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抗螺旋刀片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0-04-21何玉涛
张 云, 何玉涛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红十字医院 骨科, 陕西 榆林, 719100)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是发生在髋关节囊线外到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尤其好发于老年人,这与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症相关[1]。目前,手术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因手术效果良好、设备简单、操作难度不高等因素在临床应用较广泛,但其在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方面的效果还不够理想[2]。本研究探讨了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抗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经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② 新鲜骨折; ③术前血压、血糖等均得到控制; ④ 健康、体力状态良好,可耐受麻醉、手术刺激; ⑤ 临床资料和随访检验数据完整无缺。排除标准: ① 神志不清或合并精神疾病者; ② 有出血倾向或免疫系统疾病; ③ 陈旧骨折; ④ 年龄不足60周岁者。以手术方式为分组标准,将90例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中,男23例,女22例; 年龄61~88岁,平均(73.95±3.21)岁; 骨折发生时间1~16 h, 平均(4.69±0.84) h。研究组(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中,男24例,女21例; 年龄62~88岁,平均(73.48±3.05)岁; 骨折发生时间1~15 h, 平均(4.78±0.66) h。2组年龄、骨折发生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使患者患肢保持中立位,在C形臂X线机的透视下,对骨折进行闭合复位处理,并于大转子上方、股外侧部位取切口,在大粗隆下2 cm部位钻入导针,保持颈干角130°、前倾角15°,确定导针位置后,测定主钉长度,攻丝后,拧入主钉,选择接骨板,彻底拧入螺钉,上尾帽。
研究组: 使患者在牵引床上保持卧位,患侧臀下垫软枕,健侧保持外展位,患侧和躯干间保持15°内收状态,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处理,复位满意后,从大粗隆顶端开始到近端部位取切口,长度5 cm, 在股骨大粗隆定点中间位置插入导针,在透视状态下确定导针状态,钻开骨皮质,沿着导针插入PFNA主钉,适当调整主钉深度,钻入导针。确定导针位于正位片中下方1/3位置,侧位片在正中位置,则测量螺旋刀片长度,敲入螺旋刀片后锁定,拧上尾帽。
1.3 观察指标
① 参考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3](包括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对2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2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Harris评分系统满分100分, >85分为优, 70~85分为良, 60~69分为可, <60分为差。② 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③ 统计2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再骨折、内固定切割、内固定断裂、下肢外旋、肢体短缩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无序分类资料比较选择χ2检验,数值变量资料比较选择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近期、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研究组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早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经迁移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即可获得良好效果[4-5]。研究[6-8]报道,老年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伤后3个月内病死率高达16.7%, 若采取保守疗法,则需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内科疾病,因而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法逐渐成为首选疗法。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各种医疗器械、材料的涌现,老年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方式也不断增加,其中以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FNA等较常见,不同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对于最佳治疗术式尚存争议[9-11]。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凭借内固定强度高等优势,在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但其内固定术操作、切开、复位操作无法实现解剖复位,且维持固定强度支撑患者下地行走,术中未能强行复位大小粗隆骨折,使得患者远期预后不佳[12-15]。动力髋螺钉作为典型髓外固定系统,应用效果尚可,但操作期间暴露广泛,手术所致机体创伤较大,术后住院时间较长,这既是该术式不可避免的缺陷,也是骨科医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6-19]。PFNA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内固定术材料,具备加压、抗螺旋双重作用,可对周围骨质发挥镇压作用,尖端接触面宽大,与骨质之间可形成牢固锚合力,获得相较于动力髋螺钉更强的内固定效果,基本能媲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20-23]。同时,该术式克服了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缺陷,微创优势明显,避免了内固定切割、肢体外旋等并发症发生,且术中出血量较少,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此外,因PFNA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早日恢复活动能力,因而术后下地负重时间较早,这也是患者术后近期、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PFNA内固定术在老年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更具优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且微创优势明显,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