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0-04-20王鑫明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构建“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提出了“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架构,最后阐述了“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路径: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智能教育系统;建设具备高人工智能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智能化、定制化的校企双主体治理机制。

[关键词]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耦合创新

[作者简介]王鑫明(1977-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副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博士。(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592,项目主持人:王鑫明)、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7JSJG298,项目主持人:赵峰)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职教类重点)“现代学徒制治理体系创新和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a/2018/03/27,项目主持人:邱德梅、姜乐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8-0056-07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快速迭代以及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了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积蓄的巨大动能,并创造出全新的强大引擎,深刻变革着人类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与手段,全面驱动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和链式突破。在大数据支承知识学习、跨媒体传感网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类脑智能、超级计算、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等新兴教学理论、学习技术,以及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发展等多重供需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下,人工智能加速融嵌教育领域,呈现出人机交互、自主操控、深度学习、跨界融合、群智开放等新特征。因此,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时代机遇,同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制造产业迅猛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吸纳能力的“挤出效应”和“机器换人”挑战,紧扣《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等国家战略要求,在职业教育特别是现代学徒制领域拉起人工智能应用大场景,科学规划、系统构建“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拓展产教深度融合新空间,打造政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新优势。

一、构建“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现代学徒制是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机制,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高新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等多重使命。“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是指将视听识别、直觉感知、综合推理、自适应自主学习、智能监控、服务机器人等加速积累的智能技术、海量共享的大数据资源与多元转换的智能应用场景有机融嵌应用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中,从而升级赋能职业教育对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适应力与服务力,满足由人工智能带来的大量“数据化”“自动化”“个性化”“人机互动情感化”“未知探索实验性”“创新创造性”“知识服务型”职业和工作岗位群对具有“精益思维”“高智能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指出: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要坚持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伴随着人工智能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及在企业生产服务中的大规模应用,伴随着职业教育链、智能人才链、智能技术链、智能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耦合衔接,现代学徒制的“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基本属性就为人工智能全方位、全过程融嵌应用奠定了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

二、“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架构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核心,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操控系统为具体形态的人工智能日新月异、普泛应用的时代背景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布局“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需求导向与双重属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均明确提出要构建产教统筹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职业院校要遵循校企互动共赢、协调发展的教育经济规律,以开源、开放、共享为理念,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造智能教育高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嵌到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中,衍生出人机交互协同的新形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促进校企双主体育人资源的统筹布局与合理配置,科技成果、教育成果的双向转化应用,虚拟与实体实训平台的衔接互动,从而更有利于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好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形成学徒本位、需求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新态势。

“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具有教育属性和技术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其培养目标和育人模式對智能科技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强敏感性和追随性。因此,“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既要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前瞻研判未来走向和潜在风险,又要调整相关的教育政策、院校政策和行业企业政策,实现发展激励与合理规制的匹配协调,从而以技术突破牵引联动育人质量提升和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技术支承、企业培育、校企合作、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与高质量发展。

(二)结构要素与三位一体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指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内容,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重要任务,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重要保障。因此,充分利用人工智能驱动深化产教融合育人系统改革,建设具备高智能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优化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治理机制就构成了“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的三个基本结构要素。

根据“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的功能定位、属性特点及结构要素,创建由微观智能教育系统、中观智能双师队伍、宏观智能治理机制构成的“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从而螺旋提升人工智能在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学习实训、督导监控、综合治理等领域的广泛深度应用,开发数字化立体教学场景和智能化教育助理,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离散型学习成果分析系统,提供精准推送的定制化教育产品和服务,营构以学徒为中心的泛在互联、数据驱动、人机协同、开放共享的智能教育及运行治理机制。

三、“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路径

在实践深耕“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路径方面,一是要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智能学习系统,二是要建设具备高人工智能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要建立智能化、定制化的校企双主体治理机制,从而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空间,推进产学研创“多引擎”一体化育人。

