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晋山水画文化对现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发
——以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为例

2020-04-20潘小婷杨利田韩晓慧丁铮

关键词:云台山顾恺之造园

潘小婷 杨利田 韩晓慧 丁铮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 a.艺术设计系,b.风景园林,c.环境设计系;福建 福州 350002)

0 引言

东晋是我国山水画文化和造园美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文化和造园美学息息相关,东晋的山水画文化不仅为当时的士人造园提供了造园设计的蓝图,同时也为现代的景观设计提供了优秀的设计方式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的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在此前已有学者刘庭风、陈志菲、刘燕等人研究《画云台山记》的园林设计观,并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丰富了人们对于这方面的认知,但他们研究范围仅限于园林设计观的体现。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对《画云台山记》的研究,为现代景观设计解析出优秀的设计形式与方式。

1 东晋时期的山水画文化

1.1 东晋时期山水画文化的发展及特点

东晋是我国审美意趣产生转变的一个时期,山水艺术如山水画,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水画、山水园林一脉相承,这一时期顾恺之“迁想妙得”的画论和王羲之的“意在笔前”的书论,都对当时的造园美学和现在的景观空间设计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晋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山水画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关注山水,并寄理想志趣于山水,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深深地怀有“澄怀观道”的美学思想。这时期的画家,如顾恺之、宗炳对山水之美有自己的诠释,用自我的理想构成的山水审美观重新对山水进行布置,体现于山水画跟山水画论。而山水画跟山水画论也成为当时造园家对景观空间设计的蓝图。[1]

在东晋时期,古人“山水”的内涵便是现代的“风景”一词的转换,因此山水美学义同景观设计美学(园林设计美学)。要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景观空间设计,离不开“山水”这一词,也离不开山水画,从山水画中便可以了解当时文人的园林设计的发展与特点。

1.2 顾恺之与《画云台山记》

东晋时期的山水画文化的兴起必须要提到当时的画家顾恺之。顾恺之是中国东晋时期代表画家,被称作东晋时期的“才绝、画绝、痴绝”,是“六朝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画云台山记》《洛神赋图》。《画云台山记》是他的一本关于绘画理论的著述,也是顾恺之山水画创造的构思性记述。[2]顾恺之提出的一些观点,如“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理论,虽是中国画论,但他的美学思想——设计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巧妙构思,满足丰富空间的功能需求和美学需求,对包括景观空间设计、园林在内的艺术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画云台山记》所提到的云台山,经考证,应为四川苍溪的天柱山。但是,《画云台山记》中的云台山是经过顾恺之重新布置设计造景的,是他经过积累形成的造园观。[1]在《画云台山记》之中,顾恺之对山水画中的山水进行了一个空间设计,他提到“山有面,则背向有影。”[3]这一句可以折射出他对景观空间设计的一个光影变化的了解,并且对景观空间设计光影空间营造的重视。“山是立体的,向太阳的是面,反之则是背,面受太阳光而亮,背有阴影而暗。”[4]其实在园林设计之中,这个是常见的景观空间设计手法,设计师善于用一天内日升月落的变化去营造一个动态的景观设计,顾恺之也在《画云台山记》中表现光影在“山水”的氛围,即现代“景观”中的一种气氛营造手法。

接下来的一部分,他表达了对山的一个近景远景的设计。“西去山别详远近,发迹东基,转上未半,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3]山是从东向西展开的,现在要将山的远近做一个详细的排列。以东面的山基作为起点,转折向上,在未到一半的山地,布置五六块紫色的石头,石头的形状像凝滞不动的云彩一样。[4]这句话表达了顾恺之对景观设计中石景观如何摆放设计的想法,对石景、山景做了详细的排列设计;同时说明石景在运用中,如何设计出一个前后关系,令景观通透且富有节奏感。

