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
2020-04-20王孟飞
摘 要:在当下对文学的研究趋向宏观的背景下,呼唤“文本细读”这一文学研究方法的回归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主要理论。本文分三部分分析此理论:第一部分对文本细读这一理论做出解释;第二部分展示了学者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研究;第三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关键词:文本细读;训诂;语言分析
程千帆先生认为,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第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我们现在多进行对已有理论的研究,较少进行作品研究。因此,在当下,我们要进行一次向文学作品研究的回归。
一、文本细读的定义
文本细读是我们进行作品研究的一种方法,从字面上看,其概念为“细细的读文本”,但其真正含义要复杂的多,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并且它的实践要先行于理论。
正式的系统文本细读的理论方法源于20世纪的英美国家,随着“新批评派”的产生而产生。“新批评派”以文本研究为中心,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两个开端:首先是源于美国学者瑞恰慈,他是“新批评”的理论先驱,在课堂教学中,他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在选取文学文本之后,将文本的作者去掉,仅让读者面临一个孤立的文本,要求读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文本之中,不考虑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外部因素,对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其次是美国学者兰色姆,他创办了诗刊《逃亡者》,对选入其中的诗歌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和鉴赏,通过严格的分析和鉴赏进行文本细读。在瑞恰慈和兰色姆的影响下,“文本细读”成为了“新批评”的核心的方法论。
“新批评”文学思潮包含许多内容,包括语义结构理论、修辞效果理论、文本本体理论、文本细读理论。语义结构论是对文本的词语进行分析,修辞效果理论则要求对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文本本体论要求文学批评的对象要为文学文本本身。文本细读论是建立在语义结构论、修辞效果论、文本本体论之上的一种方法,强调一部作品是独立于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之外的。使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文学,读者要“就文论文”,在对词、词组、词义及其关系的理解中去解释文本,反对先验的知识和理论介入文本的分析之中。
“文本细读”作为“新批评”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登陆中国,逐渐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当时已经有中国学者开始打破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注意到了“文”自身的美,而文本细读的文本内部的指向恰好符合这一点。1929年,伊人翻译新批评理论的代表——瑞恰慈的《科学与诗》,这是中国学者翻译新批评派著作的开始,此后,新批评派的思想便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其翻译著作与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文本细读”也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批评方法。文本细读论是“新批评”文学思潮的核心内容,它随着“新批评”文学思潮几经沉浮,最终确立了其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一)训诂
我国古代的文学研究有文本细读的踪迹,如训诂。训诂关注文本内部因素,重视对文本字词的释义解读,摈弃外部因素。在《训诂简论》中,训诂学家陆宗达对训诂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解释词义是训诂的基础工作。在唐代,孔颖达对训诂做了这样的解释:“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可见训诂学是以研究古代著作的词义、分析古书中的某些语法、语音、修辞等现象的一门语言学科。
训诂的方法是发现文学的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基础,如果你连文本都读不明白,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文本的感悟生发你是不可能拥有的。所以说,训诂是最为基础的进行細读文本的方法。
将训诂作为研究文本的基础的学者是闻一多先生,傅璇琮先生在《唐诗杂论》的前言中这样说道:“闻先生对唐诗有一个相当规模的研究计划。……他在给友人饶孟侃的信中谈了近年来从事的学术项目,共有八项,除了《诗经》、《楚辞》各占一项外,其他六项全是唐诗,它们是:
《全唐诗校勘记》:校正原书的误字。《全唐诗外编》:收罗《全唐诗》所漏收的唐诗。现已得诗一百余首,残句不计其数。……先做文字校订和字义训释的工作,然后再进行综合的研究。过去一些研究者强调闻先生继承清朴学家训诂学的传统。”
(二)语言分析:
宇文所安是一位来自西方的汉学家,他强调对文本进行“内部研究”,使用‘细读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其著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迷楼》《初唐诗》《盛唐诗》等中应用广泛。
他曾表示:“偏爱文本细读,是对我选择的这一特殊的人文学科的职业毫不羞愧地表示敬意,也就是说,做一个研究文学的作者,而不假装做一个哲学家而又不受哲学学科的制约。无论我对一个文本所作的议论是好是坏,读者至少可以读到文本,引起对文本的注意……”③在研究中国诗歌时,宇文所安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重视诗歌的字词,挖掘字词中蕴藏的丰富含义。如读杜甫的《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他对此诗的分析是:“首联以列名的方式重复了主要的对立:外面。在天边的战场上,有许多“新”鬼,年轻人未到时间就非自然地被杀死;里面,是孤独的“幸存者”。本来符合死亡年龄的老年人……自我孤独地处于无人的或鬼魂出没的世界,这是杜甫诗歌的典型场景……”
中国传统的对诗歌的解读方法建立在对诗歌进行白话翻译的基础之上,将诗歌翻译成意义浅显故事,便于理解,然后再从整体上对诗歌进行赏析。而宇文所安对诗歌的分析迥异于中国,他看重词对词的翻译分析,深入到诗歌内部结构中剖析诗歌,因而分析显得较为复杂。
以上是宇文所安对文学文本进行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他很好的使用了文本细读方法进行文学研究实践,重点对文本进行语言与语义的分析,并且他的研究,针对的是学者鲜少注意过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打破陈规,具有新意。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理论的核心,利用文本细读进行古代文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发现文本本身的魅力,让思维与文本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我国古代传统的的训诂学以及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词语分析是进行细读文本的体现,但是,摈弃外部因素的文学研究极易造成对作品的误读,所以,单一的进行文本细读是有缺陷的,进行文学研究,必须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结合,在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融入作者、背景等的研究,这样,才能使文学研究既不流于空洞,又变得有理有据。
参考文献
[1]陈浦清.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M].湖南:岳麓书社,2016:304.
[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8.
[3]胡淼森.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研究 一次后殖民理论分析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47.
[4]王志清,潘鸣.王维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2015:203.
[5]程千帆.古诗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18.
[6]王晓平.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第3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08.
[7]宇文所安.盛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4:229—230.
作者简介:
王孟飞(1995—),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研究生,硕士在读,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