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牡丹亭》中的隐喻研究
——以时间概念隐喻为例

2020-04-21岳文慧

关键词:牡丹亭隐喻概念

岳文慧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0 引 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亚里士多德曾说,最最了不起的事就是成为一个隐喻大师,在他看来,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语言艺术的人是天才。16世纪中后期,正当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占据欧洲剧坛之时,中国剧坛上,汤显祖也喊出石破天惊最强音,青木正儿称二者为“东西曲坛伟人”。作为汤显祖力作的《牡丹亭》,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的最高水平,它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张扬“至情”、情与理的激烈冲突、独特深邃的象征意蕴、细腻鲜明的人物形象,还表现在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对典雅蕴藉、通俗晓畅等语言形式的运用自如上,这些高超的语言艺术中,隐喻的作用不可磨灭,从这一角度看,汤显祖可谓“语言的天才”。

本文选取《牡丹亭》中的时间概念词汇作为特定的研究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对《牡丹亭》中的隐喻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从不同于文学的层面去体悟印证汤显祖高超的语言艺术。

1 隐喻理论

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在语言中主要起修饰作用。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他们认为“隐喻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1]11隐喻是我们认知世界,人类概念化、范畴化和思维推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性语言本质上源自人们的隐喻性思维。

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2]3隐喻将一个概念域的特征、关系、结构、概念等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前者称为始源域(source category),后者称为目标域(target category),其中始源域为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范畴,目标域为较为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范畴,这一投射过程称为映射。这种映射存在一定的限制,并不是始源域中所有的概念特征都映射到了目标域,目标域的特征决定着始源域哪些结构会被映射。[3]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4],是界定隐喻的依据,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联想是隐喻产生的基础。为便于理解,我们借用Lakoff和Johnson“争论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来说明隐喻的映射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 1 “争论是战争”隐喻映射图

上图左边矩形框呈现的是始源域——战争的概念特征,右边矩形框呈现的是目标域——争论的概念特征,其中防御、攻击、粉碎、赢等这些结构与争论没有客观的联系,放在一起存在语义冲突,通过联想的相似性,这些特征被用来理解和体验“争论”这一概念域,这一过程就称为映射。

本文主要以Lakoff和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中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来研究分析《牡丹亭》中隐喻的时间概念。

2 《牡丹亭》中时间概念的隐喻类型及对其的认知分析

通过对《牡丹亭》中时间概念词汇进行检索分析,主要可分为三个大类。

2.1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称空间隐喻,这类隐喻大多跟空间方位有关,比如上—下、里—外、深—浅等,有一定的方向指向性。

从战国时期尸佼的“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到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是运动的数”,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感知丰富多彩,不同系统对时间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而空间,由于其存在于我们之外而更加直观和形象,被人类优先认识理解并用于表达时间概念。

Clark将时间看作由一连串事件构成的公路,明确提出“时间在动”和“自己在动”的隐喻[5],Yu.N.认为“用来认识时间概念的模式在本质上是空间的,主要模式包括直线性时间、圆形循环时间和螺线性时间”[6]85。在中国,“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7]古人根据直观经验,如同东南西北四方的展开就是空间一样,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就是时间,时间是线性的、循环的。

在《牡丹亭》中,“时间是空间”的隐喻可分为“时间在动”和“自己在动”两类。

2.1.1 时间在动

1) 时间的运动参照物

A. 观察者作为参照物

“时间在动”的隐喻中,我们将观察者看作是静止固定的点,将时间看作是运动的。经过观察者位置的时间是“现在”,观察者背后的时间是“过去”,面向的时间动向是“未来”。《牡丹亭》从“作者”视角观照时间,“春”把“春”作为未来的某一个时间隐喻向我们走来。例如:

[1]【隔尾】春啊,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惊梦》)

[2]【好姐姐】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惊梦》)

[3]【一江风】春去偌多时,春去偌多时,花容只顾衰。(《道觋》)

[4]【似娘儿】几年别下南安路,春去秋来朝复暮。(《移镇》)

以上例句中,观察者静止不动,以“去”“归”“来”等位移表达时间的变化。

B. 其他参照物

即在表达对时间的理解和认知时,观察者为旁观者,选取其他参照物。例如:

[5]【隔尾】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惊梦》)

例[5]句中,“光阴如过隙”的隐喻源自《老子》中的“白驹过隙”,奔跑速度非常快的骏马通过狭小的缝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光阴如过隙”以缝隙为参照物,时间通过狭小的缝隙,同样形容时间之短,与“诚为虚度青春”一起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青春不再的叹息。

