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幼升小上学年龄的看法与教学实践

2020-04-21张建荣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幼儿

【摘要】关于孩子几岁上一年级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就有不同看法。二十年以前基本上都是实行七周岁上一年级,这也是一个共识。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的生理看似成熟提前,又有些专家说六周岁可以升一年级。也有说女孩发育早,女孩可以六周岁升一年级,男孩七周岁升一年级。因此这个问题至今不能统一。学生家长都是想让孩子尽早升一年级,好能及早接受正式教育,因此很多六周岁升一年级。2017年春,教育部又推行小学入学年龄的限制出生日期交由各地自行决定,引发较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各方意见争执不休。2018暑假开学前,又热闹争论了一番。到底让孩子们几周岁上一年级为好?现把我从事幼儿教学四十六年来教学中的一些案例提供给大家,以作大家们参考。自然,仁智各见。

【关键词】幼儿  上学年龄  周岁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11-04

约2017年3月份看到网上推出教育部说要改革小学入学年龄一事,将入学年龄的限制出生日期交由各地方政府自己决定。晚上听收音机“中国之声”栏目时听到了很多人反映不一。有的认为改得好,可解决一部分学生的不平;有的认为没有必要,因为总要有一个时间节点,且已经实行很多年了,突然一改也不习惯。各地方教育部门也很多抱着观望的态度,表示要调查、研究出一个新方案,等等,可以说这给教育的这一盆水投入了一个石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又掀起了一阵波澜。

2018年8月21日,暑假开学前,搜狐网教育栏目推出了一篇《小学入学年龄由谁说了算?满6周岁入学引发争议》的文章,里面专家、老师、学生家长对入学年龄看法不一,充满了争议,很是热闹。

我认为,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对这一件事情,怎么做很长时间都定不下来,把权力下放,看似改革,让各地自行其事,只会增加纷乱效应。该放权的放权,该加强管理的就要从宏观方面作出硬性规定,从国家层面该集中的还要集中,不要一味滥放。这一点我们可以向法国学习,2002年暑假据北师大的老师讲(如果我没有记错)法国教育全国都是一盘棋,就如同全国的学校都如一个学校,同一个时间点上课、放学,全国同一个年级同一个时间上同一门课,教育制度高度集中。我认为教育部的这个入学年龄改革放权,未必有多大实际意义,不一定能给中国的教育添彩,甚至有可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

这个更改入学年龄的限制由各地自行决定有没有意义,是否真能推动中国教育的积极发展,我不敢妄言。只以我教幼儿四十多年在幼儿上学年龄方面的经验来叙述一下,以供专家、领导及家长们参考。

我叫张建荣,是江苏省丰县赵庄镇汉皇幼儿园的园长,是一位农村幼儿教师,至今已教学四十九年了。我们江苏省丰县赵庄镇东赵庙村,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改革棉花种植,产量很高,名声很大,被誉为“苏北的一面红旗”。据说当时我队的生产队长赵德俊同志曾在上海受到周總理的亲切接见,有一年的冬天周总理就接见了三次。许多省、市、县各级领导常到俺村参观考察,小轿车、吉普车常常一排好远。为了更加完善“红旗队”的典范形象,上级要求在俺村办个幼儿园。约从1968年起,村幼儿园成立,据说那是我县当时具有公益性质与对外招生的第二个幼儿园(另一个是现在的县示范幼儿园,还有一个幼儿园只对机关干部开放,并不对社会招生)。当时按工分算工资,普通劳动力每晌5分,因认为教师不用出苦力,幼儿教师每晌按2分计。到70年底,因为工分太低,陆续原先的几任教师都不干了。

为了维持幼儿园的运转,大队领导和大队小学的校长多方调查,了解到我受过文化教育,为人正派,品格优良,对我进行政治及文化考查之后,就多次找我要我接续。为了村的荣誉,也为了村里的孩子们,我不顾丈夫的反对,接受了下来。没想到,这一干,竟干了一辈子。至1979年,幼儿教育在全国普遍推开,各县、乡镇及村普及幼儿教育、办幼儿园。我也就归属乡教办、县教育局所管。随后,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幼师培训班,我也报名参加。每到星期天、节假日,不管风天雨天、烈日严寒,我都准时赶往县里。最后文化课、专业课全部过关,并在第一批就获得了省颁发的《专业合格证书》。

