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七一杂报》看明治初期美部会在日传播情况

2020-04-21

关键词:传教基督教教会

杨 慧

(北京外国语大学 全球史研究院,北京 100089)

日本政府历史上1859年到1881年被称为“基督教的移入期”。1873年,政府宣布撤去基督教禁教公告,这意味着自1631年幕末禁教令颁布以来,基督教传教活动重新获得官方许可。1873年至1891年基督教在日传播迎来“‘顺畅时期’(比屋根安定)、‘教会勃兴时期’(小崎弘道)、‘Rapid Growth’(O.Cary.W. Iglehart)”(1)海老泽有道、大内三郎将传教史分为五个时期:1549年至1858年被视作基督教传教“前史”;1859年至1881年为第一期,名为“基督教的移入期”;1873年教会设立的准备期,1873年后基督教禁制撤去政策颁布、来日传教团体数量明显增多,被称为教会设立的完成期。在书中他结合屋根安定、小崎弘道等人对该时期的定位进行了总结。参见《日本基督教史》,东京:日本基督教团出版社,第132-192页。。最早在1869年美部会(2)美部会是北美地区创设的第一个传教团体,全称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简称ABCFM。第一个派出的传教士是D·C·Greene,最初从横滨登陆日本。1874年4月19日,D·C·Greene担任临时牧师创立摄津第一基督公会(即神户教会)。参考《近代日本与神户教会》,日本基督教团神户教会编,创元社,1992,第20-34页。已经秘密派出传教士丹尼尔·克罗斯·格林(Daniel Crosby Greene,1843~1913)等人来到神户,私下小范围传教。解禁令颁布后他们通过创办女子学院、翻译圣经和赞美歌、创办基督教周刊等方式,开始进行公开传教。1875年,美部会神户传教团与当地日本青年合作创办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份基督教周刊《七一杂报》(见图 1)(3)本研究依据史料为关西大学图书馆所藏《七一杂报》,由东京不二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

图 1 《七一杂报》为第一卷第一号完整内容

目前,关于《七一杂报》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胜尾金弥2012年出版的专著《创造〈七一杂报〉的人们》,该书对杂报创办者的身份背景及办刊历程进行了分析。[1]15-218此外还有一些学术论文关注《七一杂报》的主要读者群体[2]59-103、美部会在社会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贡献等。[3]3-161尚无研究从《七一杂报》整体性栏目设置及主要内容变化方面分析明治初期美部会的传教情况。目前对《七一杂报》本身的关注较少,结合杂报中的报道及评论研究当时基督教活动情况的成果不足。该周刊作为美部会开始利用大众传媒手段传教的体现,其本身也是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部会在日传播策略的重要史料,作为基督教在日创办的第一份周刊,它的栏目设置与主要内容出现变化时,可以反映出基督教在日传播思路的变化。

本文以《七一杂报》刊物内容为基础,分栏统计,结合当时美部会海外传教方针的变化,试图从报刊还原“解禁”政策发布后第一个十年该传教团体在日本的传教情况,再现《七一杂报》的办刊特点,分析它的栏目设置和报道内容与基督教在日传播方针之间的联系,阐述解禁令颁布初期,美部会在传教活动中所经历的波折。

1 《七一杂报》的发行

《七一杂报》首刊发行于1875年12月27日,发行时间至1884年,共计八卷,每年发行52号,每周发行一号,中间无停刊。在编辑栏中可以看到今村谦吉(1881-1943)任社长,并负责印刷,村上俊吉(1847-1916)任编辑长,从1881年12月9日开始,竹村和民任编辑长。(4)本文表示《七一杂报》中文章的出处的格式为:出版时间、期刊号,括号中标注所属卷数及页码。根据《七一杂报》1881年12月16日第49号的记载“本社《七一杂报》依靠美部会资金,从1875年12月创业以来,承蒙海内外兄弟姐妹更加厚爱”,可见《七一杂报》表面由日本青年经营,实际上美部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与《七一杂报》创办关系密切的美部会传教士是古立克(Orramel· Hinckley· Gulick,1830~1923),1875年1月27日由古立克发往美国公理会总部的信件中写道:

