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
2020-04-21王玉兰王树鹏
王玉兰 王树鹏
【摘要】时空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无论基于新课标要求出发,还是历史学科和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师都应注重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本文基于高中历史教学,对空间观念导向时空观的培养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52-01
时空观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于促进学生形成时序思维能力,综合有效地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其所存在并活动于其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理解等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注重对历史地理要素的运用
历史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历史变化,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发展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经济重心南移”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知识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解读,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为什么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重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南移的?原因是什么?其次,开始分析经济重心在宋代以前一直在北方的原因:北方黄河流域土地的土质较为松软,土壤的自我加肥力比较强,适宜早期黍、粟类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黄河流域的气候都保持着温暖湿润,农业的生态和植被覆盖都比较好,且在生产方面,也适宜生产石质工具和一些简单的金属耕作农具。而反观长江流域,其多沼泽,且石制工具难以应用,早熟稻也尚未引进,从经济产量来看,低于北方。可见,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土地、气候和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南方的农业发展受到了阻碍,也因此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地区。
结合以上分析可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气候影响,中国近千年依赖的气候变化总体上呈现出日益寒冷干燥的趋势,处于高纬度地区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开始了周期性的南下活动,这也对农耕文明造成了一定冲击。2.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受战争和政治斗争等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开始下滑,加之“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由此可见,中国人口重心的南移不仅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来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3.相对于北方来说,南方地区较为安定,且地理因素较为优越,如长江三角洲平原就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二、注重对历史情境的渗透
1.注重同时代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同一时代内,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不同方面影响之间具有相互作用,最常见的即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如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不断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民众的思想由封建愚昧开始进入到科学;与此同时,我国的政治民主运动也因为经济和思想的发展,获得了动力,从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到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到后来的工人运动、五四运动,这都与当时民众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不同程度发展有着必要联系。同样地,政治运动无疑也会促进思想的解放和传播,利于经济的开放和发展。
2.注重同时期内的中外历史联系和对比
关注中外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综合体系,并感受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例如,在明清时期,由于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发展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如果教师让学生说出落后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学生往往很难快速地说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发展进行比较,从而明确差距。如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这与我国的农耕经济是分不开的;反观西方,其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如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等等,主要发展的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再从政治上来看,中国是延续千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而西方国家在17世纪便已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时的中国还在称这些思想为“异端”。之后,随着十九世纪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也由此被西方列强打开,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开启了近代史。从这一分析中可以看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有一方不符合时代且不符合自身发展,便会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这体现了不仅要对自身有明确的认识,还要对世界有一个明确认识的发展观念,促进学生对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历史时空观,加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了解过去的同时理解现在,在借鉴历史的情况下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有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并更好地畅想未来。主要应注意两方面:其一是在探究某一个历史现象或问题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即不能够以现在的价值观或审美来对过去发生的事进行臆断。例如,全球化是现今世界都认可的一种发展方式,人们也都认同了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同时作为中国人也能够对自己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并与世界产生联系。而如果以现代发展的背景去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可能会因为其批判旧文化,而否认它,所以评价新文化运动应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基于探索出一条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改变当时中国封建落后的局面,所以出现了对于传统文化过于全面否定的情况,以求使西方的先进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其二,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为中心,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真正地做到以史为鉴,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历史的体验,达到培养學生历史时空观的目的,从而形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时空观是历史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和历史地理资源,来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由此引出历史情境,使学生在感受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空间的横纵对比发展,进而有效深入地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参考文献:
[1]文邦英.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J].林区教学,2018(09):81-82.
[2]李小敏.时空观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