴趣指数高于“B 类学校”8.0 分,高于“C 类学校”24.2 分;“A 类学校”兴趣满足指数高于“B 类学校”7.1 分,高于“C 类学校”22.1 分。在负担方面,三组学校学生在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指数上差异最大,“A 类学校”学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低于“B 类学校”11.7 分,低于“C 类学校”15.0 分。在人际关系方面,“A 类学校”在师生关系指数、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指数上比“C 类学校”分别高出20.2 分,14.8 分和14.0 分,比“B 类学校”分别高出6.3 分,6.8 分和5.5 分。在参加活动方面,三组学校学生在参加公益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方面差异最大,“A 类学校”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指数高于“B 类学校”10.3 分,高于“C 类学校”21.4 分;“A 类学校”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数高于“B 类学校”11.4 分,高于“C 类学校”23.0 分。在学习品质方面,三组学校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指数上差异最大,“A 类学校”学生学习自信心指数高于“C 类学校”17 分,高于“B 类学校”8.0 分;“A 类学校”学生学习动机指数高于“C 类学校”15.7 分,高于“B 类学校”4.6 分。

(二)不同类别学校睡眠时间和高成绩的理想匹配模式

此部分将对学校按照其平均社会经济地位(SES)进行分类,探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组的学校是否符合整体规律,即相较于B 类和C 类学校,A 类学校学生的兴趣更高、压力更小、学习品质更好、活动参与度更多、人际关系也更为融洽,并具有更高的幸福感。本研究对所有参测学校进行了排序,社会经济地位均值在前30%的学校定义为高社会经济地位组,社会经济地位均值在后30%的学校定义为低社会经济地位组。具体结果如下:

1. 低社会经济地位组“睡眠时间在8—9 小时的时候,学生成绩最好”的学校学生兴趣较高、压力较小、学习品质较好、活动参与度较多、人际关系较为融洽以及有更多的幸福感

低社会经济地位组的“A 类学校”“B 类学校”“C 类学校”这三组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压力、学习品质、活动参与度、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是有所不同的。下表呈现了两组学校各指数之间的区别。

由表2 可知,低社会经济地位组“睡眠时间在8—9 小时学生成绩最好”的学校学生兴趣较高、压力较小、学习品质较好、活动参与较多、人际关系较为融洽以及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组中,“B 类学校”各指数都高于“A 类学校”,但整体差异不大,基本保持在5 分左右,这与总体规律有所差异。这表明,在整体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学校环境下,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但最高成绩的获得也需要在满足8 小时睡眠的基础上,这样学生们才会有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比如参与更多的活动,在兴趣、自信心、人际关系等各方面表现较好,有更多的幸福感等。

其次,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组中,“C 类学校”与“B 类学校”各指数差异较大。其中“C 类学校”比“B 类学校”在学习兴趣指数和兴趣满足感指数上分别低14.9 分和14.8 分;师生关系指数低13.2 分、18.5 分和16.0 分;公益活动参与指数、研究性学习指数、自主选修指数和社团参与指数分别低17.9 分、19.9 分、16.8 分和18.3 分。由此说明,在整体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校环境下,也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睡眠来换取好的成绩,否则孩子们可能会面临压力变大,兴趣降低、人际关系不和谐、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感受不到幸福等一系列问题。

2. 对于高社会经济地位组的学校而言,“睡眠时间在8 小时以上时,学生成绩最好”的学校学生兴趣较高、压力较小、学习品质较好、活动参与度较多、人际关系较为融洽以及有更多幸福感

高社会经济地位组的“A 类学校”“B 类学校”和“C 类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业压力、学习品质、活动参与度、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等指标上的表现也存在差异。表3 呈现了三组学校各指数之间的区别。

表 3 高社会经济地位组三类学校学生各指数情况

由表3 可知,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组中的部分指数上,A 类学校高于B 类学校和C 类学校,同时在部分指数上B 类学校也高于A 类学校。A 类学校和B 类学校综合来看是“睡眠时间在8 小时以上的时候,学生成绩最好的学校”。具体数据呈现以下特点:

在学校社会经济背景整体较高的情况下,“B 类学校”与“A 类学校”的各指数互有高低,但整体差异不大,基本保持在5 分左右。“C 类学校”各指数整体低于“A 类学校”,且差异较大。其中“C 类学校”比“A 类学校”在兴趣指数上分别低10 多分;学习压力指数和睡眠指数上分别低11.5 分和17.1 分;自主选修指数和社团参与指数分别低14.0 分和18.4 分;学习动机指数低12.4 分。由此可以看出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睡眠缺乏带来的高成绩会有严重的后果,比如学生会面临压力变大、兴趣降低、人际关系不和谐、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感受不到幸福等一系列问题。

(三)S 省各学校高成绩睡眠时间区间的多级预警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无论学校的社会经济地位处于怎样的水平,高成绩的取得都不能以减少睡眠时间为代价。睡眠时间至少为八小时的学生群体,更容易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也更有利于形成健康良性的教育环境。以下将对S 省所有抽样学校进行多级预警:将最高成绩在睡眠时间五小时以下学生群体中的学校列为红色预警;最高成绩在睡眠时间5—6 小时学生群体中的学校列为黄色预警;最高成绩在睡眠时间6—7 小时学生群体中的学校列为橙色预警;最高成绩在睡眠时间7—8 小时学生群体中的学校列为蓝色预警。