我一直在思考出版一份日语版小型宗教周刊,若想完成这项事业,目前还有诸多困难有待解决……但我非常坚信我们迫切需要创办一份宗教期刊。然而我认为目前来看我未来的传教活动并未与创办一份宗教期刊存在关系。

该信件表明古立克当时并未被安排创办基督教刊物的任务,但他意识到了杂志媒体对于传教活动的重要性,而这也可能成为该周刊得以发行的重要因素。

《七一杂报》创办于19世纪70年代,之所以顺利创刊并能够连续发行,与以下三点因素密不可分。第一,从政治环境来看,该时期基督教问题与日本外交关系相关联。明治政府成立后对基督教坚持禁教政策,并颁布了称基督教为“邪教”的公告。该举引发多国公使团提出抗议,“我等虽丝毫无干涉日本内政之考虑,然对本国宗教施加之侮辱须断然排斥”,甚至1871年11月岩仓访问团出使欧洲谈判的失败,与政府对基督教问题采取的态度不无关系。[4]588-5891873年,政府发布了撤除基督教禁教公告(太政官布告第68号),宣布“因旧有(基督教禁教)公告之意已为一般大众所熟知,故今后允许撤除”[5]51。该时期对基督教管控相对宽松的政府政策为该周刊的顺利发行奠定了社会基础。第二,从日本传媒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该时期日本传媒出版业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东京、爱知县、横滨等多地创办第一份当地周刊,神户在1872年5月创刊《神户港新闻》,并在1874年10月发展为日刊。美部会及时把握了新传媒手段在日本社会兴起的风潮。报业的兴起、印刷技术的进步为杂报创刊提供了技术基础。第三,从创刊的成员关系来看,创刊者及主要负责人、翻译之间在合作办刊前已经相互熟悉,今村谦吉与美部会传教士之间已经交往多年,在古立克的帮助下今村前往夏威夷学习。回国后,他与村上俊吉一起在美部会的资助下创办了英语私塾“便利舍”,并通过该私塾结识了前田泰一,前田为《七一杂报》提供了大量英语翻译。创刊成员之间已经相识并相处的前期交往为《七一杂报》的创办提供了组织基础。

《七一杂报》八卷中共出现了13个栏目,包括:杂话、论说、投稿、养生法、教会新报、七一(论说)、杂报、官令、广告、海外实况、丛谈、说教、来函。从1878年第一号开始每号开头增加了内容目录。栏目设置及不同栏目在每号占据整个内容的比重并非固定不变,只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根据栏目及内容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详见表 1)。

表 1 《七一杂报》各栏目阶段性变化统计

根据表 1 可知,第一阶段从1875年12月27日第1号至1876年9月15日第37号。该阶段《七一杂报》主要由四个栏目构成。“杂话”栏占比最大,主要介绍各地风土人情或刊登新闻小说。从1876年第38号开始,“杂话”栏改名为“杂话并翻译类”,增加了圣经故事、信仰祈祷等内容的和英翻译。第二阶段从1876年9月22日第38号开始至1881年12月4日第52号,介绍教会发展情况的“教会新报”栏内容比重逐渐增多。第三阶段从1882年1月5日第1号至1883年6月26日第52号,开设大量新栏目,部分栏目是将第一阶段栏目按照内容拆分而设立,如第三阶段的“杂报”与“海外实况”合并起来与第一阶段“杂话”栏内容一致。第二、三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介绍教会发展情况、宣讲福音圣经的投稿、报道内容比重明显上升,《七一杂报》作为宗教性刊物、宣传基督教教义的特征在该阶段凸显出来。以上对各栏目内容进行了总体性宏观介绍,接下来对各阶段具体栏目内容进行总结。