执掌教鞭之后,我渐渐感觉到教师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惬意,尤其是幼儿教师,教学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当时没有有关幼师教学的参考书籍,也没有课本,我就与大队小学的校长联系,一起制订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为了不分心,不影响教学,从此再没喂过猪、羊等牲灵子。在教学中边教边揣摩教学方法,观察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智力、心理及行为特点,对于不同的孩子有时运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渐渐地教学得心应手起来。到年龄送往小学的孩子无论在成绩还是品德方面都受到小学校长及老师们的夸赞。我感受到教学的乐趣,也逐渐获得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长期的幼教生涯,使我形成了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及不同智力的幼儿的一整套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我与孩子的家长密切联系,对家长提些建议,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由于我工作认真,踏实兢业,获得县、乡奖状十几张,也获得了乡亲们的尊重与信赖。过去大队小学评三好生,从我幼儿园出去的学生常常能占一半多。一次我骑自行车去赵庄赶集,走到田坑,听到路下边几个挖沟的男劳力说:“你们看看,那是赵庙幼儿园的张老师,她教得可好了。” 幼儿的突出成绩及良好发展,大队、村、小学领导老师及乡亲们的一致称赞,使得其他队的一些孩子家长宁愿舍近求远,非要让孩子跑几里路上我的幼儿园不可。

在过去,各园教自己村的幼儿,不能乱招。有几次,几个外村孩子的家长领着孩子找到我,要上我的幼儿园。我说:“不行,俺们这都是说好了的,各招各村的,俺不能坏了规矩。再者,你家离这几里路远,孩子受罪,你也麻烦。”孩子家长说:“孩子受点罪不要紧,俺也不怕麻烦。俺就要上你的幼儿园。”我很奇怪,问:“为啥非要上俺的幼儿园?”孩子家长说:“都知道你教得好。”我问:“你怎么知道?谁说的?” 孩子家长说:“小学老师说的。小学老师说:要想让孩子上好学,还是上东赵庙幼儿园。东赵庙幼儿园的张老师教得好,教的孩子后劲足,发展好。这全大队都知道的。”我说:“感谢你们的信任,我还真不知道。但我确实不能收,不然往后我与那些老师没法见面。这会在我们中间造成矛盾。”家长在园门口蹲了好几天,跑了多少趟,我终不能收。有一回丁庙西队的一位孩子家长带了孩子来,非上我的幼儿园不可。我说你们隔了几里路,怎么跑到我这儿来?她说:俺正想让孩子到×集去上幼儿园,路上碰到小学的田××老师(因牵涉到其他园的老师和小学老师,为免生不愉,故隐其名与园名),田老师给我说,要为了孩子好,哪也别去,就上东赵庙。俺就非你这儿不上了。我给他说了我不能收的原因,他仍不愿意,磨了好几天俺也没收她,最后她还是去上了×集的私人幼儿园。

我所教幼儿之所以能获得突出成绩,广受小学老师的夸赞,除了我认真教育,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乡亲们的信任、孩子本身的聪明努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把握住孩子的上学年龄,那就是基本上让孩子七周岁上一年级。因十几年前的规定就是七周岁上一年级。

我从事幼儿教学之后,经过数年的观察,有这样一个感觉:对于孩子,差半岁甚至四个多月,其智力、能力的差别很多都能看得出來。

后来随着生源的减少,小学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对上学年龄不再要求那么严,也开始收六周岁的孩子入一年级。因一直以来,小学、初中属义务教育,幼儿园、高中不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免学费,非义务教育要收费。因此,就造成不少孩子家长一为省钱,二为让孩子“早点接受正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力争让孩子早一点升一年级,认为就算不行还能蹲级。结果造成终身悔恨的案例,这却是我数十年来教学亲历的一个个痛心的教训。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期望值的增高,人们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可以说在孩子身上几乎寄托了一家人的全部希望,好像一家人的未来都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智力投资。在城市里,各种开发智力的书籍、音像制品十分畅销,在农村,人们更是望子成龙,以期孩子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目前,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人们都越来越注重对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个别孩子十来岁就考上了大学、重点大学“少年班”的肆意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更激发了人们“望子成龙”的欲望,其中孩子上学年龄的普遍提前就是鲜明的反映。

