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2020-04-20黄玉琳
黄玉琳
摘 要: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是我国著名的宜居之城。信阳茶区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是河南省的茶叶主产区,也是全国的重要产茶区之一。
信阳毛尖素来就以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回味悠长而著称于世,信阳市是信阳毛尖茶的核心主产区、原产地,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一、信阳市茶叶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茶园基础薄弱
信阳市老茶园面积较大,这部分茶园大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建园基础较差,建设标准低,产出水平低。同时,良种茶园特别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较少。主要表现在茶树群体品种杂乱,没有优势主导品种,无性系良种比例不到14万hm2的15%。目前,信陽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5%左右,与全国的20%相比,差距很大。良种茶园少的同时带来了茶园操作机械化的落后。部分新建茶园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成活率、成园率不高。
(二)茶农环保意识淡薄
随着茶叶价格不断上涨,信阳茶园的面积大规模增加。田改茶、小山茶由于相对高度低,易于受到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目前,信阳市虽然无公害茶叶生产发展较快,但部分产区仍对无公害茶叶生产认识不足,茶农对绿色生态观念和环保概念认识不足,农民为了农业生产有高额的收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民普遍不了解市场动态,存在滥用农药化肥现象,造成环境污染,使茶叶卫生质量受到影响。“信阳毛尖”产区扩大以后,由于技术推广不到位,茶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产区的信阳毛尖茶质量达不到要求,影响了“信阳毛尖”这一传统名茶的形象和声誉,使信阳毛尖这一无形资产的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茶叶生产集约化程度低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生产应面向市场,市场的需求决定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茶农个体生产经营,政府在生产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弱化,导致茶农生产经营过程的无序化。
信阳市茶园种植虽然较集中,但多为农户分散经营,经营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效益低,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茶叶品牌多,但知名品牌少。这些企业未能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据统计,2011年,全国茶产业百强企业前20位中无信阳的茶企业,卢氏集团、信阳毛尖集团、文新茶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销售量和销售额占全市总额的比例很小,占国内外市场份额更少,对整个茶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四)茶叶深加工水平低
信阳茶产业上游产品多,茶叶产品大部分为条形散绿茶,没有进一步加工,附加值低。信阳毛尖产业化的众多企业主要是初级加工,以生产茶叶原材料为主,茶叶的深加工产品很少,企业与茶农一样进行茶叶的炒制后包装出售,茶农能从企业获得的利益较少。大部分企业科技实力不强,精深加工水平低,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在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包括茶叶提取物提取在内的茶资源多元深度,综合开发生产几近空白。
(五)茶叶产业科技投入不足
信阳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实力不强,大都缺乏研发人才和研发资金,没有能力开展茶叶深加工所需的长期、高投入的研发和试验,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工艺生产阶段,导致产品趋同,产能过剩。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加工设备更新缓慢。
近年来,信阳的茶叶管理机构关系不顺,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不完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闲置浪费;茶叶科技投入不足,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引种及一些新技术如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应用均未能有效地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和制约着信阳市茶叶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现代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的全程清洁化生产先进技术没有加以消化吸收,机械化程度低。茶园耕作、茶叶采摘、茶园修剪机械没有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虽有推广普及,但水平低,大中型配套设备研发、引进滞后于茶产业发展。
二、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发挥信阳茶业产业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信阳经济发展,根据信阳茶叶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实现信阳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抓好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与引种推广,加快茶园良种化进程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茶叶可持续发展和茶叶产业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竞争,归根到底也是品种的竞争。各产茶地区都看准了茶树品种是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21世纪茶叶竞争的焦点,也是茶叶种植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都在竭尽全力抓无性系茶树良种的选育与推广。按生态示范市规划改低产低质陡坡茶园,调整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茶园,建立生态茶区和生态茶场。利用群体种茶树资源,选育无性系新品种,与优良品种的引种和鉴定工作相结合,确定适制信阳毛尖的发芽期适宜、抗寒、中小叶的茶树主栽品种。推广现有茶树优良品种,取代产量低、品质差的老茶树。加强茶园的科学化管理力度,实现茶叶稳产增产。通过发展一批良种茶园,改造一批中低产茶园,淘汰一批低产低质茶园,全面提高茶园的整体素质。
(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好的色、香、味、形,而且更要求茶叶卫生安全。而长期以来,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不仅造成农业系统的环境污染,同时茶叶的卫生质量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茶叶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清洁生产,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
1、转变茶农思想观念
茶农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重视有机、绿色生产,提供无公害、无污染的的茶叶产品。拓宽茶叶流通渠道,利用互联网进行直销,重视品牌建设,在多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开展相关活动推广信阳茶叶。利用先进的生产观念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茶农文化素质,为茶农思想观念转变提供物质保障。加大对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研发生产,解决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提供绿色、有机、健康、高品质的茶产品。改普施农药、化肥为主,调整为以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为主,严格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全面提高茶叶质量。
2、科学规划茶叶基地
搞好茶叶基地规划,建设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园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茶叶基地规划,持续扩大茶园面积,加大衰老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力度,切实提高全市茶园的监管水平,加强对茶园投入品的管理,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预警体系,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注重茶园生态环境的营造,做好茶园路、渠、林、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注重无性系良种的引进和繁育,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集中建设一批大面积连片的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叶示范基地,打造一批高标准精品示范园,使茶叶生产走上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之路。
