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颅底腺样囊性癌1例
2020-04-20白明鹤张志勇冯丽萍陈荣真郑晓娟张梦思
白明鹤,张志勇,冯丽萍,陈荣真,赵 猛,郑晓娟,张梦思
患者女性,54岁。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双侧额颞部钝痛,伴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间歇发作,经休息可缓解,无恶心、呕吐、口角歪斜及面部麻木。于入院前3 h头痛明显加重伴意识丧失。当地医院查头部CT示:右侧额叶占位,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转院治疗,头部CT平扫示:右侧额部不规则囊实性肿物,与额骨界限不清,额窦、筛窦壁骨质破坏,提示脑膜瘤可能,双侧侧脑室前脚受压,中线结构局部左偏。头部MRI加强示:(1)两侧额部、筛窦及右侧眼眶内不规则信号影,大小5.7 cm×6.4 cm×5.5 cm,考虑孤立性纤维肿瘤可能性大,恶性神经源性肿瘤、脑膜瘤待除外;(2)两侧上颌窦、筛窦、蝶窦黏膜增厚。颅内占位较大且颅底骨质破坏,进一步行头部CT三维重建示:右侧额部类圆形软组织肿物,密度不均匀,其内见低密度区,边界尚清,向前累及额窦、向下突破前颅底累及筛窦、右侧眼眶内;行右侧额部占位切除术见灰红色肿瘤组织,直径约7 cm,质韧,基底部与前颅底粘连紧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眼观:灰白色组织,大小10.5 cm×7 cm×2 cm,切面灰白色,实性,质中,部分呈胶冻样。镜检: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和筛状,管腔样结构扩张成囊性,部分呈实性。一种细胞呈立方状衬覆于腔壁构成真腺腔,腔内含黏液,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圆或卵圆形,增大深染,染色质颗粒状。另一种细胞不规则呈扁平或梭形,围绕成假腺腔,形态不一,内含黏液样间质及胶原束(图1),可见核分裂象和坏死。免疫表型:肿瘤腺上皮细胞CK7、CK8/18和CD117(图2)均阳性,EMA小灶阳性,肌上皮细胞Calponin、p63、SOX10均阳性,S-100蛋白部分区域阳性,GFAP、PR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
图1 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和筛状,管腔样结构扩张成囊性,部分呈实性 图2 肿瘤腺上皮细胞CD117呈阳性,EnVision两步法
病理诊断:(前颅底)腺样囊性癌。
讨论腺样囊性癌是好发于头颈部的恶性肿瘤,常起源于唾液腺,少数发生在鼻腔鼻窦、气管支气管、乳腺[1]等。本例主要位于额部,额窦、筛窦、眼眶内可见肿瘤组织且侵犯颅底骨质,其部位推断起源于鼻腔鼻窦,鼻腔鼻窦黏膜内黏液浆液腺属于小涎腺。鼻窦包括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临床症状常为疼痛、压迫感、鼻塞和鼻出血。本例为间断性头晕头痛,突发意识丧失并伴记忆力减退。腺样囊性癌有较强的侵袭性,弥漫浸润周围组织,压迫和侵蚀性破坏周边骨质,易侵犯神经[2],沿神经、血管播散发生远处转移。CT平扫为不规则软组织影,密度不均,以中度或显著强化为主,肿瘤最大径常>5 cm,沿神经侵犯鼻腔鼻窦外组织及颅脑,压迫并浸润周围骨质。MRI及动态增强扫描为多发囊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周围囊壁及腺样组织明显强化,部分囊性区减少至实性为典型的速升-维持型。腺样囊性癌常侵犯硬脑膜,与脑膜瘤影像学表现相似,最终需要病理检查来确诊肿瘤类型。
大体检查肿瘤无包膜,界不清,切面灰白色。镜下见筛孔状、腺样囊性腔隙,囊内有黏液分泌,瘤细胞可呈索状,细胞密度升高呈实性巢团或弥漫散在,间质常黏液变性和玻变,常见神经和血管侵犯。由腺上皮、肌上皮细胞组成,腺上皮细胞大小一致,核深染、染色质颗粒状,胞质少且淡染似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可见核分裂象。肌上皮细胞不规则,梭形或扁平,胞质少或空泡状,核小、深染,弯曲成角,可形成假性腺腔,腔内充满黏液样间质和粉染基膜。部分瘤细胞明显多型性,可见多核巨细胞。肿瘤按管状、筛状和实性三种形态分为三级:一级管型为主,无实性成分;二级筛状为主,<30%实性成分;三级实性成分>30%。可混合存在,以筛状最多见,细胞密度越高,预后越差[3],易远处转移。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表达CK、CK7、CK8/18、CEA、EMA和CD117,肌上皮细胞表达SMA、p63、Calponin和CK5/6。
鉴别诊断:(1)基底细胞癌,与腺样囊性癌实体亚型形态学相似,免疫组化不表达腺上皮细胞标志物。(2)嗅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肿瘤细胞小圆形或梭形,胞质少,可见Homer-Wright型假菊形团或Flexner-Wintersteiner型真菊形团,呈分叶状。NSE、Syn均阳性,CK、vimentin均阴性,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3)鼻腔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核分裂象多伴坏死,S-100蛋白阴性。(4)上皮-肌上皮癌,结构为典型的双层细胞管样,CD117和BCL-2对鉴别没有帮助。(5)WHO(2017)头颈部(鼻腔鼻窦颅底)肿瘤分类[4]提出一类“具有腺样囊性特征的HPV相关癌”,与HPV感染密切相关,不同于经典型腺样囊性癌,很少出现神经受侵。(6)腺样囊性癌伴高级别转化出现分化差的腺癌或未分化癌,可鳞化,呈乳头状或实性生长,粉刺样坏死伴钙化,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肌上皮减少或消失,间质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5]。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并不常见,通常无症状又易侵犯周围组织,早期进行精准诊疗较为困难。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加辅助放疗为主,但术前或术后辅助放疗的生存率无差异。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与涎腺相比预后差,易复发,额窦和筛窦的预后更差,组织学分级越高预后越差[6]。腺样囊性癌存在NOTCH1基因突变,NICD1蛋白弥漫阳性与预后不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