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2020-04-20徐海利

课外语文·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徐海利

【摘要】语文是所有学科的重中之重,学好语文才能保障有效学好其他学科,初中语文更是重中之重。在初中时期语文课中开始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继承并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本文根据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其实施意义,为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9-0096-02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认真学习的宝贵财富。对于初中生来讲,语文无疑是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的文化渗透工作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教师对待工作不认真、教学方法创新度不高过于老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不高等等。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效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时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从初中开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有原因的。首先,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来讲心智逐渐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在初中时期开始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恰好的时机。其次,对当代初中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其核心素养,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最后,初中语文课堂适时渗透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要求,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有效方法。

二、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语文本应该是一个较为灵活,主观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似乎变得些许畸形。为了应对考试,为了得高分,教师传授给学生一些固定的知识、答题模板等等,这样的语文似乎变了味。要想寻找出有效提高传统文化渗透效率的方法,就要从现状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根据问题总结出切合实际的办法。

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所欠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无法正确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也存在着教师不积极备课,对待教学任务不认真的现象。此外有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造成了初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效率过低的结果。学校方面,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有可无,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到位,不注重教师水平的提升,语文课程的安排较少等,均是初中语文文化渗透不彻底的原因。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主动让新兴技术融入课堂,因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方法老套,课堂沉闷无趣也是现在初中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初中生刚结束学业轻松的小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不强,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愿意主动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同样也是造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效率不高的一大原因。

传统文化的渗透过于片面,不难发现,现阶段的初中传统文化渗透内容大多停留在传统文化知识上面,如经典名著的学习,但却忽视了其他形式传统文化的教学。七年级的学生年纪尚小,一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免觉得枯燥乏味,而适当融入传统音乐或中华武术的教育,多方面相结合共同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效率。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途径

(一)文化活动进校园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渗透不应该仅在课堂上有所表现,传统文化应该走出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每位同学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酝酿而来的,在生活中形成,也应该在生活中体现。因此,在校内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类似的校园活动多种多样,诵读经典活动、猜灯谜比赛、经典名著公开课等等。可以挑选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学校进行经典名著的讲解,可以是书本上课文如《朝花夕拾》的扩展,也可以是课外经典名著的讲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讲,让学生通过公开课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经典名著。猜灯迷的活动则可以在室外举行,将灯谜写在小纸条上分别挂出来,猜到答案的同学可以到相关地点领取一些小奖励。我们认为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二)阅读经典名著

语文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过程。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它需要从小培养,七年级是刚刚结束小学生涯,迈步初中的关键时期,在七年级开始系统化的阅读培养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下作业,如阅读我国文学经典作品,数量不需要太多,但是要注重质量,通过读后感的方式或者心得分享的途径来检验成果。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可以是书内作者的其他作品,如鲁迅、老舍、梁实秋等名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难度为学生推荐的作品。

(三)引入情境教学

学生主观愿意从心底接受我国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关键,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作为切入点,让课堂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效率较低、灵活度不高,因此就无法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入情境教学这一模式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引入,以此提高文化渗透的效率。还可以将班内同学分为若干小组,选取书上的一篇文章或者课外经典文章,书上的《皇帝的新装》就是一个适合表演的文章。之后让每个小组自行进行导演与表演,抽出专门的一节课让各个小组汇报演出,教师做出点评与总结,同样也可以邀请同学自评与他评。

(四)教师也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工作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努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远。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授课的同时不断丰富自我,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存,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当然,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达到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效果,要求教师有着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带领学生走进浩瀚的传统文化海洋中,并使学生真正理解它、接受它。教师可以通过亲身融入学生群体并与他们成为好朋友,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入自己的特有教学方法来达到初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目标。

(五)课堂增加传统文化的扩展板块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虽然增加了传统文化知识的比重,但学生能够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传统文化的扩展教学板块。我们知道,课堂的时间有限,初中生每个星期也就只有几节语文课,而教学任务繁重致使教师不愿花费课堂时间来扩展课外传统文化知识。想要达到良好的初中课堂传统文化渗透效果,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每节课抽出一小部分的时间来为学生讲解书本外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无处不在,因而课内扩展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带领学生学习《诗经》《论语》等传统文化,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答比赛等。

(六)其他形式传统文化进课堂

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仅指成文的知识,它还包括了中华武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茶道、饮食、昆曲等各种形式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教师甚至是学校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进行现有传统文化擴展内容的同时,还应该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形式的传统文化,通过带领学生看视频、听音乐来初步了解我国武术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我国已出土历史文物的图片,并进行简要讲解,让学生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更为丰富生动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传授更多样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形式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效率有着重大意义。

四、结语

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的学习中,是文化强国的需求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家国历史,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核心素养。本文从文化活动进校园、阅读经典名著、引入情境教学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提高初中语文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希望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渗入进初中语文课堂,渗入初中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徐敬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农村教育,2019(2).

[2]刘晓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14.

[3]李怡惟.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