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道德危机问题研究
2020-04-20余洋
余洋
摘 要:道德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前进道路上不可忽略的问题,其形成和解决都是社会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历史的各异,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也不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道德危机”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成为与环境问题类似的社会发展的负产物。究其成因,既与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也和当下的社会发展模式有关;不仅仅是精神领域的“臆病”,也有实体领域的“身疾”。本文尝试对当下“道德危机”现象进行分析,来发掘道德危机背后的成因并试图找到一条通往道德的康庄之路。
关键词:道德;危机;文化;救赎
著名学者哈维尔曾深刻地反省道:“在我谈到崩溃的道德环境时,我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我们全都顺从了这个制度,都把它当做不可改变的事实,从而维持了它的运转。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个制度的存在负有责任,没有什么人只是一个受害者。是我们所有人制造了这部机器。”[1]道德环境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对当前社会道德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状况,提高与改善社会道德风气,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一、 道德危机的表现与实质
道德作为除法律外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另一条红线,贯穿于社会生活,它隐含在日常习惯之中,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刻刻与我们相伴,对社会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按常理,这样一个贯穿生活各个层面并且具有悠久历史沉淀的理念对于我们的的影响和塑造应该是非常巨大,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突破道德底线事件的接连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作为传统礼仪之邦的国家,我们陷入了由个体失德所折射出的群体道德失范,乃至国民性的道德底线失守的窘境。而道德作为一个渗透非常广泛的因素,它所带来的危机将包含类似于金融危机的扩散性,绝不仅仅会局限于道德自身的危机,区别于个别发生的不道德行为的下意识性和独立性,这将是一场沉重的社会信念危机,更多体现出来的是连锁性和社会性。之所以说连锁性,即个体的不道德行为会使的其他个体在道德态度上倾向麻木,引发其他不道德事件。而社会性则体现在不道德氛围充斥于每一行业,大量潜规则和灰色地带被默认。
当下的道德危机,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一是从道德规范本身来看。道德本身具有区别于法律强制性的特征,它是一种非刚性的认识和非硬性的规定,这就使得它在发挥社会规范作用的同时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作为非硬性的规定,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方式上多采取的是非强制式,多数情况下行为人自身既是行为主体也是监督主体,陷入了即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的情况,而外界对于不道德行为所能进行的干预及制裁也是极为有限的。作为非刚性的认识上,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取决于行为人自身的认识程度,这种认识程度的形成取决于后天经历,这也是我们能对道德行为进行塑造的重要原因。但正是后天经历的影响,使得道德的内在意识和认识水平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平也就大相径庭,类似于双胞胎的相似成长经历也会得出不同的个人成就一样。正是道德自身的特性,使得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遵守道德与否乃至遵守哪些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让道德的约束力因人而异。这种道德规范自身的非刚性,使得道德在作为外在约束力的时候具有非常大的不可测性。
其二,是从道德的外部环境来看,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使道德行为主体无所适从。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在他的《德性之后》一书中, 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当下的道德危机的原由:(1)道德判断的纯主观和情感性的;(2) 道德立场的主观选择性;(3) 从传统的意义上看,德性的质变和边缘化。麦金太尔总结,当下社会道德危机的核心是道德判断陷入了相对主义,人们的道德判斷陷入没有公准、没有客观标尺的相对主义。但是就像我们说的做不做与做的好坏是两回事样,然而当下中国的道德却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拷问,“如果说道德权威性的危机仅仅是由于道德判断失去公准而陷入相对主义, 那么, 至少还表明人们的道德信念尚未动摇, 还是愿意遵守道德规范的, 只不过在遵守何种道德规范上表现出了困惑。”[2]遵守什么样的道德与为什么遵守道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始于人们对道德体系具体内容的思考,而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很大一部分道德问题却是来着后者。当我们置身于不道德行为中或是面临着不道德行为,其实我们对于这种行为的价值判断心中是早有定论的。对于是否遵守道德规定的否定回答,内在原因是对于道德信念的动摇和道德权威性的丧失。而这种道德信念的动摇对于道德的打击应该是致命的,因为人们对于道德信念的否定,已经跳出了道德是否合理性与是否可行性的思考范畴,使得道德概念边缘化。
二、 道德危机的产生原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更替的复杂性
1.优良传统道德继承的缺位
