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新品种池塘主养技术
2020-04-22徐钢春邵乃麟高建操
徐钢春 邵乃麟 高建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名毛蟹、大闸蟹,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河蟹主养是以河蟹为主的养殖模式,搭配少量鳜鱼或鲈鱼对野杂鱼进行生物防控,通过放养螺蛳、鲢鳙鱼以及种植水草来综合调控蟹塘水质。江苏作为全国河蟹主产区,一年养殖一季成蟹,通常从2月中下旬开始投放扣蟹,至11月中下旬雄蟹捕捞上市结束。
河蟹新品种池塘主养过程中有6 个关键性因素,分别是塘口环境、水草种植、蟹种放养、水质调控、科学投喂、养殖管理,以下重点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参与的河蟹新品种“诺亚1号”池塘主养技术。
一、塘口环境
1.规整塘口 蟹塘要求规范整洁,进排水系统独立完善。面积控制在10~15亩,平均水深1~1.5 米,埂面宽3~3.5 米,池埂坡比1∶3,池底平坦少淤泥。池塘坡面平整后用土工膜覆盖坡土,外层用聚氯乙烯网布护坡,网布两端用土将上缘埋入土中,确保网片、土工膜与坡面紧贴,可防止河蟹放苗后上岸打洞成为“老头蟹”。塘埂四周用高60 厘米以上的塑料板、尼龙薄膜、玻璃钢等作防逃设施,埋入土中10~20 厘米,可防止青蛙或癞蛤蟆进入池塘。
2.塘口消毒 11-12 月抽干池水,清除水草及池底过多淤泥,平整塘底,翻塘曝晒20~30 天。用80 目及以上的筛绢网袋过滤后进水,水位线高于池底20 厘米。使用生石灰100~150 千克/亩、漂白粉13 千克/亩或二氧化氯0.25 千克/亩,化水后全池泼洒,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灭杀池塘底层野杂鱼及病虫害。
3.塘口增氧 在池塘底部建设微孔增氧设备进行增氧,每亩配套微孔管底增氧机功率0.18~0.20千瓦,配置微孔管道40~50米(总供气管道采用硬质塑料管,直径为60 毫米;支供气管为微孔橡胶管,直径为12毫米),能有效降低因夏秋两季阴雨天池塘缺氧或者水草死亡缺氧引发的大规模死亡风险。
二、水草种植
水草一方面为河蟹提供鲜青饲料,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溶氧,另一方面在河蟹蜕壳时期营造理想的栖息环境,避敌蜕壳。池塘消毒后7~10天种植水草,以伊乐藻为主,苦草、黄丝草(微齿眼子菜)为辅。采用穴播的方法,满塘种植,株距1 米、行距1.5 米,种植时用绳呈直线拉好、间隔均匀。
多品种复合型水草能岔开生长期,保持池塘水质清新,为河蟹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伊乐藻最佳种植时间为1月下旬至2月初,苦草种植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黄丝草种植时间在4月中旬至5 月初,覆盖池底面积60%左右,水位维持在漫过草头上方10 厘米为佳。夏季水草生长旺盛期应多次刈割,避免因繁茂而缺氧。高温季节伊乐藻易死亡、腐烂,应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遇到水草疯长无法处理时,应首先清理出河蟹食道上的水草,以不阻碍河蟹吃食为佳。
三、蟹种放养
2 月底、3 月初,应避开冰冻严寒期,水温在3~10℃,根据天气预报选择晴朗天气准备放种。蟹种种源选用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参与培育的“诺亚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5-2016)优质蟹种。“诺亚1 号”主要特点为:①生长速度快,较同期普通品种河蟹快20%;②蟹大规格率显著提高。“诺亚1 号”成蟹中雄蟹200 克/只以上的比例达56%以上、雌蟹150 克/只以上比例达41%以上,分别比同期普通品种河蟹高21%和18%。
