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高中生的一种习惯
2020-04-20刘彩英
刘彩英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众多庞杂资讯、网络媒体信息的强烈碰撞和冲击下,中学生的阅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使许多学生难于安心阅读,甚至是无兴趣阅读。在书籍越来越丰富的年代,许多学生却渐渐远离课外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很多学生知道,阅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对语文学习很有帮助。但许多学生认为经典作品大都是大部头的,较难懂,感觉枯燥,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甚至到了高中,还有相当部分学生未涉猎过文学名著,对名著的了解大都通过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中学生课外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上网聊天、打游戏、浏览网页、听音乐、做理科类作业等,而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阅读面越来越窄,甚至逐渐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喜欢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书浏览,富有趣味性的短文,追求轻松娱乐性的阅读形式,这样的快餐式的阅读,这样的“浅阅读”,不仅易引起学生阅读营养不良,导致学生文字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下降,而且学生无法感受到文学经典的真正魅力。再者,现在好多家庭图书量少,甚至几年未曾添过一套家庭藏书,家长阅读少,甚至几年不曾读过一部完整的图书,家庭阅读环境未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过多追求考试功利的当今,许多家长也在有意无意地限制着学生的阅读自由,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学生灌输很多“现实”的东西,只能读参考书,读教辅材料,功利性成了学生阅读的主导,而一般的所谓的课外书则被禁读。这样的阅读现状不能不引发教师的思考,尤其是在高中施行新课程的时候,作为教师更应重新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
一、讲究教学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阅读讲究多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首先,应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阅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觉阅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与文体的自由对话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
其次,应立足于课堂,教师可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走进文本,感受文本。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实际,在阅读中倡导师生互动,设计学生感兴趣回答的富有启发性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从而感知文本所赋予的文学形象,文学意蕴等,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同时,还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辅肋手段,其文、像、声相结合的形式,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其形象性和直观性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发就更深刻,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二、借助课外文本,提高阅读品质
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最后,在教师的推荐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读物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籍和阅读内容的过程,但由于高中生缺乏课外阅读经验,无法在大量书籍中选取适合自己的读物,有时他们会选择自己有兴趣但对成长无益的书籍,浪费时间和精力。为此,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给学生推荐适宜的读物。读物的选择可以与语文教材密切相关,作为课文的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红楼梦》;学习《再别康桥》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徐志摩其他优秀散文等。
高中生正处于对知识的渴望时期,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教师给学生推荐的读物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而应该广泛涉及政治、科学、文学、历史等诸多领域。读物的体裁要不拘一格、百家争鸣,包括小说、传记、日记、散文、诗歌等,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丰富、人文性强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收获》、《意林》等。
强化课外阅读方法指导高中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也形成了初步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处于高速发展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具备一定的阅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的良好时机。但是由于课程学习的压力以及阅读习惯尚未形成的缘故,高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需要教师为其提供专业的阅读方法指导。教师应教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锻炼其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其形成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阅读书目的能力,让其能够选择合适的书目,运用合适的方法阅读书目,在阅读后有所收获,最终实现课外阅读的价值。但是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非单方面的讲授,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机互动,需要教师唤起学生主动阅读,主动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向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三、閱读经典名著,提升语文素养
英国作家德·昆西说:“文学的全部目的是给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识。”阅读的魅力在于有助于欣赏者不断充实精神。终身学习已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在倡导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今天,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正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启迪着我们的教育反思,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学习化的倡导者、实践者,引领读经典的风尚,做终身学习的榜样。教师要自觉地经常地阅读经典名著,学生才会因你的阅读行为而效仿你,同时又能通过你的阅读与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师生的阅读行为。其次教材文本中选编的大都是名师名篇佳作,教师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介绍文学大师,概述其经典名篇,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大师之作,感受其名著的艺术魅力。再者,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文学名著作为主要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由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研究主题、阅读的步骤和方法,以此促使学生阅读原汁原味的原著。
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中陶冶情操,升华气度,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提高文学涵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