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文化艺术的中国智慧

2020-04-20范玉刚

博览群书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文艺学术

范玉刚

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显,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文明型崛起中的重要性格外凸显,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伴随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升话语权的问题愈加迫切。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助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如何通过讲好学术故事在全球化舞台建构“文化中国形象”,是当代学人的责任和使命。

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对于我来讲既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安身立命的事业追求和人生理想的安放。学术研究追求的是一种文化的自主表达,祈向的是一种“至善”的境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是自己心灵的一种寄托,随着理解的深入,愈加感觉这是一个值得全身心投入的精神追求,它自然地把“小我”熔铸到“大我”的人民性的价值高扬中,而并没有泯灭“小我”的尊严。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对于处于伟大民族复兴拐点的新时代,就是坚定中国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这诸多的思考所焕发的文化力量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坚定守卫。新时代新方位,我们应建构什么样的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文艺理论创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学术理念和路径?当下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的发展特别是全球治理越发离不开中国,中国文论和美学发展既要有文化本位意识,更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更要凸显文明互鉴和文明共识,学术特别是文艺理论是其中的重要沟通支点,因而,如何在新时代立足中国文艺实践讲好理论创新故事,是对当下学人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的一种检验。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和学术自觉,近年来我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的当代建构、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与资源阐释、面向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实践等方向展开探究。主要立足中国文艺理论与中国审美经验,着重思考了新时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性”维度、“人民美学”的尊崇与崇高风格的凸显、“人民文艺”的建构与文艺话语的一体化、在紧紧抓住时代中引领文艺发展方向、新时代“红色经典”创作及其使命等话题。

当今时代,从历史走来的现代中国,正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全球的崛起,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和信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之治”愈发彰显出我们坚定的制度自信,一个能够把中华民族带向伟大复兴境界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处在不断完善中,它需要多方面力量的促进和完善,需要文化价值的润泽,需要每一个学人的努力和奉献。实践表明,制度自信源自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滋润与价值支撑并以文化学术的繁荣兴盛表征着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之强”,使中华民族能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更多的贡献。

学术研究离不开立场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对文艺发展而言,“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学术研究同样如此,它更需要理论上的清醒、明白和坚定,更需要明晰价值指向。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文化力量博弈的当下,只有通过讲好学术故事,增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在全球化舞台上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文化艺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话语权的提升是一种文化整体的提高,它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求索。通过讲好中国的学术故事,在全球化舞台上更好地展示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形象”,在民族伟大复兴中更加有力地发挥价值引导作用,从而夯实推动中国迈入“强起来”的精神根基,更好地以文艺经典化为人类文明贡献独特的色彩和声响。使社会主义文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文明互鉴(文明通约与共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价值包容性、多维性助力中华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从而在人类文明跃升中增强中华文明的话语权。一方面,需要在历史的回望中寻求学术资源,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立足现实经验进行理论提炼,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面向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之火的引导和照耀,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火,需要在文明的意义上高扬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使文艺发展与人的尊严和民族复兴关联起来。就新时期文艺发展现实而言,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一些社会力量不断生长,体制外的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新文艺聚落、新文化个体工作者等“文艺四新”力量崛起。这些“文艺四新”现象如丰盛的水草迅即蔓延,丰富着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格局,已成为当下文化社会化生产中的主力军。体制内外的藩篱日益被解构、边界日益模糊。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均等化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健全,具有包容性的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将成为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的明德作用、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将越来越指向社会文明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彰显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新时代学人的理论自觉,强调立足中国文艺实践阐释建构新时代的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因而愈加需要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导向,需要在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以“人民”内涵的丰富和包容性的增强,在历史的回归中高扬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民性”的高扬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榮发展,在文明价值的引导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为全球治理贡献文化的文艺的“中国方案”。

新时代文艺发展格局,既需要文艺政策的引导,更需要发挥市场的灵验功能,以及激发广泛性的社会力量,关注体制外的文艺力量的生长及其话语权的提升,尤其是数字化媒介技术进步的迭代更新、人工智能的进步,这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后现代景观成为现实。在尊重文艺发展规律(文化及其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文艺消费的多层次性)中,使文艺真正成为人民的,为人的,使人民成为文艺的“剧中人”、鉴赏家、评判者。今天,社会主义文学发展既要“大众化”——铺天盖地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化大众”——以艺术高峰的不断涌现实现文艺的顶天立地,创造新时代的文艺经典。今天的人民不单是“化大众”的接受主体、文化消费者,更是文艺“大众化”的生产主体与评判者,这不仅是主体性的位移,更是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了文艺是为人的,亦是为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人的文艺,更是人民的文艺,不仅是文艺走向大众,更是人民创造了文艺,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新时代文艺发展要在社会文明提升的层次上实现“大众化”,旨在助力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其主体力量是人民,是有着审美想象力、艺术创造力、文化创新力的人民,是有着人生出彩机会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合力而为。究其心迹而言,这是写作本书的缘由,亦是对自己学术信念的展示和理论追求的鞭策。

就学术研究而言,形成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共识而又独具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是我们学人努力的目标和价值诉求。“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这需要每一个学人都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以学术力量增强中国“软实力”的深度和力度,才能夯实中国迈入“强起来”的精神根基,更好地在全球化舞台上展示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形象”,使社会主义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文明互鉴(文明通约与共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价值包容性、多维性助力中华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在人类文明跃升中增强中华文明的话语权。

(作者系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文艺学术
1942,文艺之春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
我的祝愿:坚持与发展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