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四个栏目:杂话、投书、论说、养生法。“杂话”栏在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四类内容:介绍海外各地风土人情及科普知识类内容;建立新教会;道德训诫及道理宣讲;新闻记事摘要。“投书”面向读者征收文章,第一阶段主要发表关于道德规训类型的投稿,第二、三阶段主要发表关于福音信仰的知识和理解感悟。“论说”只从创刊号到1876年9月15日第37号存在,讨论的内容集中围绕道德劝诫等内容,与“杂话”部分内容属于同一类型。“养生法”主要发表约翰·别丽(John Cutting Berry、1847~1936)的文章,存在时间从创刊号持续到1876年9月29日第39号,主要介绍日常卫生保健的知识。

从第二阶段开始,“杂话”按照内容分为“杂话并翻译类” “教会新报” “七一” “杂报”。“杂话并翻译类”如前所述,在此不再赘言。“教会新报”记录了神户、大阪、东京等多地基督教会建立的情况,大量增加各地建立教会进展情况及宣讲基督教要理的内容及部分活动的报道。如关于东京青年会的建立,《七一杂报》是目前所知记录该事件的最早史料[6]1,对于了解明治10~20年代基督教教会在日传播发展情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七一”从1877年9月20日第38号开始设立,讨论基督教宗教内容及传教语言、方式,并多次在该栏目中论述“女子教育论”,与第一阶段的“论说”承担功能类似,是集中论述基督教教义、从基督教出发理解世界的栏目。“杂报”主要摘取了同时代报纸上登载的新闻报道。

第三阶段出现了数个新栏目。从内容上看,“海外实况”重新继承了第一阶段“杂话”中关于风土人情及科学技艺的内容,“丛谈”“说教”主要延续了第一阶段“杂话”“养生法”关于社会教化、道德规训、保健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寄书”则是“投书”的延续。“官令”从1876年7月28日第30号开始到终刊一直存在。“广告”从1877年8月17日第33号开始出现,介绍的书籍集中为圣经翻译书籍、讲解基督教相关内容,也公布了商品种类非常有限的商业广告(如“洋服诸品”“齿科”)以获得广告费用。

2 《七一杂报》与美部会的传播策略

《七一杂报》的发行背景、栏目设置及阶段分期等基本内容,作为一份基督教报刊,其栏目设置特点及具体内容反映了该时期美部会传教策略。接下来将从《七一杂报》作为周刊的销售特点及记载的具体内容分析该时期美部会的传教策略。

2.1 传播对象的选定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七一杂报》面向的销售群体。1875年12月27日创刊号的“论说”部分记载了本周刊的编辑方针是“让那些即使只能认识四十八个假名的读者,也能够读懂老师们的见解,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开化的中间人”。在1881年12月16日 49号中再次提到《七一杂报》创办的最初意向是“希望面向普通民众。因此,语言内容都倾向于采取最平易近人的风格”。由此可见,杂报重视底层群体,不是将精英阶层或教育水平高的群体作为销售对象,设想目标是即使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体也可以顺利阅览。这种设想销售对象具体还体现在杂报的文体上,从1875年第1号开始到1876年第26号之间几乎整份刊物都标注了假名,并主要使用平假名与汉字混杂的文字。这样的记述方法可以便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阅读。

小报的销售价格也反映了这一特征。1875年12月27日第1号的发行价为每份2钱,从1876年1月13日第2号开始每份为1钱5厘,订购六个月首付款为30钱,若邮寄的话首付款为56钱;总价为1元50钱;若邮寄总价为2元;1882年后甚至售价达到三钱。当时的一份小报定价一般是“8厘到1钱5厘”,大报的定价为“3钱以上”[7]25。《七一杂报》在较长时间内售价基本与小报价格持平,第1号售价定为2钱,比一般小报高,但很快便调低售价,调低价格的行为可以反映出办刊团队尽量希望售价能够尽量满足收入较低群体需求的心理。第三阶段后售价调高了,但笔者认为这与出版成本的提高有关,1881年12月16日第49号广告栏中记载:“向投稿栏投稿及为教会新报栏提供有价值消息都将提供报酬。” 由此可以看到,《七一杂报》的编辑团体在尽可能丰富周刊内容、增加报道价值的同时,尽量不过分提高价格。即使涨价,也依然基本保持在大报的最低水平。这也是该周刊尽量希望贴近底层平民的传教策略的体现。

