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0-04-20梁家敏
【摘要】本文论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建议从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三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129-02
时下,语文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小语界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材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如何培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思考的课题。
一、感知美
在语文教学中,美就像遗落在沙滩上的颗颗珍珠,只有静下心来寻找、发现,才能找到。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觉的审美意识,才能从细细品读课文中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一)感知文本的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有些语言特别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仿佛经历了美的洗礼,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这些地方驻足、细读、品味,以真正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美。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课文第七自然段中“每一片法国梧桐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这句话把法国梧桐树叶的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又如,《匆匆》一文一开始就是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一组排比句为开头,再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进行追问,让人深深感受到时光飞逝的无奈,以及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文本语言的美,真正读出语感,读出韵味来。
(二)感受文本的情感美
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感特别浓郁,教师要引领学生就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进行品读,以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启迪,受到美的教育。
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的“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掏出一卷皱皱的毛票”“母亲却已经把钱塞在我的手里了”……充分体现了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同时母亲那为生活辛劳的模样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另外,“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句话一连用了四个“立刻”把母亲不怕劳累,忙于工作,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多么地不容易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这句话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理解,让学生真正读懂隐藏在这些句子后面的慈母情深。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情感的教育,而且是精神的升华,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更进一层,促进了学生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敬爱,提升了阅读教学的价值。
(三)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只可体会不可言传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仔细感受、体会文本意境美的地方,真正使这种美入心,达到理想的阅读境界。
例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文中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流水,流着山草与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以及第六自然段中“秋虫唱着,鸟儿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等语言描写,把月光下那独特的意境美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这样的句子时,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想象月光下自然界各种事物美妙的样子。这样教学,可以把学生引入阅读佳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意境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欣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是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挖掘其中隐含的美的因素,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一)巧设情境,增强审美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多元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课为例,在让学生读小鸟和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三次对话的时候,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语言情境: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暖和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鸟儿满怀希望地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可是它的好朋友大树却找不到了。为了找到好朋友大树,鸟儿历尽了千辛万苦。你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鸟儿在找大树时候的心情嗎?这样的语言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鸟儿寻找好朋友的焦急情境之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不由地为小鸟感到着急,为鸟儿感到忧伤。就这样,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就自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从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巧借品读,学习审美鉴赏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对于文中优美的地方,教师要能够通过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来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另外,教师还要引领学生推敲、揣摩、品读文本中用词精到的地方,以通过品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白荷花的样子以及荷叶的样子,给人以美的感觉。教学时,笔者从“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一词引领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和品读,让学生说说“冒”字与“长、露”这些词语比较起来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荷花的生机勃勃。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感悟与体会。
三、表达美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还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表达美,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表达能力。
(一)表达人格之美
在语文教材中,教师要能够就人物形象品格美的地方引领学生品读感受,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感受与体验美,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为例,课文主要讲了在洪水来临时,一位老共产党员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村民们顺利脱险的经过。在转移村民的过程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大家,而没有考虑自己,最后被洪水吞没了。课文赞扬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抓住文中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更好地感受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自己想对老汉说些什么。这样读写结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激发对老汉的尊敬与赞美之情,既升华了文本的情感,又提升了表达美的能力。
(二)表达未尽之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法独特的地方,他们或一波三折,或欲言又止,或意犹未尽。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真正读懂文本背后的意蕴。而从教者的角度,则可以让学生就文本的特别之处进行想象补白,倾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美的一种延伸。
仍以《穷人》一课为例,文中多次运用了省略号:“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报过来啊?……”这些省略号里面省略了什么呢?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另外,课文结尾处渔夫看到西蒙的孩子已经在床上了,他会说些什么?邻居西蒙的孩子醒来以后会怎样呢?这些文中都没有交代。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些空白之处适当补白,以使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感受更加深刻,并从中体会到作为普通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是到处都有的”,只要留心,处处皆美。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充分发现文本教材中承载着美的地方,引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梁家敏(1976—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艺术。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