S 省逾六成的学校处于预警的级别。在140 所学校中,有24 所学校处于红色预警级别;18 所学校处于黄色预警级别;处在橙色预警级别的学校最多,多达34 所。更值得注意的是,S 省整体也处在橙色预警级别;9 所学校处在绿色预警级别。对这些以低睡眠换取高成绩的学校,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对其进行多方位督促,才能为学生创造健康、良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五、结论与讨论

(一)“睡眠时间在八小时及以上时,学生成绩最高”这是学校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持良好教育环境的理想匹配模式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S 省“学生睡眠时间在八小时及以上,学生成绩最好”的学校有着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些学校的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自主选修和社团活动;他们有信心、有动力地投入学习;不仅学习兴趣高,艺术兴趣和体育兴趣也相对浓厚,这样的学校还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们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每天还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完成适当强度的作业;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和与同伴之间的关系都较为融洽,也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长期以来,“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古代故事中反映出的“苦读”精神被人们当做读书人应具有的优良品质而被极力推崇,当前的老师和父母们也常常借用这样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和孩子专心向学,也有不少孩子们以这些故事自勉,提醒自己刻苦学习。但是,实证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恰恰反驳了这样的观点。对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学生而言,即使要付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也必须保证8—9 小时的睡眠,这样方能有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和一个良性的身心发展状态。如果以牺牲睡眠时间来追求高成绩,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使学生慢慢失去学习兴趣、艺术兴趣、体育兴趣,使学生不愿参加各种活动,加剧他们与教师、家长和同伴之间的紧张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将学生的睡眠时间保持在8 小时及以上,是学校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理想匹配模式。

睡眠时间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理想模型应该是:在国家规定的睡眠时间内,学生的学业成绩达到峰值。2008 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要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其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为10 个小时,初中生为9 个小时,高中生为8 小时。S 省高中生的睡眠时间在8 小时以上时,其学业成绩达到最高点。项目组以同样的方式测评了某南部沿海开放城市的高中及某内陆省会城市的初中,发现只有当睡眠时间在7—8 小时甚至是6—7 小时时,这个地区学生的学业成绩才能达到最高。可见,S 省的高中数据比其他同类地区的高中(甚至初中)都更加接近理想模型。实际上,自1997 年以来,S 省持续规范办学行为,对增加学业负担的现象强化监督与问责。此次数据表明,S 省长期以来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教师、学校、行政管理者以及家长应持有正确价值观,全面综合地看待学生睡眠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以牺牲学生睡眠获取的高成绩会付出一系列代价,如学生对学习兴趣和艺术体育兴趣不高,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自主选修、社团活动参与度不够,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主观幸福感低等。

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都不应以学生的学业表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教育部2001 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教育部2013 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也特别强调了教育评价的综合指标概念。这些重要政策文件的颁布,体现了教育管理者在宏观层面对于教育改革目标的思考。教育目标和多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又要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以牺牲学生睡眠时间来追求好的成绩,忽视学生身心发展和良好教育环境的创设,这样的观念势必然会将我国的教育带入歧途。

在教育实践中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当好家长的参谋,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拔苗助长,不搞一刀切。家长也要明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做父母的职责,不能一味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结果,而应更关心子女在学习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分配学习精力;要正视学生的学业负担,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与适度的关怀,这样才能不会陷入过分追求高成绩而牺牲学生睡眠时间的误区。其次,对学校中存在的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睡眠时间的行为,要严加查处和督促改进;应当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避免出现题海战术、疲劳轰炸,影响学生睡眠时间的现象。再次,教育行政部门需切实落实就近入学的原则,确保学生住所与学校之间的合理距离,以此减少学生家庭住址离学校距离过远、上学路上时间过长而造成的睡眠时间不足等问题。从长远看,中高考招生应打破“唯分数”的选才机制,代之以全面综合的考量,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以此引导学校回到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驾齐驱的轨道。

(三)对牺牲学生睡眠盲目追求高成绩的学校进行多级预警并完善问责机制

即使在S 省这亲持续多年规范办学行为的大形势下,本研究调查的140 所学校仍有六成多的学生,当其睡眠时间少于8 小时时,取得的成绩最高。这样高的比例,需引起重视。其中,有24 所学校处于红色预警级别;18 所学校处于黄色预警级别;处在橙色预警级别的学校最多,多达34 所学校;9 所学校处在蓝色预警级别。此预警机制具有可推广性,各地区均可参照此预警标准,监督本地区的状况,对这些以牺牲睡眠时间来换取高成绩的学校,进行多方位督促。

教育行政部门应真正意识到以牺牲睡眠时间追求高成绩对学生造成的危害,应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监控预警,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问责。学生睡眠时间的预警及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靠一个举措就能一蹴而就,需要多管齐下。例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设置学业负担预警监测系统,鼓励学生家长反应学生睡眠不足、作业过重等负担问题,相关部门可以此为参照,对相关学校进行调查并监督其整改;还可以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调查学生睡眠时间,依据本研究建立的预警机制,每月公布预警结果,对以牺牲学生睡眠时间盲目追求高成绩的学校进行批评教育;此外,鼓励不同学校之间开展相互学习与良性竞争,处于预警级别的学校向能长期保证学生睡眠充足、学业水平较高、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环境良好的学校学习。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方式的碰撞会产生不一样的教育结果,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能够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通讯作者为赵利曼。)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预警学校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分析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学校推介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预警个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