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至今,对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上学年龄的变化一直十分关注。然因我本身只是个教师,且是个农村幼儿教师,位卑言微。社会变化的大趋势如此,加上因实行计划生育,小学招生生源逐年减少,也使得小学在招收学生时放宽了年龄限制。结果造成大部分孩子在六周岁时就进入了小学,上了一年级。二十多年前,六周岁上一年级的孩子一般都认为是比较聪明的,接受能力强,达到了上一年级的水平,也赢得周围人的欣赏。现在则是相当大一部分六周岁的孩子就去上一年级,一者人们普遍认为智力要早开发,再是认为女孩子智力发育得早,上学晚了年龄大了事儿多,学习成绩会受影响,要早上学,结果带动了整体。二者近几年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而幼儿教育因为还不属于义务教育,学杂费不能免,人们为了省钱,也把孩子尽早地往小学里推,甚至在5周岁就推进了一年级,反正花钱少,能升级就升级,不能升级就在小学里蹲一年、两年,不算学生名额就是。小学也乐得学生人数多,教师好安排,上级按学生人数拨款,愿意接受。而这些孩子由于年龄小,智力发展不够,或一点基础没有,给一年级的老师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我认为,这不仅抢了幼儿园的生源,增加了低年级老师的负担,更严重的是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拔苗助长的作用,耽误了孩子的一生。说这将对我国的人才战略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笔者认为绝不为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讲过:“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在幼儿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重要地位。感知在3—6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中仍占优势。幼儿的记忆、情绪、意志和思维都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然而,进入小学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却是以抽象思维为主,这对虽然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但仍以感知觉为主的幼儿来讲无疑是一个打击。现代幼儿理论表明,3-6岁是培养幼儿的关键期。这个岁应当指的是周岁。7周岁以前,个别受过单独教育的孩子除外,大部分孩子的智力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7周岁以后, 智力已经具备,自我意识、独立能力增强,此时孩子再进入小学,开始正式的求学之路,不仅孩子理解能力强,接受知识较快,也能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减轻家长的负担。相反,很多六周岁就上一年级的孩子初时看还可以,能跟上,成绩也不错,但到了三年级之后,乃至四、五年级,就不行了,这是因为三年级之前,知识较浅,要求的理解力不高,而到四、五年级,一些题目的理性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些题目甚至需要列方程才能求解,而此时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跟不上。因此差距被迅速拉大,很多孩子学习感觉很吃力,而家长更是要对自己开始的错误决定付出代价,不光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而忧心,更要陪孩子做作业、讲题到晚上九点、十点、十一点,孩子不能理解、接受不了,生气了还要打,怨孩子学习笨,学习不努力,一家人为此犯愁。孩子倍受折磨,学习兴趣也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越来越多,有些学生甚至干脆就不学了,有些家长一看不行了,自己又教不了,也索性放弃了,熬个小学毕业、好了混个初中毕业,能认识字,不算文盲,再不济去上职业学校,学点技术,弄个中专文凭,出去打工、抓钱就行了。这在农村极为普遍。这种现象在农村幼儿园中尤为突出。

我从事幼儿教学40多年,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一位叫会×的孩子,在教学中我发现他接受能力强,学习很认真,拼音、数字写得很好,也很聪明。暑假前,他母亲找我,要求让他上一年级。我说,虽然他现在学习很认真,接受能力也好,也聪明、听话,成绩也好,但他才六周岁,现在小学的课本很深,题目难做,三年级就有分数,还有作文。一、二年级的时候可能看不出来,到了三、四年级后他就不一定能跟上趟了,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你就把他耽误了;你要听我的话,在幼儿园里再熬一年,夯实基础,各方面的能力都发展好了,那时再上一年级,我保你将来他能考上大学。但她说什么也不听。看说啥都没用,尽管心中十分惋惜,然恐人认为我是为了多收一个孩子的学费、为了私利才劝她,也只好由她。

四年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他母亲亲自跑来跟我说了很长时间的话。她说:张老师,可毁了,真后悔没听你的话,你不让上就不上呗。我问,咋了?她说,上一年级还好,二年级时成绩一般,还能做作业,到三年级时就不做作业了,光玩,逃学,成绩一塌糊涂,这是咋回事?我说:他听不懂,不会做,你们也不能给他讲,当然就不做了,只有玩。她听了后悔得要命,直叹气。她问喝补脑汁行不?我说不知道,你得问医生。后来这孩子初中都没上下来。