此外,顾恺之也在《画云台山记》中提到了水景和动物。“溪流忽隐忽现,时有珍禽瑞兽出没,或收羽立石或饮水溪畔。”[3]这一句中,他不仅提及水景的布置,同时也表现出了构园中水景、动物景、石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包含石景的静景和溪流、动物的动景,使整个景观设计灵动而饱满,动中有静。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表达的景观设计美学观不仅对当时的造园家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对现代景观设计仍有借鉴意义。

1.3 山水画论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山水画论其实是古代文人园林设计观的一种体现,园林设计是平面的山水画的三维呈现,园林设计即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古代,文人包括画家是造园家的重要助手,文人们通过山水画文化表达自己对造园的设计理念,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融入造园,他们的画论、画作、诗词都会表现他们在造园中运用的技法。[5]画论对山水画和造园都有指导意义,画理和造园密不可分,相辅相成。[6]

而现代的景观设计往往缺乏古代造园家的山水画论思想中所蕴含的文化特点及韵味,现代景观空间常常缺乏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和意境营造,这也正是需要现代景观空间设计师去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

2 现代景观设计的问题

2.1 现代景观设计的不足

现代景观设计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设计风格的单一化,即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应用,设计师们一味地推崇干净、简洁的设计理念,但是却不得现代主义设计的文化精髓,且无地域性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顾恺之的“山有面,则背向有影”、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都可以成为景观设计的文化理念,且体现出地域性的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设计师因为重视材料、人工、成本、设计时长,所以常常会陷入快餐式设计的困境。设计出缺乏地域文化底蕴的景观,这些设计可以套用在任何的城市使用,缺乏设计内涵和特点,无法满足城市设计教育、吸引游客的需求。

2.2 山水画文化对景观设计的意义

中国现代景观很少有地域性的文化底蕴,比如景观设计中的石景营造,设计师提供的范例基本上是日本的枯山水,而忽视像中国传统的文人嗜好——“山水石癖”这样有意思的景观设计,使得国内具有中国文化意境的当代景观设计作品少之又少。即使那些带有中国文化设计理念的景观设计,大部分也只是生搬硬套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符号,将地域性的文化元素、符号生硬运用在外立面或者景观节点上。

山水画文化于景观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一个好的景观必须兼得形式美(外观设计)、功能美(基础设施)、意境美(文化底蕴)。文化可以赋予景观生命力和独特的气韵和魅力,提升空间的文化底蕴,而且也为设计师提供设计的灵感,汲取地域文化养分并将其融于设计之中将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趋势。

东晋时期的山水画文化中,山水画注重的“布置”,其内涵其实是对“造景”以及“造境”的呈现。这在《画云台山记》中可以得到体现,顾恺之认为山水布置要具有三个要素:一是光影在景观空间中的意义,光影对于景观空间设计的重要性;二是景观空间设计中石景的布置,石景观应该注重近景远景的设计,保持合理舒适的前后关系,使空间具有透气感;三是水景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从“山水”一词中可以体现出,在山水构园中山和水是密切相关的景观要素,山围水,水映山,山和水在景观空间设计之中是一个合作的关系。设计师合理运用山和水的特性,才可以因地制宜,构园得体。此外,还有对静景和动景的互动设计,营造鲜明生动的景观空间。以上东晋时期山水画的三个布置要素,正是现代设计师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学习的设计理念,也是东晋的山水画文化对现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发。

景观空间设计要合理运用空间之中光影的变化要素,详细地设计景观空间的石景观、景观节点远近关系,以及要妙用山和水、动植物在景观空间中的搭配,以达成灵动的景观空间设计,而非沉闷繁琐、元素堆积的景观空间设计。

3 东晋山水画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 东晋山水画文化表现的景观形式

东晋山水画文化的景观形式多样,其中石景观的形式在当时的造园中显得尤为重要,从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就可以了解,如“紫石亭立”“根下空绝,并诸石重势”“冈绕之,上为双碣石”“石上作狐游生凤”“其侧壁外面作一白虎,匐石饮水”。[3]从中可以分析出,在东晋时期的山水画文化中,山水布置离不开石景观的设计,同时也可以理解东晋时期造园家的构园为何注重石景的运用。并且当时的造园家对石景观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石景观、叠石景观,他们擅长将石景观与亭(构筑物景观)、水景观、动物景观结合,形成更有意境、趣味的景观设计。