蟹种种源地选择时应遵循就近原则,避免远距离运输,以提高入池成活率。蟹种外观筛选时,要求规格整齐、个体色泽鲜艳、肢体健全、反应敏捷、行动迅速、体表无附着生物和寄生虫、无病斑、无小规格及早熟个体。蟹种放养前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进行消毒。蟹种放养时可一次性放足,放养密度为蟹种800 只/亩左右,蟹种规格为100~160只/千克,可由人工撑船至池塘中部沿池塘走向缓慢前行,让河蟹在浮板上自由爬入池塘中。
四、水质调控
1.水源净化 设立进水水源的生态净化区,采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外河水引入净化池,在净化池中种植水草、投放螺蛳、鲢鱼等构成一套小生态系统,将净化过的水注入养殖池塘,同时为高温季节的换水及加水提供清新水源。
2.防控青苔 蟹塘养殖前期水体清瘦,易长青苔,少量的青苔可以承担同等水草的功效,不宜片面地采用对水草、河蟹有较大危害的除青苔剂去灭杀。人工捞除大部分青苔后,结合肥水培藻、促进水草生长从而抑制青苔,进行生物防控。
3.防控浮游动物 养殖前期,浮游动物随着藻类的生长而快速生长,不仅耗氧较多而且对藻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建议2-3月亩均放养2尾/千克的花白鲢10尾进行生物防控。
4.水质监控 河蟹养殖期间常测氨氮、亚硝酸盐,塘水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标准分别为≤0.2 毫克/升和≤0.1 毫克/升,当超过这个标准时,会对河蟹产生危害,且温度越高,氨氮、亚硝酸盐的毒性越大。
5.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原则为春浅、夏高、秋适中。暴雨及台风前夕可适当降低10~15 厘米水位,降雨过后超过常规水位需要立即排水,以防河蟹上草顶端、换气吸氧困难。
6.调节水质 蟹塘施肥要使用绿色生物有机肥(如发酵豆粕、菜粕等);放养螺蛳,净化水体;补充小球藻,培育有益藻以吸收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盐;定期用EM 菌(调水1 号)调水改底,培育水体有益菌群,加快有机物的氨化、硝化过程,降低氨氮浓度及危害。
五、科学投喂
河蟹新品种在主养模式下,主要采用稀放精养的精准投喂方式。水温达到10℃以上时开始投喂。每天傍晚投饲1 次,依据“前期精、中间青、后期荤”的科学投饵原则,确保饵料新鲜适口、不腐烂变质。饵料以全价河蟹配合颗粒饲料为主,辅以玉米、南瓜等植物性饲料和小杂鱼、河蚌等动物性饲料。日投饵量在3-4 月为存塘蟹体重的1%左右,5-6 月为3%~5%,7-10 月为5%~10%。实际投喂量根据季节、天气及摄食情况酌情增减。
六、养殖管理
河蟹新品种主养模式下,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预防方法。发现病蟹、死蟹要及时捞出,检查病因、死因,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坚持传统“四定、四看”原则的基础上,要加强科技渔业的建设,从在线水质分析仪到全程视频监控,数字化渔业的优势应当酌情加以运用。同时,做好生产管理记录,便于分析和总结,指导下一年的生产。
河蟹的上市捕捞一般从三壳以后的“六月黄”开始,可少量出售;成蟹自9 月下旬开始捕捞,依据农历“九雌十雄”的规律分批上市。捕捞以在池塘中设置地笼为主进行诱捕,也可在池埂上捕捉,最后干塘起捕。
河蟹干塘后,养殖过程中及捕捞结束后的水草均要进行集中堆肥处理。养殖尾水处理主要采用“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技术,首先由池塘内“草-鱼-螺-菌”生态系统进行原位修复,然后将池水排入放养了净化水质的花白鲢及螺蛳的一级沉淀净化池进行异位修复,沉淀后通过溢流坝进入种满水草的二级净化区,通过二级净化区净化,水质检测达标后方可排入周边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