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的现状与对策

2020-04-22吴义鸿刘传涛

科学养鱼 2020年12期
关键词:稻虾种养小龙虾

吴义鸿 魏 涛 刘传涛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 合肥 230001)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笔者针对近年来安徽省内小龙虾不同产业发展的现状,就稻虾产业之间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亮点和问题提出分析,以促进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与餐饮行业、特色民宿、渔事体验、休闲垂钓和科普教育等旅游业态充分融合,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一、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安徽省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到2022 年总面积年增6.67 万公顷,水稻产量7 500 千克/公顷,年产值150 000 元/公顷)为抓手,强化市场引领、技术推广和政策促进,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在各地蔚然成风,呈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局面。同时各地积极探索拓展小龙虾加工业发展,解决产品结构性过剩或资源集中上市问题。小龙虾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的积极响应,大批龙虾小镇和龙虾节庆活动应运而生,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小龙虾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稻虾综合种养展现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截至2019 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21.15万公顷,全省小龙虾总产量为35万吨。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2019 年同比增量居全国第一。2020 年上半年,即使在新冠疫情发生的大背景下,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依然有较快发展,面积达到30.93 万公顷,1-6 月累计新增9.76万公顷,提前完成全年总面积达到26.67万公顷的目标任务。

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发展的不足与困难

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速度与效益的矛盾、重生产与轻市场、发展方式主要依赖规模扩张、加工能力不足、技术服务难以到位等问题。从产业融合角度来看,稻虾综合种养业呈现的不足与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种养主体组织化培育不够

目前安徽省小龙虾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粗放式养殖、小规模养殖仍是主流,产业化水平不够高、抗风险能力不强。行业协会、大型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织培育不充分,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主体培育力度还应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有待提高。

2.种养基础设施薄弱

稻虾综合种养的自然环境成为受限因子,部分种养基地水利、电力、道路不配套,一些地区用水、用电问题突出。稻渔综合种养中的小龙虾养殖主要是利用当年9-10月水稻收割完后,至次年6月水稻插秧前的间隙进行的。由于这时水稻生产已经结束,农业生产也停止调水,导致小龙虾养殖用水困难,影响小龙虾产量、质量,一些地区还因此致使小龙虾病害频发。

3.加工产业滞后

安徽省15 家规模加工企业小龙虾总加工量3.5 万吨/年,不及湖北小龙虾总加工量(20.46 万吨/年)的1/5。省内小龙虾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也比较单一,带动能力不强;今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产品积压,交易价格较去年大幅度下跌。小龙虾供给季节性明显,季节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但小龙虾加工比例低,与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加工企业少,普遍规模小,精深加工技术和工艺落后,小龙虾综合利用不够,附加值开发不充分。

4.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业链条拉伸困难

区域性批发市场缺乏,一些地区的小户、新户、散户养殖的小龙虾或无处交易或无销售途径被小商贩压价,导致丰产不丰收;冷链物流配送发展缓慢,导致本省的小龙虾销往外省困难,安徽小龙虾市场竞争力下降。也正因为市场体系滞后,小龙虾产业链难以拉伸,除了小龙虾的餐饮业有一定的消费支撑外,新消费缺失。

三、促进稻虾综合种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已经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粮食、渔业绿色攻关模式等重点支持范围,重点支持示范基地建设、良种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技术研发推广,品牌粮食建设、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五个一”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都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支持范围。相关地方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同时要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自然资源、水利、科技、扶贫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相关基础性设施建设,解决好稻渔综合种养所需水源、道路、电力等问题。

2.建立多元投入体制

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形成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主体投入机制。引导金融信贷参与稻虾综合种养业,形成多元化的综合种养业的投入机制。加强农业保险保障措施,把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探索开展小龙虾价格保险,进一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3.积极培育产业融合主体

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为基础的种养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应该大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工作和养殖大户的支持工作,通过协会和学会指导他们规范运作,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壮大整体实力,进一步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并产生带动示范效应。要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4.延长稻虾产业链,建立利益联结体

加强小龙虾加工企业的培育,支持小龙虾加工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小龙虾加工领军企业。稳定外贸出口,研发新品爆品和“直播”热品,不断拓宽国内市场。加强区域性市场建设,发展冷链物流,让安徽小龙虾走得更远,竞争力更强。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加大稻虾产品的综合利用,不断向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拓展。不断推进小龙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人们对方便、营养、健康水产品的不断需求,也是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要。

5.突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融合的影响力

要突出安徽稻渔文化特色。鼓励支持把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融入“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建设,并借助实施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将稻渔生产、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民俗特色融为一体,推进稻渔产业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特别需要加强稻渔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来赢得市场,以市场引领消费,以消费倒逼流通、倒逼加工、倒逼生产,带动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节庆文化、领军企业人才和三品一标等方面,铸造省内乃至国内品牌。同时积极打造电子商务新业态,跟进与国联水产、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实现“线上线下”与“互联网+”互为促进,不断提升安徽稻虾综合种养产业融合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稻虾种养小龙虾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魏巍
研究揭示稻虾共作时空分布特征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小龙虾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