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知夏
2020-04-21薛珊
薛珊
当桌上出现冰粉、仙草、绿豆汤、酸角儿汁的时候,夏天就来了。
冰粉是川渝地区备受欢迎的民间甜品,仙草是福建台湾地区的传统特色饮品,绿豆汤和酸梅汁儿则是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和偏好,广东人喜欢在绿豆汤里加上海带和冰糖,老北京则会在酸梅汁里点缀桂花……夏天闷热潮湿的天气,让人们的胃口变得滞缓,爽口的小吃,无论哪种吃法、添加哪种佐料、选择哪种烹饪方法,所构成的都是我们对于炎热夏天的独有记忆。
冰粉 一味药材
明末清初的四川武阳西北部,有一位名叫王味缘的女子,某日她上山采梨,不小心将梨树上一株青藤上的果实抖落在了香包里。回家后,王味缘清洗香包时,有透明果浆溢出,遂觉惊奇,便将果浆盛于碗中,过一会儿果浆便凝结了。
王味缘一看亮晶晶的,似冰非冰,似粉非粉,忍不住尝了一口,冰冰凉凉、爽滑无比。王味缘又找来了红糖兑成红糖水倒入其中,再尝,凉悠悠,甜蜜蜜。后来,王味缘将其名为“冰粉”,品尝者络绎不绝。久而久之,人们都知道武阳街头有一位冰粉姑娘,并将王味缘出售的冰粉称为“味缘冰粉”。
虽然王味缘的故事难辨真假,但是故事却是道出了冰粉制作的过程。冰粉是由一种名为假酸浆籽的中药材制成,假酸浆籽是一种如芝麻大小的植物,具有镇静、祛痰、清热、解毒等功效,假酸浆籽有着蓝紫色的花朵,生长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将假酸浆籽用水浸泡,然后用纱布包裹住不停地搓揉,加适量的凝固剂,凝固一段时间后便制成了晶莹剔透、口感凉滑的冰粉。假酸浆籽也有不同的吃法,云南地区会有人用假酸浆籽制作一种名为木瓜水的饮品,广西地区则将假酸浆籽制成的甜品称为凉粉。
在珠海的不少川味餐馆,都能品尝到冰粉,在火锅、麻辣烫、冷锅串串、酸菜鱼的酸辣冲击后,来一碗冰凉爽口的冰粉,解腻解辣,酣畅淋漓。很难将冰粉定义为饮品、甜品还是点心,它晶莹剔透有形似無形,可以端着喝、也能舀着喝、还可吸着喝,顺着喉咙往下一阵阵清爽浸润心田。冰粉最正宗的吃法是浇上一勺红糖汁,浓香纯甜,让似果冻般的冰粉有了甜蜜的味道。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葡萄干、山楂片、果脯、果仁等等,成为了冰粉的新佐料。但是无论佐料的花样如何丰富,人们总怀念那些简陋的冰粉摊、红糖水和旧时光。
而在北方长大的60后70后的印象中,关于夏天的回忆里,萦绕的是“小豆冰棍”的叫卖声。那些推着小推车的“冰棍富翁”商贩们,用厚实的大棉被覆盖着推车,每当有人购买时,他们从推车里变戏法似地拿出三五分钱一根的小豆冰棍。在过去没有空调的年代,几分钱的小豆冰棍也算是奢侈品,它带来的凉意能延绵一个夏天。
吃冰 由来已久
冰棍、冰淇淋其实早已出现,并颇受追捧,只是在过去,因为冰的储存难度大,消暑饮品并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有专设掌管冰的官吏——凌人,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
