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情境教学策略
2020-04-20梁永飞
梁永飞
摘 要: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简洁高效,并且十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从主要特点来看,情境教学主要具有立体化、具体化以及形象化等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为此,笔者将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反思,谈一谈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情境教学
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遗传、细胞等几个方面,尽管涉及到的领域比较窄,但是在深度方面是有一定提升的,而且各种规律和定理会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的课程当中,知识之间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不难发现,很多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不是双手可触、肉眼可见,所以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为了增加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情境教学法与高中生物教学活动进行更加紧密地融合,并且要不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与改进。这样一来,可以更加自然地开展生物知识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问题抛引创设法
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有一些问题是教师需要充分重视的,而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要尽量避免引入过于宽泛的情境,这样通常会导致学生在知识理解中无法聚焦。为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尽可能以一个“引子”为切入点。具体来讲,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从而借助问题的抛引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借助这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探索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
以“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相关内容为例,我根据细胞从增殖到凋亡的全过程,抓住“物象变化”进行了问题的设计。具体来讲,我引导学生选择某种动物或者植物,根据其从少到多、从无到有、从新鲜到衰败呈现出来的肉眼可以看见的或者看不到的指标进行了问题的设计。如,我要求学生在课下任意采摘了一朵比较新鲜的野花,观察这朵鲜花从刚刚摘下来的那一刻,一直到枯萎的时候,这一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朵鲜花的外在变化与细胞的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教学内容变成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事物,另一方面,借助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了牵引,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方向、有目的地思考。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具体场景创设法
无论在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以致用”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将情境内容局限在比较枯燥和单一的理论知识当中,而是需要将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此,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具体的场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加生动与直观的呈现。
例如,在“通过激素的调节”这一节中,“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对于糖尿病,学生并不陌生,诱发这种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血糖过高。学生只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物质,同时,糖尿病人在日常的饮食中也是十分讲究的。于是,围绕“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我结合一个具体场景,创设了活动化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活动中,需要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另外选几名学生扮演咨询糖尿病注意事项的病人。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需要对糖尿病的病发原理是什么?糖尿病人的饮食原则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咨询和回答。最终,通过这种现实情境的代入,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了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的熟练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模拟实验创设法
实验是生物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因此,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开展生物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与实验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模拟实验的情境创设方式,不但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使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本质规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教学“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内容时,学生学习了三种检验的方法。在实验活动中,我将其设计为“美食营养鉴赏”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需要像評测员一样,用实验的手段对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检测,以此来判断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糖类、脂肪是否像广告中宣传的一样。最终,通过将实验活动融入于趣味的情境当中,不但使实验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了生物实验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情境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情境当中更好地接触知识、了解知识、学习知识。这样一来,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学情境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方春映.浅析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6):53.
[2]汤和平.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