2) 时间的运动轨迹

现代人通常将时间的运动理解为“线性运动”,以现在为原点,正方向为未来,负方向为过去,过去-现在-未来呈现不可逆性,如“光阴似箭”的隐喻,将射出的箭的运动的单一不可逆性和速度之快投射到时间的表达上,形容时间流逝之快以及不可逆的特点。

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和认知,虽然在一定时间段呈现的是逐渐推移的时间序列,但古人更强调时间不断回环往复的特点。“阳至而阴,阴至而阳”[8]58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9]65都是反复循环的时间的理解,这与传统文化中永恒的宇宙观、形而上的超越观以及超越品格和诗性特征等是分不开的。

在《牡丹亭》时间概念隐喻中,时间的运动轨迹主要为线性和圆形回环往复两种,后者居多。其中回环往复可分为“自然的回环往复”和“人生的回环往复”两种。

A. 线性运动轨迹 例如:

[6]【前腔】似江山如此,光阴难又。(《闹宴》)

光阴难又,时间过去了就不再回来,以时间的不可逆性形容时间的宝贵。

B. 回环往复的运动轨迹

其一,时间是自然的回环往复。主要表现为以日月、四季的更替等来表达时间的变化。例如:

[7]【皂罗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惊梦》)

[8]【山坡羊】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传?(《惊梦》)

[9]【似娘儿】几年别下南安路,春去秋来朝复暮。(《移镇》)

[10]【五更转】偏他没头主儿,年年寒食。(《秘议》)

例[7]中,朝的离去和暮的归来,同例[9]中“朝复暮”,通过朝和暮的循环往复来表达时间的变化。例[9]中“春去秋来”也呈现的是这一轨迹。例[8]中,“流传”的“传”表现的也是圆形循环运动轨迹,来形容时间的变化。例[10]中,年年表示一年一年的回环。

B. 时间是人生的回环往复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古人认为生死也同自然一样是回环往复的,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是今生的终点,来生的起点。例如:

[11]【前腔】鬼不要,人不嫌,不是前生断,今生怎得连!(《遇母》)

[12]【啭林莺】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闹殇》)

[13]【尹令】则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寻梦》)

通过今生、来生等词表达时间的变化,表达对今生未完成愿望的遗憾以及对来生的希冀。

2.1.2 自己在动

在“自己在动”的隐喻认知中,将观察者自己看作是运动着的个体,观察者走过的路程即为时间的变化,路程是可以丈量的,同理,时间也是可以丈量的,主要表现为距离和数量两个维度。

A. 时间是距离 例如:

[14]【前腔】夜长难睡,还向主家借些油去。(《遇母》)

[15]【前腔】殿策贤良,榜下诸生候久长。(《榜下》)

[16]【真珠帘】“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言怀》)

[17]【夜游宫】日高花影纱窗。(《寻梦》)

[18]【金珑璁】春香侍奉小姐,伤春病到深秋。(《闹殇》)

例[14]、[15]、[16]中,长和短分别表示对时间的感知,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例[17]和[18]与前三句不同,将时间看作垂直的空间维度,“高”和“深”隐喻时间长,相反“低”和“浅”隐喻时间短。“日高”隐喻太阳升高,时间偏向正午,“深秋”意为进入秋天的时间长,属于秋末。

B. 时间是数量 例如:

[19]【朱奴儿犯】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写真》)

[20]【小措大】沈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归来。(《如杭》)

[21]【胜如花】也曾落几个黄昏陪待。(《婚走》)

用具体可数的数量表示时间,使抽象的时间更加具体。

2.2 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简单说来就是用具体的实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将始源域实体概念的特征投射到目标域,即抽象的时间概念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其分为实体和物质隐喻、容器隐喻。我们对自然和物质认识经验的多样性,奠定了实体和物质隐喻的认知基础,正是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我们能够将抽象的、不便于感受和描述的概念具体化,使其转化为我们日常经验中可量化的、可触摸的实体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抽象概念,这一类型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例如:

[22]【皂罗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惊梦》)

[23]【普天乐】论人间绝色偏不少,等把风光丢抹早。(《写真》)

[24]【山坡羊】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惊梦》)

例[22]中,时间为抽象概念,本不能飞、卷,搭配一起产生语义冲突,将时间看作具体实物,以飞和卷的动作形象的表达时间的变化。例[23]、[24]中,能丢掉、抹掉和抛去的东西应是具体的实物,隐喻中时间就是被丢、抹、抛的实物,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时间变化,同时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惋惜之情。

