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辅导员健康个性养成研究
2020-04-20张云
张云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从业者,从情感层面而言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交往过程中辅导员稳定良好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和阅读相关研究,结合个性形成的规律,提出辅导员养成健康的个性的几个切入点,即以学生为中心,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以反思为抓手,坚定专业发展目标;以自我认识为突破点,坚持主体性。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个性
个性是一个多角度多视野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和学派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在这里笔者并不对个性的含义进行进一步的辨析,而是与大部分学者一样从心理学的角度将个性理解为一个人心理面貌的整体,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健康的辅导员个性可以指辅导员角色与其本人个性相结合并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倾向的总和。
一、辅导员具有健康个性的必要性
(一)个性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人们日益重视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并逐渐从专业发展角度对个性进行思考。
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日常管理中。虽然辅导员日常管理有学生管理规定可以依据,但却常是“管”无定法。因此,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实践艺术,它与辅导员的个性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切相关,包含着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因此,个性是辅导员专业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维度,只有尊重个性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
(二)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至关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这里突出体现了教师个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和作用。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其个性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而学生的个性品质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绩。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创设友好,和谐的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潜能,情绪教学的成果就是例证。
(三)现今教师个性较为缺失
一方面,辅导员身处于学校这一环境下,往往受到院系和学生处的双重领导,领导通过会议和工作群布置工作并要求辅导员快速贯彻落实下去,辅导员常常不自觉得就接受领导按照自己意志给出的指导进行工作,學校领导也不太会注意去发现和突出辅导员的管理个性。长此以往,辅导员的主见逐渐被磨灭,创造性也逐渐缺失。
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目前高校扩展,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人数超过200人的配比的现象比较普遍,各项检查和日常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较多的时间,留给辅导员学习思考的时间较少。教师自然也就服从了这种“习惯性”的工作模式。
二、健康个性的养成
个性是人们在各自不同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中,每个人的心理面貌总是带有自身的独特性。尽管如此,个性的形成还是具有相同的规律,因此,任何个性都是属于一定群体的个性,都是共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改变的,要辅导员想养成健康的个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牢记立德树人根本
以学生为中心来促进养成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要建立平等、支持和互相信赖的密切关系,教师应该热情、公正、鼓励与可信赖。
1、鼓励与可信赖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作为成人权威的代表,对学生而言自然而然有着某种程度的可信性。然而随着学生年龄越大,就越不可能认为辅导员天生就是可靠的。那么要使得学生对辅导员信赖,教师需要开诚布公、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坦率的征求与接受学生的意见与批评,描述对学生期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成功表现出兴趣和关心。
2、公平
公平公正的辅导员就是指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要想具有公平公正的心理品质,必须记住两点,其一,爱无差等,一视同仁。辅导员不能将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作为处理学生事物的标准,也不能在未了解清楚学生的情况就对学生进行评判,应当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其二,实施求实,赏罚分明。我们需要尊重学生,但同时尊重和要求也是统一的,目前国家发布了教育惩戒的意见征集稿,教师被赋予一定的教育惩戒权,对于严重违反教育和学校规定的学生,如果把握好惩戒的程度是有利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风气的形成。
(二)以反思为抓手,坚定专业发展目标
1、积极反思
有个性的辅导员一定是一个积极反思的人,反思通过对过去的内容资料的思考,进而为后续学习与发展提供素材与经验,它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当了桥梁的纽带作用,其本质上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辅导员的反思正是以自己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作为“对象”,对其在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构,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和发展的进度采取“即时性补救策略”,不断调整新的方式与方法。
2、善于研究
反思固然是好,但不能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回忆往事,而是要有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养成勤于研究的习惯。辅导员扮演者极为重要的实践角色,并根据自我实践调节和修改,最终形成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教育管理资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并能够将教育和管理中的反省思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在指导解决实践过程在出现的问题时,形成一种研究成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人际交流和管理决策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反思更为有效,更接近研究的层次与水平。
这种研究反思促进辅导员成为研究型辅导员,并将自己的个性渗透于研读思想政治教育中,使自己的个性涌动于教育过程中,以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颇具审美价值的活动设计,富有愉悦品位的语言、神情、举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和管理风格。
(三)以自我认识为突破点,坚持教师主体性
个性的形成,既包含先天的自然属性,更富社会性,它要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文化以及所受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最关键的是主体的自我认识。
1、自我教育
当辅导员承担岗位职责后,面对三全育人的目标和要求,就需要快速的进行明确辅导员在高校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自我教育是以自我学习、不断实践的方式展开的,必须大量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管理学等多种知识,并通过实践加以内化,最终构建起符合社会和教育实际要求的个性,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
2、优化辅导员评价体系
辅导员评价不单单是对工作完成情况和效果的测评,更重要的是为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服务的。然而,现今的评价系统突出了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功能。因此,优化评价体系在于强调评价的发展性, 把评价的重心放在促进辅导员积极参与、增强责任心和发挥主体性上;放在评价双方的对话沟通上;放在辅导员之间、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上。通过评价,鼓励辅导员思考管理过程以及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个性化培训的成果得以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守恒.教师社会学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吴绍萍.基于教师个性的专业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 杨建义.辅导员职业能力状况与专业化发展——基于就业能力模型的分析[J].实践研究,2014(03):96-10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生社交焦虑现状及心理辅导”(SK2018A0965)
(作者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