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瑰宝

2020-04-20谭焕靠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爱弥儿出发点卢梭

谭焕靠

有人说,本世纪我们犯了两个错误,就是人口和教育。正当众人为中国教育频频号脉的时候,我重新阅读卢梭的《爱弥儿》,也便有了一种新的感触。

《爱弥儿》是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一部充满人类教育智慧的教育名著,也是一部蕴深邃哲理的文学名著。《爱弥儿》一书告诉人们,我们出生时所没有的东西,全部都由教育赐予我们,在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教育人的事业是首要的。

卢梭说,我们栽培树,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他通过爱弥儿和苏菲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教育主张。他设想中的爱弥儿,乃是一个“身心调和发达的新人。他有运动员或农民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身体健康,感觉灵敏,理性发达,良心畅旺,还具备劳动本领和谋生能力”,也是一个“有能、有知、有勇、有为”,具备“能创业,能探险,能经商,能从政”的才干,这是一个理想中德才兼备的人。

卢梭认为,上帝创造万物都是善的,但一经人手便变成邪恶的了。他的性善论始终与基督教的原罪论相搏斗。他主张教育与人的生命同时开始,从婴儿初生起,就应该在他们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防止儿童趋向邪恶。卢梭强调,尊重人权必须尊重童权,儿童是未成熟者,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不能揠苗助长,因此有人把《爱弥儿》一书捧为“儿童的福音”。

“教育的客观需要是教育的归宿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两点之间构成了教育的过程。”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精辟理念。他给教育找到了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就是儿童的身心来确定教育的目的,从而产生了“和社会需要做模型,生硬的铸造儿童,馅儿童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的负面效应。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可不少孩子仍说自己并不快乐。一位初中女生说,如果有来世,她再也不当学生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与孩子的完整的天性被忽视、情感需求被压制、独立个性被扭曲有关 。

忽视个性化教育,就好像将每一个人的心灵都用同一种模子铸成为同一样式;经常以你的头脑去指挥孩子的手,使孩子自己的头脑变得没有用处;高期望和强压力使儿童失去童真和童趣,这一切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教育他们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们要經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们不要把豪华和贫穷看得太重;教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马耳他的灼热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的使他不至于死去,那是枉然的,他终归是要死去的。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是教育他如何生活。这些都是卢梭关于教育的正确主张。

卢梭的教育主张还在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行为意识。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对读书产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卢梭还认为,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对于错误和恶习,如果不采取摧毁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张,待到它们扎下了深根,就永远也拔不掉了。儿童时期如果没有养成学习和思想的习惯,将会使他从此以后的一生都缺乏学习和思想的能力。

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的著名训诫是“绝不损害别人”。他认为人的一生做好事还是容易的,要做到绝不损害别人,则是伟大而艰难的。

《爱弥儿》里还有很多教育理念非常有前瞻性,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永不过时。而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不应该停下学习的步伐,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使他们未来能够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新人。

猜你喜欢

爱弥儿出发点卢梭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论卢梭《爱弥儿》的教育学思想
做好基层工会工作的几点体会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观适应性研究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解绝对值不等式的两个出发点
卢梭的绝交书
卢梭的“发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