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花季生命不再凋零

2020-04-20陈海明

山东青年 2020年2期

陈海明

摘 要: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频发,而且年龄趋小,对中小学生自杀危机的干预已然刻不容缓。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生命教育不能缺席!

关键词:中小学生自杀;原因多样;预防干预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频发,让人触目惊心!

2017年:

2月15日,年仅14岁的上海市初一学生赵某某从小区高层跳下身亡;2月16日,一名初二学生从学校5楼跳下,经救治暂无生命危险;3月19日,沈阳一名高三女生趁母亲做饭跳楼自杀身亡,不到一天,同一小区又一名高中女生从4楼跳下;4月5日,辽宁盘锦一个初中男孩跳楼身亡。

2018年:

1月18日,广西合浦县公馆中学13岁女生陈某某在学校教学楼跳楼自杀身亡;1月20日上午,安徽阜阳市红旗中学校园内一名高二年级学生跳楼自杀,据称,该学生成绩不错;3月19日,宜宾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一男生,纵身从教学楼跳下身亡;3月29日晚7时30分,朔州市怀仁县怀仁十一中学发生一起学生跳楼事件,跳楼者卢某……

2019年:

2月20日早上7点30分左右,郑州市嵩山路与郑密路附近的一小区,一个12岁小女孩从32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6月26日晚18点,被长沙某名校(高中)提前录取的15岁女学生小雯(化名),在自家小区芙蓉区华城广场27楼跳楼身亡,监控中似乎与父母发生冲突。9月8日晚上,重庆三个12~13岁女孩相约从18楼跳下,抢救无效死亡。

冷冰冰的数字后面,是一个个家庭挥之不去的伤痛。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香消玉损,着实令人心痛!

2018年4月25日,世紀教育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披露了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开展的“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调查,其统计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共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分析这些案例,蓝皮书指出,在年龄年级分布上,中学生的自杀状况比小学生更为严峻。而归纳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矛盾(72例,33%)、学业压力(55例,26%)、师生矛盾(35例,16%)、心理问题(21例,10%)、情感纠纷(11例,5%)、校园欺凌(9例,4%)、其他问题(12例,6%)。(《南方网》2018-04-27)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生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自杀的诱因不过是最后一根压死人的稻草,很多时候,一个生命突然去了,没有人能猜透为什么,没有前兆、没有导火线,突然之间,就选择了离开。但面对这么多中小学生生命的逝去,是否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家庭、学校、社会是否都有一份责任?提高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是否也是教育的应有教义?

总而言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生命教育绝对不能缺席!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生命都没有了,谈何教育?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家长心中、学生心中、学校的教育中,做一个“好孩子、乖孩子”和学习好常常是首要的;殊不知,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的生命存在,才应该是第一位的!

笔者近期听了10多堂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班会,班会主题有自我认知、未来梦想、能力兴趣、学业选择、职业定位等,这些主题归结到一点,还是在引导、鼓励我们的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更好、更快获得“成功”。“生涯规划”之“生涯”,语出《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原谓生命有边际、限度,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规划、成功,首先得建立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建立在有“生”之年的基础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著名诗人汪国真说: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爱惜生命,这是一个人基本的底线!尊重别人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谈得上以后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加强爱与生命的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中已然刻不容缓。所以,家长们、老师们,请告诉我们的孩子,无论何时何地,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分析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家庭矛盾、学业压力、师生矛盾、心理问题合计占比高达85%,基于此,笔者以为,在对中小学生自杀危机的干预方面,主要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 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知世界,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为人真诚和善、友爱包容、尊重谅解,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热爱生活、乐于与人交往;而家庭关系不和睦,如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为人自私刻薄,心胸狭隘,不尊重、关爱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自卑、抑郁,甚至自闭,走到极端。

对于孩子来说,父爱如山,厚实稳重;母爱如水,细腻柔软——父母恩爱、家庭和睦、常有笑声相伴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二、 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随着孩子的长大,中小学生由与父母的相处逐渐增长为与老师、同龄人的相处,这个时候,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我们认为,培养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生命存在的意义,树立生命至上的意识尤为重要。要让孩子知道,他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社会;你的健康存在、成长是父母、老师、同学,家庭、学校、社会都所期冀的。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与老师、同学的交往能力是中小学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和桥梁,因此,除教给学生知识外,培养学生独立、助人、倾诉、分享、抗压、坚强等生命中应有的亲社会能力,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必有内容。孩子在学校具有了这样的能力,不仅可以养成自立自强、自信乐观的积极心态,而且还能管理好个人情绪,从容面对各类异外,获得存在感、幸福感。

三、学生异常心理的关注。从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7~18岁的中小学生,开始慢慢成长,逐渐脱离家庭独立生存,同时也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如家庭环境的差异、与同龄人的交往、与老师的交流、学业问题、适应问题等等。学生们在这样的青春发育期,生性敏感,其自身生理、心理活动变化较大,必然会有诸多心理困扰,常伴有较多的负面情绪体验,这时,如果我们的家长、老师不引起重视,甚至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引导,孩子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当孩子说出“活着没意思”、“真想死了算了”之类看似装大人的话语时,其实是在向大人们发出求救信号,如果我们充耳不闻,甚至呵斥,孩子就容易把自己的成长视为孤立的个体,感受到自己的无助,自然就容易忽视生命的价值。如果再遇到突发事件或者负面情绪积重难返,就难免发生极端事件。

而我们在发现孩子出现异于平时的言行举止、烦躁不快、易怒等,能及时干预,和善、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必要时甚至借助外力,请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这个时候孩子也就找到了宣泄的渠道,容易化解心结。

总之,中小学生自杀这一不幸的事件,已不是个案,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给予学生身心安全的关爱,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珍爱美好生命,让花季生命不再凋零,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珙县第一高级中学校,四川 宜宾 64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