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低流量吸氧结合呼吸训练对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状况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2020-04-21谢春梁欢
谢春,梁欢
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宜春 336000)
呼吸衰竭是由呼吸道病变导致的通气不足,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等,严重时可引发感染、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临床针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包括长期氧疗、吸入糖皮质激素等,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但治疗效果仍不甚理想,因此积极寻找可有效缓解呼吸衰竭症状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3-4]。本研究旨在探讨持续低流量吸氧结合呼吸训练对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状况及运动耐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53~79岁,平均(65.25±3.46)岁;病程2~7年,平均(4.12±0.3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52~78岁,平均(65.12±3.37)岁;病程2~8年,平均(4.63±0.7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纳入标准:经血气分析及临床诊断确诊为呼吸衰竭;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病史;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脑部肿瘤。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纠正电解质、抗感染、吸氧、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采用高流量吸氧结合常规护理:使用高流量吸氧设备对患者进行经鼻导管吸氧治疗;设置设备参数,温度调至36 ℃,湿度为100%,氧气流量调至20~60 L/min,浓度为20%~100%;常规护理:即吸氧期间加强患者生命体征观察,若患者吸氧5 min后血液pH小于7.35,呼吸频率多于40次/min,立即停止治疗;告知患者避免进行剧烈活动,保持充足睡眠,保持房间通风整洁。
观察组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呼吸训练。(1)吸氧:使用上海呼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迈瑞特U-20T,ST双水平呼吸机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通气模式设置为S/T模式,呼气压力5~10 cmH2O,吸气压力0~5 cmH2O,氧浓度25%~38%,低流量吸氧速度1~3 L/min,吸氧时间15 h左右;若患者在吸氧过程中出现气促、心悸等异常情况,可适当减缓吸氧速度,或停止0.5 h后再进行。(2)呼吸训练:缩唇呼吸,首先指导患者闭口放松,然后自然吸气,再缩唇缓慢呼出气体,同时提醒患者保持收腹,吸气和呼气时间比维持在1︰2,每次练习15 min,每日训练3次;腹式呼吸,帮助患者取仰卧位,一手置于腹部,另一手置于胸前,呼气时保持腹部塌陷,吸气时保持腹部隆起,用鼻慢吸气,并采用缩唇动作缓慢呼吸,每次吸气2 s,呼气4 s,吸气与呼气比维持在1︰2,每次练习8 min,每日练习4次;立式呼吸,协助患者并拢双腿,将手臂举高,缓慢吸气,然后放下手臂的同时缓慢呼气,15次为一组,每日训练2组;坐式呼吸,指导患者盘起双腿,将掌心放于膝盖,然后进行深吸气,直至最大肺容量,吸气7 s后将气体缓慢呼出,每日训练15次。
1.3 临床评价
采用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oea scale,MRC)对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1、3个月时的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0分,无明显呼吸困难症状;1分,快走和上坡时存在气短症状;2分,进行一般活动时感到气喘和呼吸困难;3分,平地行走100 m或数分钟之后需停下休息;4分,呼吸困难导致换衣服时气促气短;得分与呼吸困难程度呈负相关;采用6 min步行距离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记录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3个月的6 min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呼吸困难程度
干预1、3个月后,观察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比较(分,
2.2 运动耐力
干预1、3个月后,观察组步行距离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处于缺氧状态,部分患者甚至合并二氧化碳潴留,因此应尽量维持患者呼吸以改善缺氧状态。长期大流量吸氧虽可短暂解决机体缺氧问题,但无法将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体外,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二氧化碳麻醉,陷入昏迷状态,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6]。持续低流量吸氧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适当给予低流量、低浓度的持续供氧,以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进而纠正缺氧。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3个月后,观察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行距离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持续低流量吸氧结合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呼吸机是一种人工机械通气装置,用以辅助或控制患者自主呼吸运动,以提高肺内气体交换功能,降低人体氧气消耗,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7];同时,保持低浓度、慢速度的持续低流量供氧,通过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不仅可避免缺氧情况的发生,还可反射性地引起机体呼吸运动,安全可靠。此外,本研究所实施的呼吸训练易于掌握,效果良好,通过有规律的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能够帮助患者掌握高效的呼吸方式,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减少残气量,并能够改善呼吸机供氧,从而达到缓解呼吸困难的效果。缩唇呼吸可增加呼吸道内压,延长呼气流速,在减少耗氧量的同时降低呼吸频率;呼吸功能锻炼简单易行且长期的锻炼能够改善人体氧代谢功能,提高心肺功能储备和乳酸耐受度,间接增加呼吸肌力,利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从而进一步提升运动耐受力。
综上所述,持续低流量吸氧结合呼吸训练可有改善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的呼吸困难状况,提高运动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