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捡“宝石”的小男孩

2020-04-20章晓玲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全家人小姨宝石

章晓玲

在我迎接的新生里,有个朱姓的小男孩尤为特别:学习用品乱扔;故意把吃剩的骨头仍到别人的飯盒里;地上捡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如果说这些行为是调皮小男孩里常见的举动,那有一个行为令我无比纳闷:不管上课还是下课,孩子总喜欢蹲在地上找东西。看到装饰衣物的亮闪闪的钻时,他会无比惊喜地喊“宝石”“我又找到宝石了”。课堂上,他喜欢蹲在教室的过道里来回“扫视”,有时甚至会去拉女同学鞋子上装饰的钻;教室外,他也不忘“扫描”地面寻找“宝石”;就连做操,他也在操场上一刻不闲地找啊找……

只要是小而发亮的东西:纽扣、小铁圈、小珠子等等,都会成为他的“宝贝”。有时他会捧着一大把“宝石”拿到我面前炫耀一番,然后自得其乐地一颗一颗地数,不管上课下课都不停歇地玩弄着“宝石”。我若建议先由老师保管,放学后再还给他,他便会大哭不止,同时死死拉着我的衣服不放,我只能物归原主。

一年级的孩子,各种习惯都在养成中,孩子们有不按常规出牌的行为也是正常的。我自以为有些经验方法,一段时间后,能帮孩子步入正轨,至少会有改善的。为了纠正孩子的“怪招”,我使出浑身解数,想尽种种办法,可表扬激励无效、批评引导也无济于事,我已经筋疲力尽,孩子的行为却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也感到无奈又头疼。可孩子上课满教室地找,严重影响课堂纪律,严重影响其他也比较好动的小朋友啊。面对小朱着魔般寻找“宝石”的行为,我苦苦分析,日日思索。有一天,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强化理论”。我猜想,孩子是不是小时候在地上捡到过什么贵重的东西,被成人一次次表扬肯定后,孩子就有了这“习惯”?于是立马电话询问家长。果然,妈妈很自豪地告诉我:在孩子四岁时的一个晚上,孩子的小姨在家门口不小心丢了一枚订婚金戒指,当晚全家人照着手电筒找呀找,结果被小朱找到了。听了家长的讲述,我恍然大悟:小朱因为找到戒指,他的父母、小姨、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从此一致赞美小朱的“明眸”,逢人便夸他眼睛亮,帮小姨找到了戒指,时不时赞美孩子这次了不起的寻找。全家人夸了他三年,孩子哪有不爱找“宝石”之理呀。其实在孩子上学前,家长也知道孩子喜欢在地上找东西,只是没有想到会在课堂上也找个不停,更不明白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因全家人由衷地多次赞美造成的。

当我告诉家长孩子的怪行为是因他们过度表扬导致时,家长很是意外。于是,我和家长聊起了强化理论。告诉家长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经过对人和动物的学习进行长期实验研究后提出的,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比如给予微笑、赞美、奖品,提供孩子喜欢的活动等,都是对希望孩子学会某种行为或本领进行正强化。孩子喜欢找“宝石”的行为,就是家长无意中不断赞美(强化)导致的。由于这种过度的表扬,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孩子在地上找东西的行为,由于孩子年龄小,以为亮闪闪的东西都是宝石,看到就捡。家长呢,忙于工作,从没有在意过孩子这种行为已有些偏离常规。更糟糕的是,孩子妈妈深受赏识教育的影响,对孩子不是表扬他聪明,就是赞美他能干。爸爸还悄悄告诉我,有时候他批评孩子,妈妈和家里的老人就不停地批评他。

在我的建议下,家长自己也上百度了解强化理论的一些知识,积极配合我用负强化的方式纠正孩子的行为。我了解到孩子喜欢吃火龙果、玩赛车、听故事,我和家长约定:只要孩子捡的“宝石”少了,捡“宝石”的时间少了,次数少了,就给予他喜欢的一种奖励。

同时,我建议家长多用成长型思维去引导激励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少用直接的定性的聪明、能干、最棒等最没有“营养”的夸法去赞美孩子;多赞美孩子明辨是非、增长能力、克服困难、规范行为的具体过程。

此外,我建议家长多一些亲子陪伴。工作再忙,也要保证和孩子有时间亲子阅读;要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棋类游戏,带点挑战性的小游戏,转移孩子对“宝石”的关注,用生活中其它更有趣的活动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在家校的共同作用下,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习惯才有所改善,找“宝石”的兴趣才有所转移。

其实,孩子出生如白纸,这纸上绘出的所有之作,皆出自父母之手。父母认真下笔,精描细绘,孩子呈现的就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如果随意涂抹,乱涂乱画,那么孩子呈现的就是一张脏乱的废纸。孩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点点滴滴的日常行为,都需要父母去关注。

猜你喜欢

全家人小姨宝石
小姨来我家
抓鸭子,抓到了吗
“种”棵宝石树
意外的旋转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宝石迷踪
嫁不出去
宝石树
上树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