Lakoff和Johnson认为自然物体被拟人化的隐喻是最明显的本体隐喻,“这类隐喻通过人类动机、特点以及活动等让我们理解各种非人类实体的经历”[2]3。在人类认知发展中,往往先认识自己的身体,并把对身体的认识映射到不熟悉的事物上,以此来认识其他事物或抽象概念,进而发展到对人所具有的特征的映射,如感情的映射、动作的映射等。在对时间这一抽象客体认知时也同样,作者充分调动作为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用来表达对目标域——时间的认知。

A. 始源域(人体)“残缺”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时间)

残:贼也。从歹戋声。[10]最早用来表示身体的残缺,《苍颉篇》中有“残,伤也”的解释,《诗经·大雅》中也有“废为残贼”的表述。例如:

[25]【一江风】咳,咱弄梅心事,那折柳情人,梦淹渐暗老残春。(《诊祟》)

[26]【绣带儿】夜香残,回避了尊亲。(《欢挠》)

例[25]中,自梦中与柳生相会,杜丽娘因伤春(其实更是对“情”的渴望)身体不适,病中仍不断回忆起梦中相会,相会之时是春天,作者用“残春”表达春天即将过去,而杜丽娘面对渴望的感情却不知道该如何做的无奈;随着时间的流逝,春天的景物将逝去而不复存在,暗示自己的梦也渐行渐远,流露出因不舍而伤感甚至凄凉的情感。例[26]中,用“残”表示夜深之意。

B. 始源域(人体)部位映射到目标域(时间) 例如:

[27]【满庭芳】华发不堪回首(《训女》)

[28]【前腔】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劝农》)

[29]【尾犯序】春头别,跟寻至此,闻说的不端详。(《仆侦》)

例[27]中,“华发”为花白头发之意,白发的隐喻在汉语中常见,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等,时光流逝人渐老,青春不再之意。例[28]出自《劝农》一出,春季杜宝入村劝农,百姓勤劳、风调雨顺,一派生机勃勃,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场面,作者以“阳春有脚”表达春天的到来之意,使人联想到阳春作为一个人,踩着轻盈的步伐经过百姓人家,将春带到了人间的画面,生动活泼,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例[29]以“春头”表达刚入春之意。

C. 始源域(人体)动作映射到目标域(时间)

例如:

[30]【九回肠】还则怕嫦娥妒色花颓气,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皱眉,浑如醉。(《言怀》)

[31]【排歌】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劝农》)

[32]画意无明偏着眼,春光有路暗抬头。(《玩真》)

例[30]中,梅子成熟了才会更酸,春天柳叶刚抽芽后渐渐舒展,快入秋时叶子萎缩,有“皱”之形态,梅子的成熟和柳叶从舒展到萎缩需要一定的时间,作者以此来表达等的时间之久。另一方面,长久的等待会给人不舒服的感受,“酸心” “皱眉”的动作传递的也是人不舒适之感,作者赋予时间长这一客观事实以不舒服的情感,更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因为等待时间久而心里的着急、迫切和伤感之情。例[32]中“春光抬头”,以抬头这一动作画面来表达春的到来之意,形象生动。

D. 始源域(人体)情感映射到目标域(时间) 例如:

[33]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可怜小儿女,长自绣窗前。(《慈戒》)

[34]【鹊踏枝】红雨数番春落魄,山香一曲女消魂。(《冥判》)

[35]【前腔】闪英雄泪渍盈盈袖,伤心不为悲秋瘦。(《闹宴》)

例[33]中,作者用“老”形容一年一年时间的变化,对“老”的无奈、伤感、惋惜的情感一同映射到对时间流逝的表达中,更为具体形象。例[34]中,作者以春落魄表达春将尽之意。例[35]中,把人的感情“悲”冠于表示时间的“秋”上,与“瘦”搭配,感情表达具体形象。

2.3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分属两个不同认知域的一个具体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始源域为具体的实物。结构隐喻与本体隐喻不同,结构隐喻始源域中的概念特征均为一种实物的概念特征,而本体隐喻中始源域中概念特征可属于具有这一特征的不同实物。如前文提到的“争论是战争”属于结构隐喻,其始源域中的所有概念特征均为战争的特征;再如“把青春抛的远”属于本体隐喻,与动词“抛”搭配的对象可为球、沙包、钥匙等(如图 2 所示)。

图 2 “把青春抛的远”隐喻映射图

《牡丹厅》中时间概念结构隐喻有“时间是金钱”和“时间是流水”两类。

2.3.1 时间是金钱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提出“时间是金钱”这一典型的概念隐喻,将金钱这一具体实物的特征投射到无形的时间上,用来形容时间的宝贵。Lakoff和Johnson认为,这一隐喻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产物,时间是宝贵的商品,是我们达成目标可利用的有限的资源。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用金钱与时间有关的实例,如电话通话时间和通话费、用电时间与电费、乘坐出租车时间与乘车费等,其费用都以时间来计算。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古代,工业化进程较晚,农业经济发展较快,重农抑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汉民族文化中,许多宝贵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包括时间,这也构成了人们通过金钱认识时间的认知基础。例如:

