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2020-04-20梁广玉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论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弘扬理念,强化关怀,构建活力课堂;结合热点,深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深化设计,推动实践活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命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148-02

我国教育部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其中六大素养之一“健康生活”明确强调“珍爱生命”,这是国家提倡在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表现。作为承担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培养任务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新版课程标准也适时根据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作出改变,在目标与内容上均增加了“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日常课程,使其常规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生命教育”不足的局面,且能满足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环境的改变,减少社会风险给其带来的身心危害。

一、弘扬理念,强化关怀,构建活力课堂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它的基本要求是“以生命为本、全面关照人的需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生命教育也应基于此要求,首先通过弘扬“关爱生命”“生命宝贵”等理念,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使其认识到在各种利益因素面前,生命因素永远应该摆在首位。其次,强化教师对学生的生命关怀,让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例如,平等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并客观看待他们的优缺点,不进行尊严打击,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坚持以生为本,重视生命的能动性,遵循学生成长的身心规律,使学生内心充满活力;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体验,丰富他们的感知与情感,加深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再次,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为人师表,其本身就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范本。中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定型,生活經验、社会意识均缺乏,需要教师作为表率和引导,才能给学生正面的影响。例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言行一致,使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及追求生命意义的态度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追随,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开展生命教育。

二、结合热点,深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现用版本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有相当比例的“生命教育”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独立设置了一个有关生命的单元,具体的课题为《成长的节拍》《发现自己》《探问生命》《珍视生命》《师生之间》《亲情之爱》等,从人与自身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角度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八年级上册增加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内容——《网络生活新空间》《社会生活讲道德》《做守法的公民》《积极奉献社会》等,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复杂的社会,增强国家集体意识,明确自身责任,学会遵纪守法,实现公民或社会人的生命价值。然而,生命的含义深刻隽永,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单靠教师在课堂口头阐述“生命知识”,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生命、感知生命,因此,有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一些拓展,结合当前的热点,探究生命五彩缤纷的状态。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题《敬畏生命》的“探究与分享”栏目给出了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失联的MH370客机的材料。材料中提到,在搜寻MH370的过程中,多国联合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值得吗?根据此则材料,笔者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包括电影《红海行动》中国海军前往“伊维亚共和国”解救被困侨民、《战狼2》主人公孤身犯险回沦陷区营救同胞和难民,以及灾难发生时国家和普通民众共同救援的场面,这些社会热点直接触动学生的神经,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个面临危险的生命被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理解营救生命无论投入多少精力、物力、财力,都是“值得”的。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启发着一代又一代教师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不脱离现实进行封闭式的课程教学。教师研读教材能发现,其中所选许多素材均源于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是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社区等情境,结合社会热点及学生当下的生活对其中一些话题进行拓展教学,一方面能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其思考现实、体会现实的追求。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展现了当前的社会热点,包括移动支付、物联网、智能手机等内容,由于学生熟悉这些工具、设备且天天在使用,在探讨它们带给人们的益处时,学生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发言完毕,笔者利用课件呈现了一些网络诈骗、电子诈骗、网络谣言的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同,进而进行辨析网络信息、保护个人信息等知识的教学相对轻松容易得多。

深挖教材生命教育元素,再联系生活热点进行教学拓展,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能逐渐树立起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视生命之心。

三、创新教学,深化设计,推动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与课程设计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丰富,能够削减学生面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倦怠感和厌烦心理。近年来,教师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新鲜感与生动性,但是仍然需要设计更丰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体验、认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现行教材按单元设计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栏目,还增设多种“留白”活动,这为师生对话、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学生开辟了更大的探索、体验、实践空间。例如七年级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其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情绪为题,创编一个小故事。教材中并未直接道出“情绪”对人的生活、生命发展产生的影响,而是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实际生活,关注自身的情绪,认识情绪的重要作用。这种开放式的探究教学,让学生寻找到生命体中各种可能性,进而认识到生命的丰富性、独特性、差异性。

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够引领学生直达主题核心,进而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生命可以永恒吗》框题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渗透“生命有时尽”和“生命有连续”的意识,由此揭示“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该框题教学设计时,应以“死亡教育”为贯穿线索,通过“生命有时尽”让学生认识“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生命不可逆”“生命也是短暂”这四大生命特性;通过“生命有连续”说明生命传承是自然规律,让学生在生育传承、精神传承的关系中领悟生命的可贵。

针对“生命来之不易”的内容,教师辅以启发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与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不易。例如,笔者提问:“一个生命的诞生需要经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要经历自然的淘汰过程”“动物的出生要经历母亲辛苦的孕育过程”,进而组织学生开展“三分钟准妈妈”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腹部绑扎一个质量约为10公斤的沙袋并自由活动三分钟,体验准妈妈在孕期生活的辛苦与生命传承的不易。

认识到生的不易,进而转到生的对立面——死亡。如何定义死亡?应该以什么心态面对死亡?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冲破固有的思想去认识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具有不小的难度。对此,笔者进行教学设计时,选用了一些为国、为人民牺牲的人物作为案例,通过拔高主题、升华思想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死亡并不可怕;又播放一些百岁老人的生活视频,表现他们对待死亡的平和心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我们应该重视生命,让教育回归生命。学校教育应打造道德与法治的平台,渗透生命意识,强化生命教育,以此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健全人格,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作者简介:梁广玉(1981— ),女,广西玉林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