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高效池塘养殖生产典例
2020-04-22刘张淮,王家军,朱春艳等
江苏宝应县是传统的水产养殖大县,河蟹在全县水产养殖品种中占有很大比重。为做好全县河蟹养殖示范推广工作,促进河蟹产业健康发展,笔者对一户小池塘河蟹高效养殖典型进行了调查,并总结其养殖技术要点和生产销售情况。
一、养殖选址及布局
养殖塘口位于宝应县安宜镇金湖渔业村,池塘为长方形,面积5亩,其中滩面约3亩,滩面水深保持在0.7米左右,四周环沟面积约2亩,环沟最大水深为1.2米左右,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养殖池塘交通便利、水质清新、无农药和工业污染。
二、养殖前准备工作
1.清塘消毒 每年成蟹养殖周期结束后对池塘淤泥翻耕曝晒,苗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3月上旬放苗前首先按500克/亩使用硫酸铜进行清塘,1 周后按10 千克/亩使用漂白粉再次清塘,清塘结束后使用生石灰解毒。
2.防逃设施 河蟹善攀爬、易逃逸,随着个体的增大,其逃逸能力也随之增强,因此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需高度重视防逃工作。该养殖户采用聚乙烯网绳和尼龙薄膜作为防逃设施,此方法经济实用、简单易行。
3.水草移栽 俗话说“养蟹先养草”,池塘中水草的好坏对河蟹养殖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养殖户池塘采用了多品种水草混合种植方式,池塘主要种植的水草种类为轮叶黑藻及苦草,亩播种轮叶黑藻芽苞5 千克、苦草种0.5 千克。除人工播种的水草品种外,滩面还有自然生长的少量伊乐藻,四周环沟生长有少量沮草。在河蟹生长旺季,以轮叶黑藻为主的水草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草之间留有80 厘米左右的空白带,这样不仅有利于水草的生长,同时还可以给河蟹留下充足的活动和吃食空间。夏季水草生长过旺时需要及时割除草头或人工捞出多余水草,防止水草生长过旺影响河蟹的健康生长。
三、蟹种放养
蟹种选择规格整齐的扣蟹,剔除病蟹、残蟹,保证种苗优质。成蟹养殖池塘配套有扣蟹培育池,大眼幼体放养密度为1.5~2 千克/亩。3 月底放养扣蟹,投放时可使用高浓度高锰酸钾浸洗杀菌消毒,扣蟹放养密度为1 000 只/亩,平均规格为15~20克/只。
四、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 河蟹食性杂,目前所用的饲料主要有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三大类。该养殖户选用的饲料主要是冰鲜鱼,冰鲜鱼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河蟹喜食。4-5 月上旬日投喂量7.5 千克左右,6 月以后逐渐加大投喂量至每天15 千克左右,后期最多时每天投喂22.5 千克。池塘中设置料台,平时注意观察河蟹摄食情况,根据摄食情况适当增减投喂量。其他饲料包括少量玉米、螺蛳和颗粒饲料,玉米与颗粒饲料用量很少,投喂仅有十几天,螺蛳投放量为250 千克/亩。螺蛳不仅可以作为河蟹的天然饵料,还能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2.水草养护 水草养护主要包括青苔处理和高温防护。3-4 月水温较低容易产生青苔,青苔的处理办法主要是在5月以后,选择晴天上午使用硫酸铜进行局部点杀。夏季水温高水草生长旺盛,需及时割除草头,保证水草离水面30 厘米左右,水位不宜太深,平时需加强水质和增氧管理,保证水草正常生长。
3.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是河蟹养殖的重要环节,充足的溶氧是保证池塘水质和河蟹健康的关键。该养殖户严格按照“三开两不开”原则使用增氧机,池塘调水主要使用光合细菌和EM菌,5月全池泼洒EM 菌,用量为10 千克/亩,6 月后每隔7~10 天泼洒光合细菌1 次,每次用量为10 千克/亩。光合细菌与EM 菌为养殖户自培养,成本较低。底质改良主要使用底质改良剂和固体增氧剂,池塘生态环境中的螺蛳、水草和浮游植物等同样可以起到生物增氧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4.病害防治 河蟹主要疾病有白斑病、颤抖病、水瘪子病和其他细菌、寄生虫病,在养殖过程中需做好病害预防和管理工作。该养殖户未使用杀纤毛虫药物,也未使用其他内服药物,而是通过定期使用EM 菌和光合细菌调水改底、加强日常管理来预防病害的发生,养殖全程未发生严重病害。
五、养殖结果
成蟹单产为105 千克/亩,雌雄比例约3∶7,产值55 650 元。雄蟹平均规格为190 克/只,其中250 克/只以上占15%,200~250 克/只占35%;雌蟹平均规格为130 克/只,其中175 克/只以上占15%,150~175克/只占20%。
该池塘为河蟹精养塘,只放养少量的沙塘鳢,未套养其他养殖品种。沙塘鳢产量6 千克/亩,规格为80 克/尾左右,市场价格100 元/千克,产值3 000元。养殖的成本及效益见表1。
表1 成本及效益 元
河蟹采取高效池塘养殖模式,养殖户可选择鳜鱼、沙塘鳢等进行套养,少量肉食性鱼不仅可以清除水中残蟹、病蟹和野杂鱼,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还可以更有效利用水体空间,增加池塘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