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说:“不审夫所以致弱之原因,则不得其所以救亡之道。”[3]道德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形成必是历史及其发展机遇的沉积,并随着历史的推演而发展变化。考察中国的社会道德危机,我们必须把眼光和思维从当下投入和延伸到历史领域的范畴中去,可谓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而在1916年,梁启超在《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一文中写道:“盖四年以来,我国士大夫之道德,实已一落千丈,其良心之麻木者什人而七八”。[4]因此提出了针对国民劣性的改革建议,随后的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全面洗礼,在政治上和社会结构上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但是这几次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改革,却显的过于粗暴简单。不论是打倒孔家店还是与过去划清界限,可以说是草率的对原有的道德体系和原有文化传统下了一个国民性的全盘否定。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传统道德体系也不例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形成了丰富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我们在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上出现了偏差,对优良道德传统的全盘否定导致我们当今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缺乏根基,“道德危机”的产生也就不言而喻了。
2.新道德体系的艰难重构
随着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观察周边的社会和生活,以至于必须去面对和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旧的价值已去,新的价值何在。环顾四周,这个社会的新道德体系即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政府的提倡下愈来愈多的出现在公众的事业之中,但是新的主流价值观和新道德能否顺利构建起来,本文认为还有“三座大山”要跨过。
其一,新的道德体系乃至新价值体系的自身困境。新的价值体系把目光更多的集中在精英阶层上,内容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领域,如官员的防腐倡廉和医生的医德。不可否认这是普通大众所比较关心的领域,但是就基础道德规范领域的关注和内容就相对欠缺和片段化,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零碎记忆,就一个价值体系来说,职业道德和基础道德观念应齐头并进,基础道德边缘化的行为模式却不可取。
其二,想比于旧有道德体系的发展环境更为艰巨。区别于早期中国文化发展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相对强势性,当下文化多元化势头强劲,在文化发展和价值观树立上可以说是机遇中包含挑战。一方面,参差不齐的多元文化涌入,势必挤压原有文化体系的发展空间,影响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参差不齐的文化内容对于还没完全成熟的价值体系将带来不确定影响。另一方面,区别于早期文化交流的情况,当今文化交流表现出在单纯文化交流的同时包含价值判断的灌输与文化模式的复制,对于我国不成熟的价值体系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其三,道德教育的缺失。相比于古时的教育内容上来说,现代教育更侧重于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于一个人的涵养以及从塑造完善人格来说教育的侧重点发生了转移,而对于系统的道德教育则采取放羊式的方法,未有切实纳入规范的培养体系中去。从社会历史范畴来讲,现有的道德体系的发展情况,陷入了旧有道德模式全面破坏,而新的道德体系在道德文化底蕴废墟上建立起来又困难重重乃至于可能未起先败的局面。
(二)市场经济中短期逐利性影响
客观地看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的经济改革,我们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经济成就,政治成就、科技成就、军事成就。但是在过去的改革发展中虽然一再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但实际情况却是物质文明或者更准确地讲经济高增长始终在不断向前一路挺进、向上攀升不止;精神文明或者更具体地讲道德建设却一直处于止步不前或者倒退不息状态。市场的蓬勃导致了实利观念和实利欲望泛滥,把“一切向前看”简单地演变为“一切向钱看”,由此推动社会迅速地构建起了一种“只讲目的不讲手段”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动模式。
1.经济机制的不完善
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选择结果和产物,其本身的产生就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基础和道德依据,如:公平交易,诚信原则和自由买卖等。毫无疑问,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对于道德是有着基础性的需求的。以至于说“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它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5]。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水平较低,整体性较不完善,发展进程较短。这就导致我国的市场经济不仅本身的经济体系不完善,而与之相配套的体制也不完善,各种不道德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吃、拿、卡、要等屡见不鲜。经济体制直接作用或是间接挂钩社会环境中各种不同体系,不道德气氛弥散于经济体制之内乃至扩散于社会体系之中,道德灰色气氛在整个社会环境的不同体系之间相互侵蚀。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市场经济片面逐利性的阶段性占上风,并且这样的情况体现了一定的领风性,使得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利”的追求出现最大化的趋势。这种人们内在对“利”的最大个体化追求,从单纯的经济冲动延生开来,在缺乏外在的完备体系约束和跟风效应的影响之下,成为导致人们在道德领域不作为乃至道德失范的非常直接的因素。区别于遭受外在利益因素的引诱而发生的不道德行为,这样的内在逐利性长期发展的结果导致的将是自发的潜意识的不道德行为,像我们所说的无商不奸,无奸不商。