保×的儿子毛齐也是一样,这孩子既老实,学习又好。六周岁时他母亲非要他升一年级。一年后她母亲来问我,说毛齐一年级第一学期好,第二学期就经常说感到脑子发木,咋回事?我说虽然他学习很用功,但老师讲的他不能领会。后来他妈妈经常给他买补脑汁喝,仍然不行。其妹妹梦圆六周岁到了暑假,我问其母亲,要梦圆升级不?她母亲说:俺不升了,以后都听你的,这一个毛齐毁的心疼死我了,你让什么时候升俺就什么時候升。结果七周岁升的一年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学校里都是尖,成绩都是前一二名的,老师很喜欢。后考上大学本科。

我们挨边的庄丁庙的丁×验毁得最苦,这孩子认学,也聪明,本来若听我的,这孩子本科准拿。但六周岁时其母亲也是非要其上一年级。结果一、二年级还能跟上,三年级成绩一般。那孩子一次又到幼儿园里来玩并看我,我问他现在学习怎么样?孩子说“我觉得脑子有点木,空得慌。” 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毁了。到四年级觉得有病,头脑发木。其母亲带着去县医院看,医生嘱其喝补脑汁。到五年级就不行了,一看书就头疼。(这是他自己后来跑到我幼儿园里来玩,亲口对我说的),喝了几百近千块钱的补脑汁也没管用。最后初三也没上下来,就出去开车打工去了。

安×的儿子明明,六周岁上一年级,初中也没上完。

四×的儿子青青,六周岁上一年级,初中也没上完。

我自己的两个外孙,六周岁上一年级,后来成绩很差。两个女儿都不听我的,说人家现在都是六周岁就上一年级,没七周岁上一年级的,孩子的个子在班里都是高的。结果她们的孩子后来让她们操碎了心。一个逃学上网吧,有时几天不进家,坐在那儿做作业若没人看着,两个小时写不了五个字。一个成绩很差,她爹娘给她讲题不懂就打,孩子吓得跟憨子一样,上四年级了,只好转学上三年级。

……

这些孩子都是聪明认学的,都是这样毁了。我每想至此,心中万分的惋惜。

据我看:对于智力较低的,一看就不行的,则顺其自然,不要求他蹲。凡是一看聪明又认学,七周岁上一年级的,根根甜。

沈丹丹(贾效千之女花花之子)和养心的儿子大甜听我的,七周岁升一年级,一直没蹲级,在我县的重点高中——江苏省丰县中学一直名列前茅,都是尖。现已考上研究生。

理民的儿子保森,聪明认学。我对理民两口子说:你们不用盖屋了(在农村,儿子长大了,要给儿子盖屋娶媳妇),保森是个大学生材子,七周岁再让他上一年级,保准他成绩好,你们还不用操心。听我的,准没错。后来,保森果然一路成绩很好,考上了大学本科,分配到南京。保森的爸爸对我说,三婶子,真没走你的眼,保森能考上大学,有你的功劳,我也没给他盖屋。他的大女儿也考上了大学。

贾为忠的儿子郑郑,七周岁入一年级,高考前病了两个月,在家看书,仍没落下,考上了大学。

贾相让之子玉宝,七周岁入一年级,名牌大学本科。

丰县的小孩孟孟,一路成绩很好,一级不蹲,考上中国矿业大学。

赵科举大专。

丁庙丁时壮之女莉莉,医学本科。

付新民之孙留长之子保福,大学本科。

丁扩军之女二娟,本科。

丁庙东队丁恩之女丁秀秀,大学生。其弟丁光泉,大学生现已出国,工资很高。

丁河之女,大学生。

扣之子赵义平,本科。

革新之女倩倩,本科。

跃进之子运苏,本科。

跃进之女沉沉,高中成绩也很好,大学有望。

贾效康的儿子天知,一路考上本科。据其姐的老婆婆讲,天知毕业后户口直接落上海。

……

(以上大人的名字大部分是小名,因不记得他们的大名。这些孩子考的大学学校我也不知道是哪一所学校,只是庄上人都知道,也不好问,恐人会认为我有邀功之嫌,让人笑话。)

我自己的孙女龙霄,是个农村孩子,因其它原因,没上过一天幼儿园,我也没有教过她。一点基础没有,六周岁时,又没能上学前班,只好到小学一年级跟读。起初因没有一点基础,一年级的老师说什么也不愿要,好歹留下了。因小学有作业,不做不行,小孩又不会,气得老师骂。我们老两口经常陪她做作业到晚上九点、十点。因她认学,期中考试时很快赶了上来,反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全班70多个小孩,基本上都是上过学前班的。第二学期,龙霄在月考中共得过四次第一,她的老师说可以升二年级,她的爸爸也要求让她升二年级,我坚决不许,对她爸爸说:“你若非要她上一年级,以后我再也不管她的事儿了”。七周岁时,她爸爸接其到徐州一所小学开始上学,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城市里的孩子基本都上补习班,有些初三时高中课程已经学完,开始学大学的,但咱因家穷,上不起,在家学习环境又恶劣,绝大部分只能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即便这样,在徐州著名的学校徐州一中,其成绩在那些城市的宝贝当中仍经常名列前茅。