《七一杂报》的售卖对象体现出美部会利用传媒手段进行传教的对象定位,同时从该周刊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美部会大量参与女子教育,他们对该事业的投入反映出美部会在官方允许传教的初期,已经十分重视女性群体。

美部会通过女子教育在相对具有经济实力的社会阶层中逐渐开展传教活动。如1878年5月17日第20号的“杂话并翻译类”中公告将建立女校,并记录英国女教师前往授课;1878年8月9日第33号介绍了神户女学校学生费用、教师、课程等情况。以1878年8月9日第33号的“广告栏”中关于神户女学校的广告为例,其中记载到“从现在开始住宿生每个月费用为2元50钱,跑读生与之前一样每个月75钱”,结合前文对该时期物价的调查结果可知,学校费用不低,能够每个月将女儿送往学校的家庭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最后女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会作为教徒活跃在社会中。同时希望迎娶这些受过英学教育的男性群体,也属于社会有资产实力的阶层,基督教思想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与此同时,美部会也通过支持女子教育发展的方式增加与中低层女性的接触。例如,东京荣盛社制造所为女工提供周末可以提升修身教养的夜校(1879年5月16日第20号)、东京新燧制造厂雇佣教师设立女子教育场所(1878年9月13日第37号)。这些夜校是由受过基督教思想影响的工厂负责人组织。这些主要面向女工开展教育的工厂主动承担辅助社会教育的职责,为基督教进一步融入日本社会提供机会。

从《七一杂报》杂志销售对象及其具体内容可以看到,传教士选取传播对象时,重视社会中下层、女子等相对弱势群体,并积极响应明治政府的政策主张,适应社会需求因时制宜地开展传教。

2.2 传播内容的转变

该基督教周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第二、三阶段占据报刊最大比重的内容类型不同,主要内容的转变反映出不同阶段传教策略的转变。

第一阶段占据每号内容比重最大的是“杂报”栏,以该栏目为例可以对《七一杂报》创刊第一年,即基督教解禁政策颁布后的前三年内美部会传教情况进行总结。

该阶段“杂报”栏目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主要介绍海外风土人情及科技发展,如1876年1月13日第2号中便介绍了电报机并附有图片,在1876年9月29日第38号中详细记载了坐火车的体验。除此以外,例如在1876年9月15日第37号中详细记载了如何制作牛肉茶、牛肉汁,这类以宣扬“文明开化”为主题的文章在该栏目中占据比重高。1876年7月28日第30号新开设的“官令”一栏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特点,1876年9月第35、36号“官令”中登载“内国劝业博览会诸规则别册”记载东京博览会规则内容,提到了如何在博览会“机械馆”“农业馆”等多馆进行产品展出,要求“产品必须附有英和对译的小纸条”。这是继京都之后日本国内第二次举办以展示近代日本新文明成果或介绍他国文化为主题的东京内国劝业博览会,所谓“劝业”即指不是只陈列产品,重点强调推进殖产兴业,希望为欧美新技术与日本传统技术的交流提供机会。《七一杂报》在1876年第35号中使用“官报”栏二分之一篇幅、同年第36号的“官报”栏整个篇幅公布该劝业会规则,可见《七一杂报》编辑群体对该类型内容的重视。“殖产兴业”毫无疑问与“文明开化”都属于明治维新的重要一环,都是以推进日本近代化为主要目的,未直接报道基督教传教活动。