(一)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智能教育系统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链、产业链的深广度融嵌,人才培养和企业运作越来越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智慧化、数据化等特征,这就要求“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既要培养广大学徒适应智能学习的通用技术技能,又要掌握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技能。

1.打造人机交互协同的智能学习生态圈。在智能思维学习方面,融嵌应用大数据智能技术能够实现无监督学习和综合深度推理,引导学徒从大数据认知到技术技能内化,再到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融嵌应用人机混合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人机协同共融的情境理解与决策学习,以及人机智能共生的合作行为增强,引导有效整合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建构,启发经验记忆与创造联想,自主建构技术技能演化图谱,实现技术技能学习与创新性思考、问题分析与科学决策同频共振;融嵌应用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智能技术能够打造知识驱动的人机物三元协同感知、协同控制、交互操作、多元推理与优化决策教学模式,具有高可解释性和强泛化组织能力,实现分布式学习与交互学习、隐私保护学习、深度强化学习、无监督或半监督学习与主动学习,引导学徒提升感知识别、逻辑推理、自主探索、主动实践等能力。

在智能应用学习方面,融嵌应用知识服务引擎智能技术能够辅助学徒对所学知识进行细解析、显性化和具象化,深度检索、持续拓展、自动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增量,形成多数据类型的跨学科知识图谱,引导学徒增强概念识别、实体发现、趋势预测、问题挖掘、科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嵌应用跨媒体感知智能技术能够营构高动态、高纬度、多模态、数字化教学实训大场景;融嵌应用虚拟现实智能技术能够打造社会化、多样性和逼真性真实生产服务场景,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与实体教学实训环境的有机耦合和高效互动,引导学徒增强对复杂企业生产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

在智能交际学习方面,融嵌应用群体智能技术能够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组织和学习共同体,建立师徒之间、学徒之间可自由探讨、合作攻关、打破传统时空域限的群智激励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融嵌应用具有情感交互功能,能够准确理解学徒需求的智能教育助理产品,实现人机情感交流和需求满足的良性循环,并通过将一些风险系数较高或低端重复性、机械性生产劳动交给贴身智能小助手来完成,来极大缓解学徒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充分释放个体和集体的创新创造力。

2.资源集聚驱动产教深度融合一体化育人。在专业建设方面,职业院校应对照国家和区域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及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对计算机专业类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进行调整和整合,布点建设人工智能品牌专业及专业集群,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稳步增加学徒招生规模、科学确定层次结构,加大对接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力度;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主动结合学徒的学习兴趣和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研究与操作实践,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人工智能产学研用联盟,加强人工智能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载体建设方面,职业院校应以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为导向构建交互、泛在、高效、安全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依托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围绕智能产业集群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对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发挥互补优势,建设分布式高效能源互联网,形成支撑校企多源协调互补、及时有效接入的新型资源网络,打造集聚各类资源的创新生态,实现校企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呼应,建立校企常态化供需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国内优势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职业院校等联合组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及职业教育创新中心,以及产学研创一体化实训基地和“现代化智能工厂”,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打造人工智能开源硬件工厂、开源软件平台、智能制造生产线、立体仓库、技术研发实验室、项目工程中心、在线智能教育平台等,加强产教紧密联结,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结构创新要素全方位融合。

在咨询督导方面,通过职能转移、委托授权、购买服务、合作设立等方式,强化人工智能行业协调指导,统筹培育对接供需、精准服务、市場导向、规范运作的“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服务企业,打造个性化、开放式、便捷化智能教育助手,搭建智能化、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产业发展复杂性分析与风险评估智能平台,依托平台汇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产教融合项目、企业技术服务等各类信息,为现代学徒制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市场信息发布、检索、推荐、人才需求预测、职业技能鉴定、创新创业等相关咨询和指导服务。