[36]【寄生草】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冥判》)

[37]【忒忒令】线儿春甚金钱吊转!(《寻梦》)

[38]【皂罗袍】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惊梦》)

例[37]中,杜丽娘回忆起昨日与柳生的梦中欢会,心情欢愉,欢会时光短暂却倍加珍惜,梦中“垂杨线、榆荚钱”等景物都非常美,用“金钱”形容“线儿春”——春景,更突出这春日景色的珍贵,从而突出对梦中场景的留恋。例[38]中,“贱”是形容物品廉价的词,这里用来修饰“韶光”,表达不珍惜时间之意。

2.3.2 时间是流水

“时间是流水”的隐喻也是人们在表达时间概念时常见的隐喻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这一隐喻基于“时间”和“流水”有多种相似性这一认知。水流的条件是自高而下,具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时间同样如此,只能是过去—现在—未来发展,且不可倒回、不可逆转;水流连绵不断、不会停歇,时间也不会停止;水流保持一定速度,对于静止的某一点来说,水流经过此点转瞬即逝,时间也一样。流水的这些特征映射到时间概念中,便形成了“时间是流水”这一隐喻。例如:

[39]【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惊梦》)

[40]【夜游朝】江水去悠悠。塞草中原何处?(《移镇》)

例[39]中,“似水流年”表达时间的流逝,与“如花美眷”放在一起,形容韶华易逝,青春难在,用于柳生暗示丽娘珍惜时光、珍惜机会之意。例[40]中,以江水悠悠隐喻时间流逝,物是人非。

3 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

在汤显祖《牡丹亭》中,作者运用了许多隐喻,从形式上看,这些隐喻的运用只是语义的冲突和词汇新奇,但在语言表达和主题表达方面,有很重要的认知功能。

3.1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王骥德这样评价汤显祖的戏曲语言,“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11]。而隐喻的运用,正是浅深、浓淡和雅俗的重要话语策略。

隐喻语言的“诗意化”功能。“《牡丹亭》所用的语言,是文学语言而不是生活语言”[12]194生活语言以明白晓畅著称,而诗歌语言以其典雅蕴藉达到简约委婉、含蓄生动的效果闻名。诗歌来源于生活忠于事实,又高于生活,将事实描绘的更高尚更伟大。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是语义冲突,这与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有异曲同工之意,通过将不同概念特征的词汇重新组合,造成“陌生化”效果,使得语言更加含蓄蕴藉。隐喻建立在联想的相似性基础上,对直接描述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和升华,如“春去秋来朝复暮”,简单说来就是以季节的变换、早晨晚上时间的变化来表达时间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流逝,“去”“来”等更为形象的词汇赋予春、秋以人的动作,更为形象典雅;同时贴合用韵要求,更为准确贴切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浪漫情思。

隐喻语言的“通俗化”功能。考虑到舞台效果以及情感表达需要,《牡丹亭》中的语言并不都是晦涩难懂的,其明白晓畅的道理同样通过隐喻来表现。“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皱眉”,作者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也有幽默化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2 增强主题表达效果

通过隐喻,语言表达上既有诗意的典雅语言,又有明白晓畅的通俗之语。一方面,语言风格的选用与情感表达相关,不同的语言效果用于作者表达不同的感情需要,通过语言的转换实现感情的调节,更充分地表达情感。另一方面,语言风格的选用与人物性格相关,含蓄典雅的语言往往出自才子佳人、文人士大夫之口,或用于描述其生活;通俗晓畅、甚至偏于俗陋的语言多出自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或用于描述其生活,如石道姑、胡判官等,准确生动刻画人物性格,增强主题表达效果。《牡丹亭》中情与理的激烈冲突,看似不合客观自然之理,却含主体深邃之意,也暗合隐喻的工作机制。

4 结 语

戏曲语言晓畅又典雅,通俗非浅薄,凝练体现着戏曲作家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人类感知和认识客观世界的隐喻,源于并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反映了民族特征及民族思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隐喻视角关注经典戏剧《牡丹亭》,分析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多样的语言形式和巧妙的语言运用,探寻分析民族文化背后的深层意义,为分析、理解、感受“至情”之情,进一步进行戏剧研究提供新的具有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牡丹亭隐喻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隐喻》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读《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