该阶段每号《七一杂报》都主要围绕“近代化”的相关内容,这种特点反映出该时期周刊创办群体的办刊思路,即主要宣传“近代化”,较少直接提及基督教教义等宗教内容。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与基督教在该时期被视为西方文明代表的社会风气有关。日本国内社会环境兴起“文明开化”的风潮,政府从自由剪发、颁布学制、采用太阳历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模仿西式生活。神户传教团传教士把握这一社会潮流,大量介绍西方工艺技术,有利于吸引读者为周刊长期生产奠定读者基础。另一方面,该报刊办刊思路受到美部会总部海外传教方针的影响。一般来说,美国传教团体向异教徒传教时往往面临“福音传道”和“文明”二者哪方面优先的问题。美部会传教团在鲁弗斯·安德森(Rufus Anderson,1796~1880)担任负责人之前主张的海外传教策略是首先重视本地“近代化”[8]204。

进入第二、三阶段,《七一杂报》开始更注重对福音及宗教信仰的宣传。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内容比重逐渐增多的新增栏目“教会新报”。它介绍了教会大量直接组织宣讲福音的活动包括亲睦会、信徒大集会、祈祷会等。例如从1878年6月14日第24号开始连载关于日本第一回基督徒大亲睦会的报道,该号记载到:

下个月七月十五日开始为时三天的日本基督教会大亲睦会召开。

之后,在同卷第27、28号登载了日本东京亲睦会主旨:

以主耶稣基督之名建立的东京基督信徒亲睦会的宗旨是,既不是新建立了宗派,也不是要将各宗派合为一体,不干涉各宗派内部政事,只是创造了一个耶稣与他的众门徒可以相聚的场所,以圣灵为基础,只是为了基督信徒之间关系愈加亲密深厚,合作更加密切。

第29号介绍了出席这场亲睦会的人员进行演讲的题目、人员及演讲顺序。接着在同卷第31号“七一”栏登载“教会新报·日本基督信徒大亲睦会的记事”,对亲睦会过程进行了报道:

明治11年7月中旬天气晴好,来自日本国内各地基督教信徒相聚。聚会在东京筑地新荣桥会堂举行(详细请见本号“教会新报”栏)。当天早上从7点开始人们陆陆续续到达教堂。会堂正面安置了一个稍高一点的演讲坛,各地教会代表排列而坐……听众们时而凝神欣赏管风琴的演奏,时而祈祷时而演唱赞美歌

该号“教会新报”栏中对与会人员名字、来自地区、所属教会信息进行详细记载。《七一杂报》对第一回日本基督徒亲睦大会从预告通知到会议具体流程等详细信息均进行了报道,高度还原该事件。此外,《七一杂报》的“广告栏”中登载数条关于明治初年日本圣经和译活动的消息,向人们介绍关于分析解释信仰、深入理解基督教宗教思想的书籍报刊,如《六合杂志》 《五教通考全》 《圣经衍译》等,为基督教刊物的出版提供宣传的机会。

3 《七一杂报》与美部会传播特点

3.1 传播速度

根据《七一杂报》“教会新报”一栏的报道内容可以看出,从1873年基督教“解禁”颁布以来,到1878年时,日本全国多地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教会,基督教在该时期发展之迅速可见一斑。除了该栏目的报道,《七一杂报》自身作为宗教杂志,其传播速度也可以侧面反映出该时期美部会的发展情况。

发行地点从第1卷开始逐渐增多,1875年12月27日第1号和1876年1月13日第2号在大阪、东京和西京(现京都)发行,从1876年1月21日第3号开始增加了横滨,目前为止每个城市只有一处销售点。从1876年10月6日第40号开始仍在这四个城市销售,但东京、大阪的内部销售地点增多。到了1877年8月10日第31号以后,大阪一城内已经有五处销售点,东京共四处。从1878年12月20日第51号开始,增加了爱知县、名古屋町、末广町、六丁目的销售点。至此,《七一杂报》在五个城市中销售。由此可见,从1875年至1878年三年内销售城市数量翻倍,销售地点增多两倍,作为基督教周刊发展如此迅速,侧面反映出美部会在该时期传播速度之快。