在督查评价方面,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体系,遴选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育人质量评估,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监测评估结果的倒逼效能,将育人质量评估结果作为校企年度绩效考核、财政投入引导、专业预测预警、各利益相关者奖惩激励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建设具备高人工智能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高人工智能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将人才吸纳引进与培养培训相结合,强化师资储备、优化梯队结构、促进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1.加快具备人工智能素质的“双师型”人才的吸纳引进。首先,职业院校要加快建立企业高人工智能素质人才的准入机制,吸引更多具有深厚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企业人才担任“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师傅,并健全校企人才双向流通机制,畅通在企业一线选拔优秀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进入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的渠道,同时要制定配套的人事制度、督导制度和第三方评价制度,确保落实企业人才吸纳引进的职责与任务。

其次,职业院校可通过在校内设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来集聚人工智能领域技能大师、企业家、工程师等高端人才资源,并聘任其担任现代学徒制教师,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师资团队;开辟专门渠道、设置专门岗位、实行专项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精准引进;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工智能研发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统筹利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

2.加强具备人工智能素质的“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首先,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应共同搭建现代学徒制师资人工智能素质训练提升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高人工智能素质“双师型”教师的体制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师资人工智能素质培养培训计划”,加强对教师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以及人工智能教学技术应用、教学内容设计、学生人工智能学习管理等方面的培养培训,落实相关评价标准和考核制度,配备充足经费。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向大型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和优质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并定期组织教师人工智能教学技能大赛,对参加培训或大赛提升人工智能素质等级的教师予以奖励或补贴。

其次,职业院校内部应搭建教师人工智能教学专业化发展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与指导,推进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共同体建设,健全完善传帮带机制;系统规划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人工智能教学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人工智能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生力军和后备军;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和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现代学徒制教师就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开展双向交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资格标准,探索将人工智能素质及人工智能教学能力作为认定职业技术教学能力、获得职业院校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同时将现代学徒制教师的人工智能素质等级纳入绩效考评和职称晋升制度。

(三)构建智能化、定制化的校企双主体治理机制

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嵌应用到现代学徒制治理机制中,通过人、机、物的互联互通,让来自于教学管理、生产流程与质量监管的大数据流动作用于每一个环节,实现工作过程、管理运行和治理决策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1.构建基于智能技术的治理生态系统。在现代学徒制的实际运行中,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通常会出现数据割据、信息孤岛等“两张皮”问题,导致治理结构僵化、治理方式低效、治理范围狭隘和治理制度碎片化,而人工智能在數据的获得性和流动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与人工智能耦合来深化现代学徒制治理结构改革,打造校企双主体共同参与、多源整合的数字治理格局,加深拓宽大数据的结构化、关联度和融合度,打通信息壁垒,形成基于大数据的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快速响应架构,实现有步骤、有规则、有边界的开放共享,汇聚可持续、创新驱动的治理动能,促进现代学徒制由科层制教学管理和运行模式向扁平化、智能化治理模式转变,由指令导向模式向服务导向模式转变。

首先,利用智能技术开源倒逼运行治理流程的智能化管理改革,加强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执行力。通过数据“留痕”、关联分析,对现代学徒制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实训实践、学徒学习动向等各类数据进行交叉融合和深度挖掘,准确把握现代学徒制各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情况,对教学管理和运行动向进行预测预警,准确定位、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治理精准度和针对性,在校企数据共享和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实现从事中干预、事后反应向事前预测、超前研判转变;构建数据驱动的科研引导、高效透明、民主开放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治理决策机制;通过实时、动态、全样本大数据的综合推理,相关性、因果性模块化分析和政策模拟,为现代学徒制运行治理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精准理性的参考依据和真实可靠的即时跟踪,深度推进高水平决策。

其次,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要共建共享智能化、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现代学徒制质量监管保障机制。通过大数据的采集、互联、互通,推进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互证融合的质量保障网络和面向开放环境的智能预测预警引擎,实现对关键育人要素的全面监管和对复杂运行系统的深度监管,推进现代学徒制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督导与质量保证;打造信息共享智能平台,推进职业院校同企业积累的相关质量监测与保障数据进行平台对接,从而打通校企之间的横向纵向监管壁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完善的智能监管规范和标准,强化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保障,营造促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管与保障的治理机制,形成智能治理强大合力。

