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04-20任春蓉
任春蓉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的革新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育理念的转变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本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逐渐突显出来。为此,笔者将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理念;教学策略
所谓生本理念,主要是指一种依靠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理念。生本理念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而实际的教学效果表明,生本教育理念的合理渗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主动、积极、健康、活泼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对生本理念的具体内涵有更加准确的解读,并利用恰当的方式将其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时要不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与改进,从而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质量。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的发展与提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优化教学方式,关注个性需要
将生本教育理念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一般指导思想,要求教师要更加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要有意识地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把握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然后,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指导方式。这样一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如: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前置性的学习活动。这一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与文本相关的影像、文献等不同形式的资料内容,并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搜集与文本内容有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优化课堂学习的氛围,我设计了一些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比如:为了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我会不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语文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并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此外,从个体的性格特点来看,有些学生比较喜欢安静地独处,喜欢小范围内的交往。于是,我有时会给学生创设一种比较安静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在小圈子里安静地学习与成长。最终,通过在不同教学环节实施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的引导方式,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由此可见,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引导课堂参与,尊重学生主体
不难理解,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同时,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恰当的引导,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知识理解。
如:在《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我利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文本探索:(1)为什么“我”这样喜欢桂花?(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桂花进行了描写?(3)对于“我”来说,为什么摇桂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摇桂花是一种怎样的场景?从这种场景中,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4)同样是芳香的桂花,为什么母亲却认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呢?从这样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之后,学生以这些问题为依据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学生还进行了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最终,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延伸教学活动,强化学习能力
运用生本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为此,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应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延伸,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实现思维发散,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是一个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英雄故事。毋庸置疑,这种故事和文本类型是学生十分熟悉和喜欢的。于是,完成课内文本的教学之后,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给学生引入了一些同样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然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对比阅读,并分析了这些英雄人物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这一文本类型的特点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生本理念逐渐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本教育的重要性,并实施根据恰当的教学指导策略,同时要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唯有如此,才能使生本理念的积极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申萍.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散文百家(下),2019,(12):103.
[2]邱岳暉.生本理念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J].语文课内外,202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