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2020-04-20徐国芳
徐国芳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创设表达情境、运用信息技术、规范课堂秩序这三个方面就七年级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七年级英语;口语交际;创设情境;信息技术
口语,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所忽略的部分。由于考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强制性给学生传授一些与考试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许多学生常常只是能够背诵和认识相关的内容,却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口语培养和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英语专业素养。
一、创设表达情境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在给学生讲述一些比较理论化的单词含义和语法知识,这往往会使课堂变得沉闷而乏味。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就难以对这门学科产生足够的兴趣。情境教学作为教学中常见的形式,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有趣的空间和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七年级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设计对话和情境。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内容和对话来扮演不同的故事角色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有关“旅游”的主题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题来编写对话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假期能够让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会做些什么呢?”作为导入,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Where do you want to go on holiday?”这个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联想。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1.旅游的时间。2.旅游的地点。3.期间发生的事情。”这三个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三个内容编写情境对话。最后,教师则要挑选学生进行对话演示并且进行相关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运用信息技术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如今,多媒体教学也应运而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七年级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英语录音或者是经典的英文电影,以此来帮助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并且提高英语语感。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且背诵其中的英语句子或者对话,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I want to……?”和“Can you……”等句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吉他演奏的英语演唱视频,歌词便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对话内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其美妙的音乐并且试着演唱其中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英语的乐趣。然后,教师可以提取歌词中重点的英语单词,让学生进行记忆和掌握,并且鼓励学生多多进行练习。
三、规范课堂秩序
在口语表达教学中,教师势必要以说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没有明确的纪律要求,整个课堂会很容易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而降低教学效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其心智还不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意识也较差。所以,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作为七年级英語教师,在口语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内容和节奏,保障课堂高效有序地进行和发展。例如,在每单元的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先给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让学生了解其中每一个单词的读音。然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完全掌握每一句对话的正确读音,并且能够进行自主朗读。在学生能够进行朗读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并且使其改正其中不规范的发音方式。在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并且进行必要的指导。最后,教师要挑选各个小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对话成果。在他人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学生要仔细倾听其中的读音是否有错误,并且在对话完成后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英语作为国际六大语言之一,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逐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英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形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七年级英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创新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语言表达的兴趣,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晓姣.立足“小升初”学情,探索七年级英语口语教学衔接策略——以《朗文国际英语教程》为例[J].新课程(中)2017(8):106-107.
[2]林说.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