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指导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

2020-04-20黄若琦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圈点景物赏析

【摘要】本文针对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发掘初中语文课本作为写作范例的作用,以《春》一课的教学为例,按照“研读教材,深挖文本”“赏析课文,圈点批注”“总结归纳,迁移写作”“批改作文,不断提升”“链接考场,妙写景物”五个步骤,指导学生妙写景物,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关键词】作文教学 景物描写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095-03

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课本与写作存在共同成分,是产生写作迁移的必要前提;而完成写作的关键是学生在课本与写作之间找到它们的共同原理,即在于学生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解读哈洛的“学习定势说”,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思考,即课本分析(先行学习)为写作(后续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使写作(后续学习)处于准备状态中,这就有利于迁移。与陶行知、吕叔湘并称为语文教育界“三老”的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说到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閱读教学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

由此可见,读写结合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又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吸收和感悟。两者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可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把课文当作阅读的例子,忽视了课文作为写作范例的作用。教师一方面感慨学生不会写作文,没有专门的课时教作文;另一方面又放弃教授教材中优秀的篇目,或者只是流于程序地完成阅读教学指导,没有真正发掘文本作为写作范例的作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严重脱节,写作教学效果不佳。

笔者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朱自清的《春》为例,探索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学会从课本迁移,学习景物描写。

一、研读教材,深挖文本

课本分析要成为写作迁移的必要条件,必须深挖文本。古往今来写“春”、赞“春”的文章比比皆是,朱自清的《春》入选语文课本凭借的自然是他独具特色的表达。词语表达意义,语言传达思想,表达本身就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倾向,由此,在备课时,笔者着力从多角度发掘朱自清在描写《春》时动人的表达之处。

以“春风”段为例,可挖掘出虚实之美、句式之美、感官之美、动静之美、情感之美、构图之美、层次之美、色彩之美、修辞之美、音韵之美、写人之美、用词之美等。

例如“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无形的春风比作有形的母亲的手,化虚为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轻柔的特点,此为虚实之美。

又如“感官之美”: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视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听觉,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嗅觉,新鲜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多种感官相结合,写出了春风带来的春的气息。

教师胸中有盎然的春意,才能在课堂上举重若轻,信手拈来,发掘出课文作为写作范例的作用。

二、赏析课文,圈点批注

备课笔记是教师深挖文本的收获,如何把这些东西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这里的能力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名著阅读”专题“《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在读书方法指导中提到:“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考查,也是一种治学的方式。宋代大学者朱熹每读一遍书都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从而把思考引向精深境地。金圣叹对《水浒》的评点,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胭脂斋对《红楼梦》的评点,都是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上的经典。”

鉴于《春》是初中语文课本的第一篇课文,笔者把七年级下册的“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指导提前到这里教授,旨在帮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培养起阅读时圈点批注的习惯。

课堂上,笔者先做圈点批注示范:

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批注】“张开了眼”与“刚睡醒”相呼应,不光有具体形象的“眼”,还有“张开”的行为,非常形象;这里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也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重复使用,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

然后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多角度发掘文中的“美点”,并圈点批注。

交流环节可以采用学生单个分享和小组组内分享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分享心得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三、总结归纳,迁移写作

(一)景物描写写作提示

学生对课文的圈点批注往往是零散、杂乱的,为此,在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之后,笔者一方面注意修正学生批注的谬误之处,另一方面对学生分享的美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为后面的写作迁移提供必要的写作指导。

笔者在完成《春》的课文赏析后,就如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的问题,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提炼和归纳:

1.观察角度富于变化。2.景物颜色五彩缤纷。3.修辞手法综合运用。4.各种感官灵活多变。5.文章结构清晰明了。6.想象、联想虚实结合。7.句式多变,错落有致。8.用词准确,音韵和谐。9.侧面描写烘托渲染……

至此,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环节顺利完成。

(二)结合课文迁移写《春》

接下来进行迁移写作,写什么能更好地与课文相结合,又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从课文向写作的迁移?笔者决定让学生继续写《春》。

纵观《春》的内容,首段,望春,抒盼春之情;第二段,写物,现观春之喜;第三段,赞草,显游春之悦;第四段,咏花,呈闹春之欢;第五段,赋风,写沐春之醉;第六段,绘雨,叙润春之美;第七段,写人,描迎春之乐;第八段到第十段,颂春,表春美之赞。

其中第二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一段提到了春天的山、水、太阳,可是作者并没有展开描写,仅一笔带过。笔者就此留白布置迁移写作任务,作文题目就设计为“我的春”。