2.打造“个人+平台”的治理组织形态。人工智能的全面深度耦合应用不仅带来了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运行流程和质量监管保障等治理机制的深刻变革,还孵化出全新的“个人+平台”定制化治理组织形态。治理组织中的各个结构单元可以被无限细分,从而使组织形态呈现出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特点。例如,定制式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虚拟开放学习和实训空间,将促进形成以学徒为本位、以师徒团队为单位的“微学徒制”教学管理组织方式和“个人+平台”的创新型组织形态。这种兼容学徒个体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的私人定制式智能治理组织生态将成为“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竞争优势。

治理组织形态的智能化转型将引发治理组织结构、工作结构和管理结构形态的链式连锁改革。传统科层制的“金字塔”型治理组织结构将颠倒过来、塔尖朝下,并越来越朝向扁平化形态发展。工作结构形态也将相应调整,即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资源集聚整合效应,将企业生产服务项目与现代学徒制项目有效对接,根据企业项目进展情况、阶段目标完成情况、技术发展新动向来加强对现代学徒制项目规划的动态调整。在管理结构形态变革方面,原位于塔尖的管理决策层将承担所有试错责任,把原位于底端的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和学徒托举到顶端的舞台,从而将校企协同育人质量与领导权责体系密切关联起来,使行政权力为教学一线服务,充分释放基层利益相关者的工作和学习动能。

在应用人工智能驱动校企双主体治理组织形态变革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准确把握现代学徒制教学和运行发展态势,密切关注学徒学习成效和实习就业质量,以及人工智能对个人隐私和社会伦理的影响,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加强风险评估和防控,强化前瞻预防和约束引导。职业院校要联合政府和行业企业等社会机构共建公开透明的督查评价体系,实行“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项目问责和人工智能应用监督并重的双层监管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的全周期、整环节监管,定期发布年度质量监测评估报告,并强化人工智能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构建动态的智能应用评估评价机制,确保把“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规制在安全可控范围内。

四、小结与展望

在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和信息化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人机交互成为主流生产和服务方式,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形态,共创分享成为资源分配基本特征,个性化需求与私人定制成为消费新潮流,形成了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整智能产业链、高端产业群、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更加完备的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深入贯彻实施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目标,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现代学徒制育人和服务能力为主攻方向,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育人环境。政行校企要合力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紧密对接的产教融合智能化网络,打造“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的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高地,推进校企双主体全要素合理摆位、高效对接,全过程协同育人、联动创新,构建教育链、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互动融合,以及项目、机构、基地、制度、政策、文化相互支撑、有机衔接的培养体系。

人工智能与现代学徒制的深度融嵌和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安全防范、市场监管、环境营造、倫理法规制定等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要加快制定适应并服务“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和标准体系,突出研发部署、前瞻应对风险挑战,梯次接续当前诉求与长远发展。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建立问题排查预警与趋势预测指标体系,汇聚整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问题信息,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综合研判、跟踪督办、应急处置于一体的运行治理机制,为学徒提供更加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便捷化的智能教育产品和服务,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杜睿云,蒋侃.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继续教育研究,2018(5):51-54.

[2]李秋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8(10):132-136.

[3]南旭光,汪洋.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治理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8(18):26-30.

[4]宋京霖.人工智能与治理变革[J].学术探索,2018(12):59-60.

[5]嵩天.人工智能领域产教融合的边界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7):31-35.

[6]谢青松.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8(8):54-56.

[7]Aoun,J.Robert-Proof: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MA:The MIT Press,2017.

[8]Carey,K.The End of College:Creat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 and the University of Everywhere[M].NY:Riverhead Books,201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