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灌肠用于肠息肉摘除术后的疗效观察

2020-04-21游福年廖慧清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摘除术肛管药液

游福年,廖慧清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肠息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由多种综合因素共同影响所致,一般发生在结直肠端[1]。肠息肉能够引发较大的风险,根据息肉的类型以及生长现状,其导致的不良后果也存在差异。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的高风险,除此之外,炎性增生性息肉诱发恶性肿瘤的概率也相对较大。因此早期诊断并接受治疗具有重要性。本文结合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82例接受肠息肉摘除术的患者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82例接受肠息肉摘除术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1例,实施常规灌肠,男26例,女15例;年龄58岁~76岁,平均(62.5±3.5)岁。实验组41例,实施中药灌肠,男25例,女16例;年龄54岁~78岁,平均(66.9±4.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两组基础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息肉摘除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息肉切除术,手术前做肠道准备,需禁食禁饮,手术采取电凝刀对肠息肉进行剔除。手术后前两天给予流质食、抗炎以及抗感染治疗,连续3 d维持营养支持。

2.2 灌肠法

对照组以此为基础给予常规的灌肠。实验组则给予中药灌肠。灌肠具体操作方法: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清洁手部卫生,准备灌肠筒以及肛管[2],以左侧卧位为基础体位,要求患者双膝微曲,确保左侧卧位时的稳定性。将裤子退至双膝部,在患者的臀下垫橡胶护单,为了抬高臀部,需要在护单下垫软枕。为避免药液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的不良刺激,应提前检测药液的温度,将药液置于灌肠筒中,将灌肠筒与肛管连接,另一端充分润滑。在肛门充分暴露时使用血管钳夹住肛管并轻轻置于肛门内。待插入肛管10 cm左右停止置入,松开血管钳后缓慢注入中药液。注入药液的时间应保持在20 min 以内。待药液注入完毕,继续使用温开水注入,剂量应保证在10 mL以内[3]。随后缓慢抽离肛管,并使用卫生纸包裹钢管前端。患者保持灌肠姿势20 min左右依次取出软枕以及护单。

本次实验组选取的中药是肠炎清水剂,由黄芪15 g、黄连8 g、白及12 g、蒲黄10 g、元胡10 g、赤石脂10 g组成[4]。

3 疗效分析

3.1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并发症以及创面愈合率。①有效率评价:以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展开评估。显效:灌肠过程中肛门刺激较轻,药液吸收度较好,患者暴露较少,衣被未受到污染;有效:存在轻微的肛门刺激,药液吸收相对不足,衣被存在轻微污染;无效:灌肠插管深度不够或过长,有强烈的肛门刺激反应,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的衣被污染也较为严重[5]。②并发症:评价并发症时以(充血、糜烂、创伤)三种症状进行评估,症状出现概率越多说明灌肠治疗效果越差。③创面愈合率:包括愈合、未愈、炎性改变三个方面,总结愈合人数并计算在组中所占比例。比例越大,说明愈合率越大,治疗效果越显著。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中治疗有效率为97.56 %,高于对照组80.49 %,P<0.05。见表1。

3.3.2 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度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后创面愈合率90.24 %,高于对照组73.17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度比较 例

3.3.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2.44 %,对照组14.6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例(%)

4 讨 论

中药保留灌肠是结合中药汤剂或者中药散剂,并使用相关手术器械配合专业技术由肛门内送入药液并使其在直肠内发挥作用的一种治疗方式。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已经被广大患者以及医疗人员所接受,并且治疗效果明确,临床上的应用反馈较好[6]。

中药灌肠时选取的中药汤剂十分重要,通常临床上要求中药灌肠具备清热散结、化瘀并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本研究采取了“肠炎清”药剂,该方剂由我院制剂科提供,包括黄芪、黄连、白及、蒲黄、元胡、赤石脂等六味药材,含有活血化瘀类、补气类、镇痛消炎类、清热解毒类药物。其中黄芪用量最多,在《药性歌诀》中黄芪被赞誉为“强壮剂”,兼具补气和健脾排脓的功效,并且在现代医学中有实验证明,黄芪中的有效成分具备抗癌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作为补气良药与其他药物配伍能后增强药效。元胡作为镇痛以及活血化瘀类药物,当中含有紫堇碱、四氢巴马亭等有效成分,这两种成分均具有镇痛、安定作用,去氢紫堇碱在现代医学中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保护黏膜的功能,尤其是能够保护消化系统的黏膜,能够有效防止在各种刺激下造成的黏膜溃烂等现象。元胡兼具活血化瘀的功效,中医典籍《本草纲目》中记载,元胡具有行气化滞的功效,归入脾经,在中医治疗范围中应用的范围较广,适应证较多[7]。黄连主治湿热痞满,能够应对痈肿疔疮以及由湿邪导致的外痔与内痔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黄连被证实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同时能够针对溃疡类疾病起到较好的疗效。蒲黄能够对跌伤肿痛以及崩漏和出血等现象起到缓解作用,应用于肠息肉摘除术后的灌肠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创面的出血事件,同时可以改善黏膜充血症状,与元胡有相似的功效,都能够改善微循环,应用效果显著。本文结合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82例接受肠息肉摘除术的患者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治疗有效率为97.56 %,高于对照组80.49 %;实验组的治疗后创面愈合率为90.24 %,高于对照组73.17 %;实验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2.44 %,低于对照组14.63 %,P<0.05。这说明,相比于常规灌肠,中药灌肠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实施肠息肉摘除术的患者采取术后中药灌肠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创面的愈合状态,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摘除术肛管药液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治斑秃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
改进型纯相位相关亚像素级安瓿药液图像配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