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因材施教理论在作文批改中的应用实践
2020-04-20连崇岭
连崇岭
【摘要】作文教學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作文批改的过程中耗费老师大量的精力,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高耗低效的作文批改方法,严重困扰着所有的语文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寻找更科学的批改措施就成了语文教师的重任。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因材施教”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并实施针对性教学,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批改方式。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对这种批改方式的实施进行分析,以便为同类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批改;小学作文批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9-0125-01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施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未重视作文批改,使得作文教学长期处在低效状态。在新课改背景下,“因材施教”的作文批改模式成了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各种针对性批改,能够让所有的学生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后期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对该理论在作文批改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分层批改的原因
(一)作文批改现状的要求
第一,当下教师完全垄断了整个作文批改的过程,致使其批改效率低下。学生在其中完全是一个“看客”,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认认真真写下来的评语几乎不看,这就导致写作评语写着“过渡不自然”,下次的写作训练依旧是“过渡不自然”,最糟糕的就是教师明明白白写着改进的方向,交上来依然分毫未动,可谓吃力不讨好。
第二,大部分教师在让学生相互批改时过于随机。大多直接将作文随机发给学生,或者是指导学生进行批改,又或者是直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改,大部分学生由于作文水平比较低,缺乏相应的批改能力,导致最终的批改效果难以获得有效保障。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批改能力,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情绪。
(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批改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同时也是作文指导延伸、作文评讲的基础,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大部分教师会将大部分精力与时间放在这一教学任务与程序中。但是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相应的效果,因此这就成了新课改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关键,长期以来,作文批改一直是教师单方面的劳动,学生只进行写和交,并接受教师的批改。但是在新课改之下,要求学生成为主体,注重批改的多元化发展,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到批改中,和教师共同来承担相应的职责。因此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批改意识,确保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能够再次审视自己,实现完善和发展。
(三)全纳性课堂的要求
全纳性课堂指的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具体教学单位,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并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与理论;在学生为主的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其教学需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使用合理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这种课堂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感悟与认知能力有所差异,各方面的条件也有所差异,所以在教学时必须要尊重这些差异,运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来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基本需要。
二、分层批改的实际操作
(一)充分了解学生写作水平之间的差异
陶行知强调老师要“跟学生学”“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 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不仅强调了教学相长,还重点强调了学生在其中的重要性,这就充分表示了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因此写作批改也是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需要面临多个独特的个体,他们之间写作水平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教师只有在心里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更清晰的认识,才可以确保作文批改能够有的放矢。层次划分得越是鲜明,就越可以在批改中提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这样也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每一次写作训练效果。
(二)在明确差异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次批改
对于教师而言还应该依照学生写作水平上的差异性,在批阅时给出相应的修改要求。这种要求通常需要具有极大的针对性,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需要达到的要求并不是很难,并且自己有能力可以达到,只是需要再进一步努力。比如对于一些句子写不通顺的学生,为其制定的指导目标就应该是要让其调整语句,注重写作的一些重点环节,然后对其实施适当的描写就行。如果给其制定的改进要求过高,学生在完成时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力,因此整个批改效果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自此对写作产生畏难的心理。另外,对于一些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来说,如果在批改中不提修改意见,只是一味表扬,也会阻碍这个学生的进步。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而言,是整个批改过程中的重点,需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实施。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意见,这是实施因材施教和分层批改的关键所在。
(三)控制好指导的数量
对于一篇作文来说其字词的正确与否、标点的运用、篇幅布局等是批改的重要切入点,但是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充分认识到,一篇作文的批改并不会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全面提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平时写作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筛选,并在确保针对性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住指导内容的数量。不论是对于哪一个层次的学生来说,实施精细化的指导无法获得有效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其选择的内容不能过多,基本上以一处到两处为宜,这样学生一般也更加容易接受,更容易进行修改,长此以往,这种分层指导的效果就会显露出来。
(四)加强对中等学生和学困生的肯定
通常在中等生和学困生的作文中语句比较平淡,传神的比较少,那么这类学生是不是就不能获得教师的肯定了呢?当然是否定的。鼓励与肯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主要推动力,写作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进行批改的核心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能够提高写作能力,能够对写作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写作批改时就需要深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感受,找出其中的闪光点,进而给其鼓励和肯定。虽然部分学生语句不通,但是教师可以指导其不断读写,然后在其改正之后给予鼓励和肯定,这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次特殊的心理体验,促进其不断进步。
(五)有效对学生层次进行调整
学生会在不断学习中不断进步,因此没有学生永远是最差的,这就提醒教师应该要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层次进行调整,以便及时对其写作要求进行更新,并进一步在相关的批改和指导之中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式,再次获得进步。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断变化并呈递进趋势的,在学生进入到高一层次之后,其写作水平便不会再倒回到以前的水平,只有一些偶然的审题偏离等原因会造成作文水平不高。换句话来说,学生写作水平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如果这时没有及时对其写作层次进行调整,那么分层指导的意义就将不复存在。
总之,在学生写作批改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渐渐提升其写作能力;还能够降低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的压力,确保批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批改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好事,值得在今后的相关教学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斌.小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法应用[J].读天下,2016(18).
[2]杨月华.因材施教从这里开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J].新课程导学,2014(3).
[3]郑瑞祥.新课程下“作文分层评改”方式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6(1).
[4]范丽娟.因材施教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