据我的经验,七周岁上一年级的孩子只要认学,成绩都可以。一位曾与我一起教幼儿的老师燕云(因嫌工资少得太可怜,早已经不教了。已去世。)对我说:三婶子,咱带了这么多年的孩子,看谁行,一般真还不出咱的手心。

丁庙小学的丁××老师原来一直带一年级,专教我送上去的孩子,因为我送的孩子好教,基础好。后来有一段时间因为其它原因,我没有收孩子。那老师就跟班往上走了。

一次在我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小学的卓为强校长给我送了一条毛巾被,说是教办知道我教的孩子基础扎实,素质高,发展空间大,教办领导很高兴,奖励给我,让他捎来的。

由于我的幼儿园离小学不算远,经常有从我这儿升上去的孩子放学后到我这儿来玩。给我说小学的事情。一次二超对我说:“老师,咱园里出去的孩子成绩好,绝大部分位子都在前面。全年级有85个学生,16个三好生,咱班的占了11个(小学排座位,成绩好的孩子座位靠前。两门课都在98分以上的才能得三好生,那一届从我的园里总共升上去23个小孩)。小学的老师都说你教得好,从咱园里出去的小孩成绩又好、又听话,老师教得省心。”我说“你咋知道?”,二超说:“有一次我在办公室门口玩,老师说话,我听到的。”

据我四十多年的农村幼儿教育教学经验与跟踪观察,因为在农村没有几个家长能从小学起一直对孩子进行辅导,可能从2、3岁开始就对小孩进行特殊教育的孩子除外,一般情况下六周岁上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都不知道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家长不得不给老师打电话或给其他的孩子打电话询问布置什么作业,这在城市里也很普遍。我的孙女在城里上一年级时,经常接到那些六周岁同学的家长打电话问作业的布置情况。

我的教学成绩获得小学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这除了我在教学上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觉得教不好、或不认真教就没脸见自己庄上的人、没脸见孩子的家长之外,孩子的上学年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能力的具足、基础的夯实对孩子正式求学一生的起始是很重要的,这能力包括自理能力、独立能力、与伙伴的交往能力、知识理解能力、任务接受能力、一定的书写能力等,还要具备一定的思考力与判断力,这在六周岁前是很难发展完备的。此时要其进入小学正式开始漫长的学习生活和求学之路,无异于拔苗助长。看起来毁的是孩子,孩子的一生完了,但我认为,实际上毁的是国家,毁的是国家的人才,毁的是国家的未来。缺少全面、系统、长期的实践观察,违反发展规律办事,做事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各种各样的早教法笔者并不排斥,由那些早教法培养出的孩子的异能表现我也在电视上见过,我也很欣赏、佩服那些早教法,我认为那些特殊早教法培养出的孩子可以作为幼儿早期教育的试验区和亮点,然毕竟是少数,至少在目前来讲全社会还并不能都做得到。除非能在全社会广泛普及那些种早教法,这需要全民参与,從每个家庭着手,接着就要全面改革幼儿园教学、小学教学、中学教学,使之与那些早教法相配套,使得那些早教法培养出的一个个的好苗子能够得到持续的好发展,否则本来已经培养出的一个个的那些好苗子会因环境的改变、后发的培养不足又返回原样,其异能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然整体的改革又不是一蹴而就,至少目前还不能。因此,国家做出决策还要从全局考虑。婴幼儿时段的孩子能力的差异与年龄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早三个月、晚三个月,早半年、晚半年都差别很大——就是不一样。我们常把培养人才与栽树相比,树木尚得“十年”,育人岂能速成?速成之木不堪大用,速发豆芽无有滋味,揠长之苗难当大器。我认为,为了国家的人才长远考虑,为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立足实际,遵守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摒除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思想,顺应自然。这样我们教育的孩子才能绽开笑容,人才才不致早夭。

