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联欢晚会:家国情怀的集聚与释放

2020-04-21许欢欢

传媒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春晚家国情怀

许欢欢

摘 要:几十年来,春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但其所表达的关于家人的团聚,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等浓浓的家国一体的情怀却始终如一,愈演愈烈。正如《孟子》中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央视春晚所表达的个人感情是家庭情感的言说,而家庭情感的流露又是国家情怀的言说。一层层的言说正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延续与发展。而家国情怀又是指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作为主体的中国人定时观看春晚亦是对国家这个共同体的认同。

关键词:春晚;家国情怀;集聚;释放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2-0-02

一、引言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自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创建春节联欢晚会以来,它成了覆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重要的电视事件[1]。“春晚”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它不仅承载着年末狂欢的作用,也逐渐成为一种团聚的符号。

二、时空穿越唤醒“统一”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力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国家成员的心理自觉与身份归属。央视春晚作为传统文化汇集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观众的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春晚从时间和空间将各地域、各阶层的人联系在一起。通过设定神圣的时间节点和联动的空间,将无数个家庭成员汇集在屏幕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35年来,观看央视春晚早已成为一种情结、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而春晚也早已经成为过年的一个代名词。这种仪式不仅包括时间上的“共时性”,也包括空间上的“联动性”。

(一)时间上的“共时性”:北京时间

央视春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仅和它所处的特殊时间有关,还和中国人对神圣时间的理解有关。譬如,守岁到12点、大年初一开门放鞭炮等这些神圣时间的代表意义。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认为,人们对“仪式”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时间意义上,通过时间来维系社會,时间是一种共享信仰表征,从而建立一个有秩序、有意义、可以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2]。

为了引导更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里观看春晚,参与到这场传播仪式中来。央视春晚在时间的设置上做到了连续性和重复性,即每年的央视春晚都于北京时间八点整准时播放,将全球亿万华人汇集到屏幕前观看这场盛大的文化盛宴,它代表着一种仪式即将开始,通过这场盛宴让每位华人获得一种身份认同,即一家人。

“北京时间”八点整从一个时间概念已上升到一个民族乃至国家概念。北京为中国首都,它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它的时间就是国家时间。199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把“北京时间”作为一个主题,连续播报了三次。不管是晚会的开始还是晚会的结束主持人对“北京时间”的多次情绪渲染,调动着亿万华人的心,在这个神圣的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时间节点上,观众同时观看这场节目演出,感受着“天涯共此时”的民族情感,将春晚这场富有民俗意义的节目转到了国家意义层面上。

(二)空间上的“联动性”:主、分会场同步切换

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的传递观中认为,传播的传递观是一个信息在空间中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此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3]。央视春晚作为一场文化盛宴,为了更广泛的囊括东西南北的特色文化,体现文化的包容性,超越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狂欢之中。分会场在央视春晚的领导下,逐渐成为央视春晚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地点本身可以成为回忆的主体或是载体,甚至拥有一种超出于人的记忆之外的记忆。

因此,春晚分会场的设置不仅仅是体现各地区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刺激观众对于文化的认同,也是观众对集体记忆回忆的一个独特载体。

以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台为主空间,使其与各具有地域特色的分空间相互呼应展现了主空间对分空间的感召力。主持人通过对东西南北四个分会场的切换与实况介绍,使得无论身处在何方的中华儿女都能参与到这场意识中来。所以说,分会场与主会场的互动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地观众与央视春晚的互动,各地在央视春晚的号召下回忆关于集体的记忆,加强对彼此、对所属文化与社会的认同,央视春晚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凝聚力了各地的人们,分会场空间的联动使得“统一”的思想在形式上得以展现。

三、人物集体记忆的符号化建构

在互联网社会中集体记忆从特殊的群体逐渐扩大到整个民族乃至国家,从而将本属于该群体的记忆变为了整个国人的集体记忆。神经生物学家让·皮埃尔·尚若提出,每个人的大脑都保存着无数自己所处环境的痕迹,其中一部分的痕迹——多变却重要的那一部分处于同一生理和社会领域的其他个体也可享用[4]。多年来,春晚通过音乐、服装等各种符号成为了观众建构或回忆集体记忆的载体。

(一)民族元素中的文化记忆:想象共同体的建构

央视春晚是由一系列特殊意义符号组合成的节目。它将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们聚集在屏幕前,参与到春晚这场仪式的狂欢与集体的回忆之中,从而获得一种身份与民族归属感。央视春晚代表的是国家意识形态,传达的是国家的话语。央视春晚中逐年增加的民族节目既是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表征,又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提供更多的表征,通过多民族节目的展示,让观众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加深对其的认同感。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如中。[5]”而央视春晚中的许多符号就是通过观众的民族想象来构建的一种集体记忆,如王力宏的歌曲《龙的传人》,龙作为一种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常称自己为“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这首歌在无形之中建构起了观众的民族想象。这种中国的地域和文化符号,唤起了民族想象和民族认同,成功地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共同体”。唤醒了共同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五十六个民族同属于国家这个共同体。

(二)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家国情怀的建构与释放

记忆的形成更多的是依赖于社会大环境下的交往,个体的意识和记忆只有在交往的互动中才能形成。互动交往成了个体记忆形成的关键,而个体记忆又是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进而要想建构一种社会认同的集体记忆就必须先在个体脑海中建构属于个体的记忆。

央视春晚借助媒介的优势激发着观众的互动参与兴趣,建构着个体对春晚的深刻记忆,从而进一步转换为对于“小家”乃至“国家”的情感记忆与认同。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人们为了维护这个共同体,通过各种形式强化自己的文化系统,把“本文化”与“他文化”进行区分,而央视春晚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国家通过央视这个主流媒介每年不断地强化观众对本民族文化系统的认同,使得本民族的文化象征符号不断地在社会成员间加以重复与强调,对已经形成的想象的民族共同体进行巩固[6]。

四、结语

春晚对个体记忆的建构在个体与家庭记忆的建构中交替产生。如果说“摇一摇抢红包”是个体的参与方式,那么征集下联或“一人中奖,全家中奖”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参与式互动,团结整个家庭的力量,给整个家庭带来欢乐就是给整个家庭留下了关于春晚的集体回忆。从个体式参与到家庭式参与,凸显的是央视春晚关于“家”文化情感特征。个体通过各種媒介参与央视春晚,亲身体验所形成的生平回忆在社会化互动中不断地传递、分享、发展,从而将个体关于春晚的回忆延伸为集体关于春晚的回忆,实现其交往记忆的建构。开播以来的央视春晚一直贯穿着“家国一体”的理念,因而当个体的记忆延伸到家庭的记忆时,实质上“小家”的情感就被转嫁成了“国家”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C].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2006:2.

[2]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8.

[3]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85.

[4]于海娣.超级记忆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79.

[5]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敏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6.

[6] 【英】斯图亚特·霍尔.“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在媒介研究中受抑制后的重返[M].杨蔚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0-201.

猜你喜欢

春晚家国情怀
周刊“春晚”的后台故事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基于政治传播学的春晚研究
从春晚《天地人和》节目谈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