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视角研读数学素材,实现教学双赢
2020-04-21王子华
王子华
教师每天让小小的孩童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实在不可取。既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儿童的数学发展规律,更不能引起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教材只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标更是积极鼓励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了解学生学情,适当调整教材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人对教材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教学中甚至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便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让教材牵着教师的鼻子走,教师再牵着学生的鼻子去“死钻”教材,丝毫不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缺乏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教学前去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学生在“饥饿”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都已经在家长的辅导下能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如果我仍然按照平常的教学顺序,这很容易使得孩子在课上自以为是,不专心听讲。同时我又了解到他们都只是死记硬背,如随意从中抽出一条口诀,便傻眼了,得想个半天。因此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顺序,在上课开始便来了个小型背口诀比赛,许多小朋友都跃跃欲试,为节省时间,小朋友们推举了几个背得较流利的进行比赛,最后决出了一个冠军,对他进行了奖励。这时我随意抽出一条乘法口诀让“冠军”回答,结果在预料之中……小朋友们觉得奇怪,小“冠军”也纳闷了。这时我再进行引导:“很多小朋友都能背出乘法口诀,但从中抽出一条却不行,这主要是你们还不了解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还没有理解。我们要不要来解决这个难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这几堂看似简单的课中学得非常认真,并积极找出口诀的规律,探究熟记每条口诀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改变课堂形式,贴近学生生活
传统的课堂形式“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教师要敢于超越教材,在设计教学时根据实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把整个教室设置成一个超市或是一个大卖场,让学生在买卖中认识并掌握元、角、分。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让另一个学生回答……改变一下课堂教学模式,并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并在活动中提高了能力。
教师不应做教书匠、传话筒、录音机,要做教材的主人,要既遵循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
2. 对新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
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作为教师来说,教师间及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了解、及时发现、不断挖掘学生及家长的情况和变化,有效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请他们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一个富有创新精神、极富创造性的教师,必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地利用自身及学校、班级特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班级的、特色化的教学,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终极表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更富有实效性地开展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和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课程意识。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是必需和必要的,但这又要求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没有完全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为了更换而更换、形式化的东西要不得。而避免走形式化道路的關键就是要明确教学目的。
3. 自主开发教辅、教具
当教师的教学成为极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活动时,现有的教参、资料及市场所提供的教辅、教具必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课堂需求。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辅、教具的开发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一个表现就在于要求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开发、制作满足教学需要的教辅、教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宜学生交流情感、动手操作、合作使用的教具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