3.2 东晋山水画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从《画云台山记》中可以看出,东晋山水画文化的山水布置对石景观的运用有亭子立于石景、诸石重势的叠景设计、冈石结合、动物与石互动的设计。这些都可以在现代景观空间设计中得到创新性的运用,如景观构筑物、休憩空间在石景或山景中的应用,也可以做景观座椅设计,或利用原本的石景或地势作简洁的构筑物设计。如图1所示,山东威海的石窝剧场设计,石窝(露天)剧场场地原是一座小型采石坑,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原采石坑因为政府对环保的重视而被关闭,形成了一个畸零空间,成为一个黑色地带,“石窝子”是当地人给这个场地取的俗称。设计团队在对此空间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石头裸露的采石坑,自然石崖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如图1、图2所示)于是,设计师决定大胆将人工的景观融进自然的造景之中,沿用天然的环境作新规划,将人工构筑物和自然的景观进行结合,将原采石坑的石壁进行保留处理,形成剧场的一部分,形成特别的石景观。看台设计环绕在石景四周,形成包围之势。[7]

表1东晋山水画文化对应现代景观意向参考表

石窝剧场完全依靠地势以及原本的自然石景进行建造,同时设计师将观众台的台阶设计成几何抽象形态的景观座椅,增加了设计的延展性以及景观性。[7]石窝剧场的石景观正是“紫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设计师设计的石窝剧场是“亭立”的现实解读,这个设计之妙就在于自然和人工景观的结合,并且当人们在舞台上表演、观看时就形成了一种新旧对话、静景(静止景观)与动景(人的活动)交融的有生命、有内涵的景观设计,是对《画云台山记》的另一种于现代景观设计之中的解读。

图1 石窝剧场

图2 石窝剧场

注:图1、图2来自谷德设计网石窝剧场案例

而像“石上作狐游生凤”“其侧壁外面作一白虎,匐石饮水”[2]这样的石景和动物形成动态景观的设计,在现代设计中,也有尝试引入动物景观的景观设计案例,如福州的城市森林步道——福道的设计。福道梅峰路一侧的路口设有动物观赏景点,为了提供多样化的景观体验,设计师将动物作为动态景观引入设计,并且因生态环境优越曾吸引白狐等野生动物。但此公园的动态景观设计仍不完善,后期动物景观管理不善,逐渐消失,因此不作赘述。

随着当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需求和期待逐渐增多,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角度来看,在景观设计中引用动物景观的设计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完善景观设计的生态完整性,同时也给景观设计增添了趣味性、互动性,在设计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念。因此,《画云台山记》中的石景观与动物景观的结合设计理念,也是对现代设计师有借鉴意义的设计方式。

4 结语

中国现代的景观设计现在仍处于发展阶段,设计师要做的不应该只局限在寻找新的材料、形式,顺应所谓的国外流行的设计风格、设计形式做出哗众取宠的快餐设计,这样的设计往往是昙花一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经不住时间的流逝。因为它只是外表的设计,而缺乏内在的文化素养、地域的文化底蕴,无论放在任何国家、场地都可以,但无论放在任何国家、场地它都无特色、无更深层次的意义。设计师要擅于运用地域、古典的文化,提取好的文化元素,有深度地运用在现代景观空间设计。并且在运用的形式中要注意不要随意地将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堆砌。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文化博大精深,当代设计师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感受山水画文化之中的造园美学,创新运用山水画文化、地域文化符号做出有故事、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云台山顾恺之造园
登云台山
河南云台山景区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洛神赋图》之三
云台山景区公路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落石运动轨迹研究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顾恺之募捐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云台山旅游区内乡村聚落演变过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