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人文课程对高校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影响

2020-04-21彭金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重点介绍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课程当中对于学生形成文化自信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为此需要高校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和高校人文课程有效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国 传统文化 人文课程 文化自信

文化可以对高校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文化传播深度与传播广度层面分析,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占据关键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相继传入,各种文化思想互相激荡。在社会环境和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下,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精神匮乏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培育优秀人才的基础,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全面提升。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一)延续性

世界历史中诞生过希腊、印度、巴比伦、中国等文化体系,而中华文化也是从诞生之初到目前为止尚未断绝过的。战争与自然灾害是导致文化断裂的核心因素,而我国在几千年历史中战争不断,自然灾害频发,却没有斩断中华文化,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地理环境优势和中央政权体制。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而当地环境、气候等因素决定该区域处于农业经济主导地位,安土重迁是农业经济核心思想,该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延续性和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历史中的政权更替较为频繁,但整个政治体制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文化和政治之间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促进文化传播的可靠保障,同时文化发展也为稳定政治奠定良好环境[1]。

(二)多元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综合体,创造主体多元化。我国的民族数量众多,尽管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居住环境十分稳定,但各个民族之间依然存在冲突和矛盾,而各个民族之间也并非互相隔绝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是民族发展主流趋势,在多种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中华文明,而中华文化则是沟通各个民族的桥梁。

中国传统文化组成元素十分多样,从西周后,仁义思想和礼乐传统为基础的内容构成儒家思想,这也是中华文化核心,倡导心性塑造的佛家和推崇无为的道家对于社会公众具有极大的影响,儒释道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华文化。

(三)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固定体系,而是不断吸收外部优秀文化的包容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在包容性方面主要可以体现在核心对于边沿、内容中心对于外部等方面的包容。中华民族中汉族人口占据巨大优势,而在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原对周边、汉族对于少数民族却甚少出现毁灭性侵害问题,在数千年历史文明中,各个民族、地域文化逐渐融合、渗透,互相促进发展,发展壮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可以从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中体现出来,吸收外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之一,包括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输出主义与拿来主义。总而言之,中华文化是各个地域、不同民族、各种元素全面融合的有机整体。

二、高校人文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自信心

人文素质培养属于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够有效提高国民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内涵使其在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全球化发展环境下,各种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该种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程度逐渐提高,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中华文明特色,同时带有中华民族创造力。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文化支持,想要促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对于国家认同感,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想要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屹立不倒,需要提升国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如此才能使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课程当中能够凭借其内容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二)充实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人文学科和高校中的专业教育共同实施育人工作,人文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中国传统文化内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思想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学生内心世界更加充实。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精神财富,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其看重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生命存在与个人德行,传统文化中倡导慎独和内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欲而不贪等价值取向,对于高校学生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挖掘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能够充实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在高校学生良好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条件下,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社会责任与文化自信,从而达到标准的人文素质水平。

(三)弘扬工匠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是一种重要基因,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特征。我国开始从原本的生产制造大国发展为制造强国,除了一般蓝领和白领之外,三同时还需要众多综合发展工匠。文化的价值主要从塑造人方面体现出来,而工匠精神也迎合了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古代创造技术和工匠精神依然是新时期的强大精神动力与思想资源。

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人文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院校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

信息时代中,高校普遍存在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自信不足的问题,降低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授课效率,阻碍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高校积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课程的有机结合,这属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离不开多種环节的共同作用。高校相关教育管理人员在把传统文化渗透到人文课程当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从党的十八大后,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发展,相关教育部门也提出了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意见。而高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相继提升,相继设置大师工作室以及传统文化课程。高校教育应该尽量避免出现重技轻文的问题,明确教育本质即。为此需要相关教育人员创新传统观念,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全面掌握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科学进行顶层设计,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保障,提升管理层面的支持力度,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好宣传保护工作。

(二)发挥显性课程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课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人文知识的传授需要以高校中的人文课程与各种教学活动为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知识结构。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熟悉各种人文知识,才能为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奠定良好基础,为此需要在人文课程中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并将其划分到显性课程一类当中。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部分人员提出把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为必修课,而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设计为选修课。同时各个高校也可以突破这几门课程限制,结合自身发展现实状况,合理设置各种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课程,积极开发优秀文化课程,或设置非遗课程,建设技能大师课程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发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传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学习动力,针对学生文化自信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提高文化安全意识,渗透文化保护思想[2]。

(三)深入挖掘隐性工程价值

除了显性课程之外,还应该将隐性课程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部分隐性课程尽管没有在具体课程计划内体现出来,但却是学校进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部分,包含学校正规课程中的学校管理体制、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教育因素、学校社会文化以及学校领导、教师的风格等。隐性课程主要包括精神资源、制度资源和物质资源。隐性课程整体结构并非固定形式的,其课程发展方式十分多样。文化育人是一项长期工作,在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积极开发各种隐性课程,从而扩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不断积累人文思想。

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建设良好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实地观察、专家講座等实践活动,种种内容都是隐性课程内容。塑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内涵,并从雕塑和校园建筑等内容入手,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各个节假日全面组织主题活动,聘请著名教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内心世界与行为活动进行规范。而在某种特性氛围环境中,能够使学生更好体验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发挥出育人效果,提高学生文化自信[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于高校培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培养道德修养,从而抵御社会中的多元文化冲击。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将其有效融入高校人文课程当中,对高校中的人文课程进行优化设置。

参考文献

[1]陈旻.基于历史演变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异同[J].中国医学人文,2019,5(12):10-14.

[2]何珮珩,王姝琛.基于认知学习风格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1):6-8.

[3]李昂,李宝琴.中医文化融入中医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9):53-56.

作者简介

彭金梅(1975—),女,苗族,籍贯:湖南怀化沅陵,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