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0-04-21魏建华
魏建华
(赵县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1530)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心脏病,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缺失症状,患者多并发心力衰竭,严重损伤患者机体功能。本次研究探究了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影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70例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4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5)和介入组(n=35),常规组男、女患者例数之比为20:15,年龄50~80(63.25±8.21)岁;介入组男、女患者例数之比为21:14,年龄51~79(63.30±8.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内科治疗,如抗血栓治疗,给予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调脂药,改善生活习惯等。
给予介入组患者介入治疗,先冠状造影,穿刺股动脉,置入导管,实施多体位投照照影,观察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术前进行负荷量治疗,给予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氯吡格雷片,静脉注射100 U/kg,每过1 h加1000 U,通过西罗莫斯洗脱术中支架,根据冠脉病变情况处理支架。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和心功能指标(LVEF、LVDd、LVDs)。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介入组患者LVEF高于常规组,LVDd、LVDs、BNP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n LVDd(mm) LVDs(mm) LVEF(%) BNP水平(pg/mL)常规组 35 50.30±6.01 35.10±5.11 45.72±6.20 445.51±30.03介入组 35 44.20±5.78 29.55±3.78 51.90±6.33 290.39±22.40 t-4.3280 5.1658 4.1263 24.4955 P-0.0001 0.0000 0.0001 0.0000
3 讨 论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发病率较高,常见并发症为心力衰竭,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机体功能严重受损,影响日常生活[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起效快,改善心肌缺血效果显著等优势,其是指对狭窄甚至阻塞的冠脉管腔、血管采取经心导管技术疏通、重建,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开通梗死动脉,防止左心室重构、心肌细胞减少,改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提高患者心功能[2]。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介入组患者LVEF(51.90±6.33)%,高于常规组,LVDd、LVDs、BNP水平分别为(44.20±5.78)mm、(29.55±3.78)mm、(2 9 0.3 9±22.4 0)p g/m L,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这与刘亮明[3]研究相符,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后,BNP作为监测、诊断心衰的血清标记物,其水平明显降低,且心功能明显强于接受常规内科治疗患者,介入治疗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能有效降低BNP水平,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