3.2 传播趋势

通过《七一杂报》的记载内容可以看到日本作为美部会海外传教的一环,在该时期不断建立教会的迅猛发展之势。与此同时,《七一杂报》也可反映出19世纪中后期日本传道的趋势。

该时期美部会在海外传道事务中位居要职的是鲁弗斯·安德森(Rufus Anderson,1796~1880),他提出传教应分为四个阶段:①使信仰不坚定的人改宗;②让他们加入教会;③让当地有才能的人担任海外教会的牧师;④使其独立发展,引导其能够(在大多数场合)实现自主传教。[8]214该时期与明治初期基督教解禁时间基本重合,该方针在日本是否被应用,可以根据《七一杂报》中记录的几条报道来进行分析。

1) 1878年12月6日第49号《七一杂报》登载了“日本基督传道会社规则·年报”,该则报道中提到建立“日本基督传道会社”。该传道会社的成立经过三次会议商讨决定:1876年5月26日邀请日本信徒代表召开的美部会传教士年度总会、1877年6月18日邀请神户、兵库、梅本町等八个公会日本信徒代表召开的年度总会及1878年1月2日在前一年日本代表的基础上增加多闻教会代表共九个公会代表召开的传道会社集会。这些会议由美部会传教士与当地公会信徒代表共同参加,并且日本代表具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成立该传教会社的提案是由浪花公会的日本信徒代表泽山保罗建议。[9]176-179

2) 1878年6月28日第36号“教会新报”栏中对美部会年会进行报道,新岛襄在年会上发表演说介绍了传道会社成立后为同志社学生夏天派往各地的传道活动筹措资金一事,这篇报道显示同志社的学生已经成为了基督教传教队伍的一部分。

3) 东京(1878年3月8日第10号)、同骏河台(1878年3月15日第11号)、横滨(1879年4月11日第15号)等地均建立了神学校。神学校旨在培养当地高素质且具备基督教思想背景人才。

以上相关报道反映出明治20年代美部会在日本开展传教事业时,日本本土传教士与外来传教士之间在传教事业上逐渐形成合作关系,日本本土传教士具有一定发言权,这是日本基督教传播具有倾向本土化趋向的表现。由此可见,美部会在明治开始允许传教的初期,便已经开始为培养本土传教作准备并为之不断奠基。

4 结 语

明治初年,基督教问题会影响到日本外交方面,最终在1874年政府宣布撤销基督教禁教公告。禁教公告撤去以后,日本基督教信徒数量明显增加,教会获得迅速发展,迎来发展的兴盛时期,神户地区的美部会也从非公开传教进入积极传教的阶段。同时,美部会的海外传教总方针也经历了从强调“近代化”转变为重视宣传福音信仰,并提出传教的四个目的之一是“让当地有才能的牧师负责当地教会”。

在古立克的奔走努力下,传教团及时把握日本社会在明治初年(1868年)到明治二十年(1888年)以前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手段蓬勃发展的态势,与交往深厚的日本青年合作创办了第一份基督教报刊《七一杂报》。这份发行八年的周刊的栏目设置及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作为美部会利用传媒手段开展传教活动的体现,该报刊本身的办刊特

点反映了该时期的传教策略。同时刊登的报道内容也可以反映出该时期美部会传教情况及后期传教趋势。

通过分析《七一杂报》可以得知,在19世纪中后期美部会的传播对象主要面向社会底层、妇女等。传播内容早期主要以宣传西方近代文明、科学技术为主,以此扮演西方文明的传播者角色,适应明治社会文明开化的需求。同时介绍这些新奇内容更利于吸引读者,为后期传教奠定群众基础。后期,开始大量直接传播基督宗教思想、福音,不断介绍教会建立及发展的详细信息。19世纪中后期美部会主张在日本传教奉行“三自原则”,本土教会的自立化也成为日本20世纪后不断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在基督教解禁初期、即《七一杂报》发行的时期,已经可以看到萌芽。

猜你喜欢

传教基督教教会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湖南教会之传教
基督教传播初期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