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保护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2020-04-20陈梓敏林柏根林锦枝廖伊婵张丰羽

山东青年 2020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大学生

陈梓敏 林柏根 林锦枝 廖伊婵 张丰羽

摘 要:民族文化自信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来源,增强和发展文化自信教育对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篇文章将以利用非遗文化力量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为中心,从大学生文化自信力现状出发,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中存在的文化教育问题,最后提出以非遗文化保护为主要背景和手段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思路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

近些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和大幅度地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民族之栋梁、国家之希望,能否坚定文化自信不僅关乎个体的成长成才,更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大计。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根据南华大学薛玉成为调查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而设计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调查”①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文化态度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整体肯定、认识不足、信心不够。

总体来讲,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有较强的自豪感,对其当代教育和传承意义给予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存在着认识的不足,首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认识的不足,部分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匮乏、认识比较肤浅;其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自身的发展而言没有太大用处,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够肯定。由此也导致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对外来文化盲目攀比跟风,缺乏鉴别能力。

二、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的全面认识下对一种文化做出的选择,“对于文化,不管是热爱还是抵触,了解并理解其根植于文化形式之下的价值内核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判断和取舍。”②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以传统的说教的统一化标准化教育模式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很难满足大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和引起他们对于文化的理性思考,年轻人对很多需要细细品味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不足。换句话说,文化不自信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让优秀的文化变得“可闻、可触、可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合适的载体,以一种实践的方式来让青年人真正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爱上优秀传统文化,主动走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自信心。

当我们试图通过了解当前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一种能让大学生主动走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塑文化的自信心的方式时,我们首先想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需要形式创新,需要打破常规,需要充实的内容支撑,以非遗为载体创新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成为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点。

三、以非遗为载体创新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研究

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实施,截止2019年6月,全国有110余所高校积极参与研培计划,已举办研修、研习、培训670余期,培训传承人群近2.8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全国参与人数达9.7万人次③。然而该计划主要针对的是高校中特定的学生团体,以研修研习和培训的方式展开,学术气息浓厚,受众范围较为狭小。在有着2900多所高校、3800多万名大学生的基数的中国,要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拓宽非遗文化教育的广度,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非遗文化、走进非遗文化。

(一)将整体性保护的原则贯彻到非遗文化教育中去

整体性保护,是非遗保护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转向与孕育项目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的整体性保护领域的一种新思路。文化和旅游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把整体性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而此观点延伸至文化传承教育中亦当如是。

要基于整体性保护的观点就如何发挥非遗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事业的最大价值作思考,让教育和宣传深入价值观层面,需要各地高校地方文化机构加大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视,通过整体性原则从思想层面提升大学生对历史价值观的认同感及自豪感,鼓励大学生了解非遗,走进非遗,感受非遗的美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并契合时代潮流于各类社交传播软件做推广宣传。双向促进,推动非遗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全面发展,步入新阶段固基础护文化提素质作重要贡献。

(二)非遗资源“引进来”

1.鼓励和发展非遗传承基地入驻校园

2018年9月中国青年网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的征集和评比大赛

④,非遗文化在中小学中掀起了一股积极学习的浪潮。在此背景下,大学作为地方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之地,肩负着一方的发展之希望,更应该在立足地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为此,可以将社会非遗文化资源引入到大学中来,通过鼓励非遗文化活动基地入驻高校,在高校中举办各类非遗文化节、教育宣传活动,进行非遗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对内运作中,运用专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运作,由学生社团内部进行工作的分工安排和落实,通过让大学生组织运作非遗相关活动,激发高校大学生年轻的活力,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地区品牌文化,树立地区文化自信。同时,在兴趣教育的基础上,于学生团体中物色符合条件的传承人进行定点专业化教育,构建非遗金字塔式的梯队形带徒传艺系统,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新媒体运作创立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工作者互动平台

非遗传承中的“人”作为非遗文化的主心骨,是非遗传承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如今,许多非遗传承者面临着年事已高、后继无人的困境。

为此我们认为可以在高校非遗保护基地中创立由大学生自主组织运作的非遗线上交流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方式,搭建起非遗传承人、工作者与在校大学生的线上及时互动连线平台。例如邀请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保护基地的一些文化活动进行直播指导、利用该平台面向大众进行非遗文化教学、演讲直播等等。大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新媒体网络平台与大师进行互动交流非遗文化的思想内涵,深化大学生对于非遗技艺的实际体会,加深大学生对于非遗传承中“人”的认识,让他们体会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魅力所在,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非遗体验“走出去”

1.通过建立学分奖励制度,鼓励大学生“走出去”

高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激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利用课余时间到非遗保护基地和传承走访,让大学生在实体中通过可看、可听、可触、可嗅、可感的接触性体验加深对“非遗”的感受与了解。

学校通过学分设置,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使学生走进当地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基地,体验当地文化气息,既可使得学生快速找到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适应大学生活,又可以鼓励大学生主动去接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非遗文化,激发大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相辅相成,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对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的“佛乐融融”课程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⑤,该学院通过课程学分设置,要求每个班每个学期自由组成小组观光佛山的文化景点,并记录下游玩中的所见所感,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们领悟佛山文化。

2.成立三下乡行动专项计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每年我国都会组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近年来为适应国情发展,还开设了“青年大学习”行动专项计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项目调研的方式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实地采访、对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进行研究和探索、并且帮助地区进行非遗宣传。然而目前,三下乡活动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活动的部分还处于空白状态。就“三下乡”活动增加“非遗文化的探索与传承”这一相关专题,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更充分响应了三下乡“青年大学习”的理念。

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计划,鼓励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到非遗的研究和推广活动当中,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向群众宣传等方式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并对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让更多的大学生在了解并爱上所在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主动担当起当地“非遗”传播者、探寻者的责任,向更多的人传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四、结语

在非遗保护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的今天,加强非遗文化保护力度,利用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⑥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大势所需。非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最直接体现,是一段较长的时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文化自信教育在结合时代背景和有利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之下,以非遗文化作为其向上攀登的臂膀,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非遗文化教育的形式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让其在新的时代拥有无限新的活力。

[注释]

①黄秋生,陈元,薛玉成.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M].

②沈滢.“非遗”作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载体的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2):40

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9-11-20]http://www.ihchina.cn/train.html

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发布[OL].国家非遗中心[2019-9-30]ttps://mp.weixin.qq.com/s/e-zWFRVFplboHRGAGzgLUg

⑤ 经济管理学院成功举办“新生教育系列活动之佛乐融融顺德游”活动[OL].佛山科学技术学院https://web.fosu.edu.cn/xueyuan-news/8880.html

⑥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遺产保护传承[OL].国家文物局.[2019.9.30] http://www.sach.gov.cn/art/2018/6/5/art_2080_149690.html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