要求:1.根据已给的文章开头另起一段,扩写春天的山、水或太阳。2.结合景物描写写作提示,至少从四个角度描写景物。3.字数在400字左右。

四、评改作文,不断提升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文章写完并不意味着结束,要进行多次修改,每次修改可以提出不同的目标,从整体到局部,选取多种描写角度,不断提升作文质量。

(一)自我赏析,自我批注

在“我的春”作文评改实践中,笔者大胆改革学生自我修改的环节,采用让学生自我写赏析的方法实现学生对自己习作的“美点”发现。

例如,学生A的文段及自我批注:

“山,是充满生机的。山尖上,积雪还未完全融化。松树,桉树,全戴上了一顶雪白的帽子,山间这是一片新绿。山下的人们都在野炊,欢声笑语萦绕在这个顶着白帽子的绿衣少女身边。”

【自我批注】结构美:采用“总—分”结构;顺序美:从上到下,写山尖、山腰、山下;修辞美: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色彩美:白色、绿色交相辉映;写人美:由景及人,点出最美的风景莫过于人的活动;情感美:“欢声笑语”与朱自清《春》原文感情基调和谐统一。

又如,学生B的文段及自我批注:

山朗润起来了,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山下的田野里,农民伯伯在忙碌着。

【自我批注】春山图。绘赏春之雅,写山之朦胧,农人之辛劳,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描绘出春山的色彩美。由远到近,通过动静结合写出了山与农民的结合之美。

读着学生一段段精彩的自我批注,笔者不由得感慨,这就是写作能力内化的最好證明。

(二)教师批注,引领提升

学生的赏析写得很精彩,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写作的文段很精彩,可是学生由于受现阶段写作水平的制约,习作中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初中生的第一次练笔,笔者采用详批的方式,给学生指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

例如,学生C的文段(正文括号内容为该生自我批注,右侧边框中的内容是笔者的批注):

学生C修改后的第二稿:

“春山一路鸟空啼。”山变得越发有精神。不远处有几个灰黄色的小点,小点渐渐放大,接着便是一阵“啾啾,啾啾”的叫声。一只,两只,三只……不断地有鸟儿扑棱着翅膀飞来,它们落在山上。美丽的山色使它们愉悦,不由得放声高歌。山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昨夜的水珠挂在山上的草地上,被太阳一照,顿时熠熠生辉,好像无数透明的珍珠,让人不由得想到一个词——朗润。弯弯曲曲的山路就像一条条土黄色的围巾缠绕在山的身上。走在山路上的,有急着去吃草的牛,还有一群顶着两个角的山羊;远处走来挑着担的农民,准备赶集的妇女,一切都给山增添了生机。

【自我批注】开头引用了宋代诗人李华的诗句,与下面的“山越发越有精神”作为本段的总起句。在描写水珠的时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水珠晶莹剔透的特点。在描写鸟儿的时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侧面衬托了山的美景。结尾由山路写到在山路上行走的人和动物,使整个画面动起来,通过山路的热闹来衬托山的“有精神”。最后一句也是总结,“他们”指山路上行走的人和动物等。

五、链接考场,妙写景物

这样的写景训练还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进行变换多次训练。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优美的景物描写对于成就优秀的考场作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写景赞物,一材多用

以近几年广西地区语文中考作文题为例:

“那一刻,我长大了”(2018梧州),“我骄傲,我是一个……的人”(2018柳州),“因为那美丽的邂逅”(2017河池),“一景一物总关情”(2016玉林、防城港),“与……相处的日子”(2017北部湾经济区)。

学生完全可以把以上考场作文确定为一篇写景赞物的文章,这样一来,甚至可以把已经修改完篇的《我的春》通过一材多用的素材转化,迁移到具体的考场作文中。

(二)侧面描写,线索贯穿

在更多的考场作文中,学生要呈现的往往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么景物描写就可以在文中开头和结尾实现侧面描写,起到烘托渲染、首尾呼应的作用;还可以考虑利用景物描写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景物的发展变化映衬故事的发展变化,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另一方面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何乐而不为?

通过对《春》的课文分析,迁移写作,学生掌握了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自我批注和教师批注,学生明白了作文需要不断优化,这一堂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可谓匠心独具。

语文课本是一座宝藏,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就能找到许多写作指导的范例,以读促写,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借鉴,进而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黄若琦(1979— ),女,广西柳州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南宁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圈点景物赏析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黄侃读书
笛卡尔乘积图的圈点连通度
社交媒体受众点赞行为的经济效益——以微信朋友圈点赞为例
景物描写要准确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利用VBA实现PowerPoint课件的规则图形圈点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