3、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以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规范栽培技术,大力推广茶树清洁化栽培,合理确定园、林、路和行距、株距、树冠面等,以满足即将普及的耕作、采摘机械化的作业需要。当然,单纯依靠茶园面积扩张来实现产量增加毕竟是有限度的,加大基地茶园的科技投入,转变增长方式,才是实现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着力推行茶园生产、茶叶加工机械化
以手工采茶为主,调整为手工、机械采茶相结合,降低采茶成本。通过补助或贴息贷款,鼓励引导茶叶企业、个私经济以及外商等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种植,推行茶园生产管理集约化,茶叶加工机械连续化,保证茶叶生产全程清洁化。
1、合理配置茶资源,研究名优茶生产机械化
在优先保证高档春茶市场需要的前提下,丰富茶类花色品种,开发制作红茶、青茶、黄茶、白茶等不同茶类和蒸青、烘青等其它绿茶,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机械化采摘、制作夏秋茶,加工成“茶球”、“茶条”或茶砖、茶袋,满足大众茶叶多元化消费需求。目前,信阳市信阳毛尖等名优茶生产主要以手工为主,存在着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标准化等问题。推行名优茶生产机械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走机械化发展之路
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涉及全市8县2区的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和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管理,推广茶叶生产管理机械化。根据信阳的茶园特点和信阳毛尖、“信阳红”的加工工艺,大力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的修剪、采摘、灌溉、防霜冻、病虫害防治等现代化茶园田间管理机械,努力提高茶叶生产管理机械化程度。在注重保护传承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工艺的基础上,着力引进配套适制信阳毛尖和“信阳红”的生产加工机械,大力推行清洁化加工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信阳市茶叶生产加工的连续化、自动化水平,走机械化发展之路。
(四)大力提升茶产业的生产集约化程度
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推动茶业经济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茶叶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1、推广多种产业化模式,提高茶产业集聚度
茶产业化应以市场为导向,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实施产业化经营,不断巩固提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的产业化模式,建立茶产业科技园、茶产业创新园区等,促进茶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发展
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加大土地、茶园流转力度,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集合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的茶产业龙头企业,鼓励并引导信阳毛尖集团、文新茶叶公司、卢氏茶叶集团、云龙茶叶包装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集聚发展,提高企业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靠龙头企业建基地、搞研发、创品牌、拓市场,走龙头带动发展之路。
3、实施茶叶产业化和名牌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茶业发展的趋势证明,产业化是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多途径、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和机制,鼓励和引导一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茶场、茶叶公司,采取引资、合资合股、合营等多种形式,组建茶叶销售集团或股份公司,带动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对初具规模的茶叶企业,要壮大其实力,把各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入到茶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把创名牌、保名牌、塑造企业的形象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以手工制作名优茶为主,调整为机制名优茶为主,促进名优茶生产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
(五)发展深加工、开发茶保健品等,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益
速溶茶、液态茶、保健茶、药用茶等高附加值茶叶产品的开发在信阳市尚属空白,尤其茶多酚、茶色素、儿茶素等医药、化工原料的提取,是茶产业能否顺利升级的关键所在。
1、优化茶叶结构,延长茶产业链条
多途径利用茶叶,传统加工与深加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针对当前日益激烈的茶叶市场竞争,各类涉茶企业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动向,把握市场趋势,改进技术,创新产品,使茶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坚持春、夏、秋茶并重,高、中、低档搭配,初、精、深加工并举,努力开发茶叶新品种、新产品,更加注重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中低端茶叶产品的生产,充分发挥低档茶原料的经济价值。同时研究茶叶深度加工技术,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医药保健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茶叶的科技含金量,提高茶叶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茶叶产量、质量和效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2、强化政策扶持,营造茶叶深加工的健康环境
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市级每年设立不少于300萬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县(区)设立不少于200万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茶产业加快发展;整合相关涉农资金,使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国土整治、小流域治理、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研发等资金集中向茶产业倾斜;制定土地利用、市场建设、工商注册、品牌创建等组合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茶产业,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大力支持企业发展茶叶深加工项目,推动茶叶深加工的健康发展,增加茶园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茶农收入,推进信阳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信阳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信阳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地,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产茶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让信阳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信阳茶农创造财富是信阳市政府和茶农共同的心声。新形势下,信阳茶产业只有坚持发展深加工、开发茶保健品,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益等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才能有效的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只有这样,茶产业才能始终保持蓬勃的发展劲头,为信阳的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杰.安全健康一一新世纪中国茶业发展的主题[J].中国茶叶.2002,24(4).
[2]刘年艳.中国茶业发展报告[J].中国农垦经济.2003,4.
[3]而立.茶叶产销面面观[J].中国检验检疫.2002,8.
[4]施伟文.21世纪中国茶叶发展之路[J].茶业通报.2002,24(4).
[5]何钢.中国茶叶如何真正走向世界[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3).
(作者单位: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