2.市场经济文化内核的缺失
市场经济最早孕育于西方文明之中,在西方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一步步演变和完善,这种演变和完善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体系的完善和监管体制的完备上,更深层次的表现出,社会意识和市场经济体制内在思想的成熟以及一致性。市场经济在具有强大经济推动力的同时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思想文化内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的支持和扶助。市场经济发展之初,出现一些问题引起道德的阵痛,一些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有包括强有力宏观调控手段在内的很严格的竞争规则,很严格的法制,并且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要遵守起码的道德准则。这种理想的结构不是市场经济本身就能建成的。它需要有管规则的东西,即法律;还需要有管人心的东西,即道德。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起点低、发展速度快和所负载的社会压力大,這就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在推动中国经济起飞的同时,内在结构松散不完善,特别是其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得其文化伦理不能顺利发展起来,也就导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纯的强调经济效益和利 益最大化,从而引发道德的滑坡乃至环境伦理问题。中国市场经济自身的文化伦理发展不顺利的同时,阶段性的片面逐利性的上风使得市场经济在与传统道德的对接上滞后。在市场经济道德领域的“先天不足,后天排斥”,道德危机的出现也就自然不过了
三、道德危机的救赎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道德,但是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下,处于重重困境的道德应该从何而来走向何方。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虽然道德和法律在特性上有所区别,调控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德治属于精神文明, 法治属于政治文明, 虽然二者具体范畴不同, 但其本质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理当把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起来, 统一发挥作用。同时道德是法律规范的基础和补充, 法律是道德精神的体现和底线, 虽然二者所处地位有别, 但其内容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在一些基础的道德义务方面把其上升到法律义务层面,对于当下的道德来说是一种肯定,以外在力量推动道德的执行使得外在道德约束能够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其次,加强社会公德行为的舆论监督。社会公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自律是社会公德的本质属性,他律是社会公德发挥社会功能的支撑和推动力量。所以舆论监督是社会公德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各种传播媒体不仅要对某一类典型的社会现象进行舆论的宣传和监督,而且要针对个人的具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对任何不道德的行为都要进行坚决的抵制。同时通过舆论宣传来消除人们道德量化思维的认识误区。建立健全社会公德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这种奉献与回报机制,一方面可以强化人们的社会公德动机,激发人们的社会公德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正气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助于社会公德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使社会公德行为能自我复制,自我发展。
再次,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提高道德主体修养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都说明道德水平和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正确处理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通过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观来解决当下的道德危机是十分必要的。毛澤东同志指出: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的传统伦理道德,对于当下中国的道德体系建设有着显著的意义,当然,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并非全都是科学的、合理的,还是存在许多封建性的糟粕,所以我们要坚持用唯物史观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对那些反映封建特权的、落后的、消极的成分,应坚决地加以批判和摒弃,而对那些反映人民利益的、进步的、合理的成分,则应坚决地加以借鉴和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思想聚焦:http://t.hexun.com/20367218/21580472_d.html
[2]阎孟伟.“道德危机”及其社会根源[J]. 道德与文明,2006,(2)
[3]米华.梁启超新民学说与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J].船山学刊,2001,(1).
[4]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special/daodededixian/
[5]杨建华.道德底线失落的历史文化原因分析[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 ,(1).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