“小时吵吵,大未必佳”。我不否认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但大多数孩子还是差不了太多的。我以自己四十七年幼儿教学的跟踪观察来提起实践案例,希望教育部能从国家大局出发,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从国家的人才观出发,规定孩子七周岁上一年级,将之纳入到国家的法律规定层面。如此,就不会出现孩子上学年龄混乱的局面了。

作为中国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甚至比别人的孩子强,至少不输于别人的孩子。若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就觉得没有面子,很多时候羞于提起。他们把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有些人也把自己没能完成的心愿或希望就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身上从小就背负了很沉重的家人期望与心理负担,这些期望与负担也就造成了我国儿童从小就很少有外国儿童天然的自性、充满美好回忆的灿烂童年与蓝色天空,这些压抑到最后很多都汇聚到一点爆发出来,网上曝出的某些学校高考结束后学生们将所有的书及复习资料撕碎从楼上抛下漫天飞舞以示纪念的事例、孩子在压力之下杀父、杀母、自杀、精神失常甚至得了精神病等事例就是其自身的一个爆发点。因此,中国的孩子确实是很可怜的。

再者,作为家长来讲,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孩子是我们的快乐之源。那么,让孩子们多快乐一年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真缺那孩子早上一年班所挣的那一点儿钱吗?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还真不缺。

2017年3月19日,我在丰县城东一店铺吃点早饭。那店主在邻桌看着一9岁左右的小女孩做作业,女店主气得不轻。看那女孩倒也伶俐,并不显笨。那女店主读着一道算术题问女孩:“一个瓶子45公斤,7个瓶子多少公斤?”小女孩思考做出后,那女店主问:“一个瓶子45公斤,7个瓶子你咋得出14公斤的?你咋想的?气死我了”。反复训斥责备无用,那女孩仍是一脸茫然。女店主跟围着的朋友说:她老师打电话,别的同学都做了21次作业了,她才做1次。我看了一会,忍不住了,就说:你这样不行,对她没用。你得教给她思考这问题的方法和窍诀。你拿张白纸,拿个笔,给她画图,这样她就能较易理解了。女店主说:“没用,咋说白搭。”我心里有数了,就问:“这小孩子上几年级?”答:“三年级。”问:“她几周岁上的一年级?”答:“六周岁。”我说:“毁了。你们应该七周岁再让她上一年级。”女店主说:“不对。小女孩发育早,六周岁上一年级就行。七周岁上一年级就晚了。男孩七周岁上一年级还行。这是人家专家说的。”我说:“都应该七周岁上一年级。”我给她们讲了我教过的前面的一些案例,并说我们那有些小学老师也是让孩子六周岁上一年级,但到三年级时一定会让孩子留级,因为老师都知道三年级对孩子来讲是个坎。上得早了,他(她)根本无法理解。女店主说:“现在都不能留级了,都是网上学籍,自动升级。”我说:“那就很麻烦了。”我问:“你缺让孩子早上一年学早一年工作抓的钱吗?”她说:“谁在乎那啊?!”我说:“你想办法吧。”女店主说:“只要能留级,我说啥也得让她留。”我说你们自己想法把孩子培养好吧。

按说我们国家缺这些孩子早一年上学早一年工作为国家做出的这一年的工作贡献吗?应该说不缺。我们不缺低层次、普通工作的劳动者,我们缺的是人才。我们都知道瓜熟蒂落,自然熟透的瓜果才有味好吃,而早一点摘下硬搁或催熟的果实就差一吃,只能扔掉、或加上佐料做罐头。

我的这些从我教过的千余名的幼儿中抽出来的教学案例对全国亿万儿童来说只能算是个案,当然难具说服力与规律性。然窥斑见豹,普遍规律也隐藏在个案或个体中,希望我的这些实际的幼儿教学成长案例能对教育政策制订者、专家、学者和广大的幼儿家长们有用。

让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少一些烦恼,让孩子多一年快乐的回忆吧。

参考文献:

[1]左雯霞,《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讲座,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4.1

[2]搜狐—教育,《小学入学年龄由谁说了算?满6周岁入学引发争议》,2018-08-21

作者简介:

张建荣,女,1943年生人,农村幼儿教师,江苏省丰县赵庄镇汉皇幼儿园园长。1971年3月从事幼教工作至今已四十七年。因工作认真、踏实兢业,公平无私,教学效果突出,深受乡亲们和乡教办、大队小学领导和老师的称赞与信赖。十数次获得县乡级“先进工作者”称号。

猜你喜欢

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