唐代时,出现了名为“酥山”的冷饮,所谓的“酥”,与现代的奶油大致接近,是一种乳制品,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在当时,“酥”被认为不仅滋味美妙,而且营养价值极高。诗人杨万里就曾写《咏酥》一诗来盛赞这种冷饮:“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而在宋代,一种叫做“蜜沙冰”的冰饮风靡一时,据《宋史·礼志》记载,在四时八节,皇帝都要赏赐些特别的宝贝给大臣们,而入伏这一天,赏赐的就是“蜜沙冰”。
流传了200多年的《太平欢乐图》则展示了清代的江南地区先民们如何度过炎炎夏日,除了草席、纸伞、折扇、凉鞋、鹅毛扇等物件,酸梅汁,以及西瓜、杨梅、槜李和莲藕也是当时颇受欢迎的夏季美食。
而在老舍创作于1940年代的《四世同堂》里详尽描写的冰碗,在当时已经是“不十分有钱的,也可以尝到”——“一大碗冰,上面覆着张嫩荷叶,叶上托着鲜菱角、鲜核桃、鲜杏仁、鲜藕,与香瓜组成的香、鲜、清、冷的,酒菜儿。”
而在岭南地区,用菊花、木棉花、金银花、槐花、鸡蛋花这五种药食同源的花一起冲泡的茶饮——五花茶,是民间常见的清热解毒的饮品。先把5种花浸泡5至10分钟,然后加适量的水与浸泡后的花、水一起大火煮,煮开后小火再煮20分钟左右;煮好后的五花茶用滤网把花类滤走不要,只留汤;根据个人口味加适量白砂糖调匀放温热即可饮用。
酸爽可口 甜辣由人
在这些让人垂涎三尺的夏季消暑小吃中,能马上一解馋意的,当属酸梅汤。一到夏天,大大小小的饭店都会供应酸梅汤,不少店还有自己的传统秘方。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用梅子熬制饮品来解渴解暑,南宋时期还专门有“卤梅水”的记载。清朝时期,酸梅汤成为了宫廷饮品。传统的老北京酸梅汤,是由酸爽解腻的乌梅、降脂降压的山楂、滋养美肌的甘草、清热去火的桂花和益气润肺的冰糖一并熬制而成的。这里还加了洛神花和陈皮增加酸度,绝对是专属夏天的解渴沁饮。《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
据1956年6月9日的《北京日报》3版《北京味》介绍,北京卖酸梅汤的很多,最有名的是琉璃厂信远斋,当时信远斋就已经是有120多年历史的老店铺了,专做酸梅汤、酸梅膏、酸梅卤、秋梨膏,以及冬季的糖炒、蜜饯红果、海棠等甜食品。曾在1952年歇业,由政府扶持,1956年时正准备复业。张恨水先生曾喝过,还专门赋诗道:“盏寒浆驱暑热,令人长忆信远斋”。散文家梁实秋先生说,他的孩子们曾在信远斋“连尽七碗方始罢休”。
酸梅汤的原料,主要是乌梅、山楂、桂花、冰糖这几样。乌梅是用半黄的梅子烟熏后制成的。这些食材在超市或者药店都能买到,现在方便的电商也有许多便利的酸梅汤料包,自己尝试在家中熬一锅清爽解腻的酸梅汤也不再是难事。
除了酸甜可口的甜品、饮品,在有些地方,人们还偏好吃酸辣的小吃,来生津解暑,清凉降火。例如贵州的织金荞凉粉,是织金人极喜爱的一道传统小吃,其口感香辣爽口、细腻丝滑,具有生津解暑、清凉降火的功效,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解暑小吃。荞凉粉由荞子制成月牙状的凉粉,再配以辣椒、酥黄豆、芜荽、葱花、红油、麻油、花椒油、霉豆腐等蘸料,风味十足。无独有偶,在铜仁,也有一种称为米虾的米豆腐制品,配以切碎的榨菜、酥花生、酥黄豆、盐菜、葱花等配菜,再淋上用红油、姜汁、酱油、麻油、花椒油、醋、蒜水等调成的汁,酸辣可口,对夏日中开胃的一种小吃。
夏天,果然是一个热得让人难熬,却又美味得让人难舍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