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昔洛韦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2020-04-19杨勇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34期
关键词:心肌炎果糖病毒性

杨勇涛

(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福建厦门361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危重症,小儿免疫力低于青壮年,若疾病不加以科学管理,进展至急性期,更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慢性心肌炎,提升心律失常风险。病毒性心肌炎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导致诊断延误,因此出现不良预后,诸如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例较为多见[1-2]。病毒性心肌炎分自体免疫反应期与病毒期两种,传统常规治疗多集中于抗病毒、营养支持、纠正心肌代谢水平等方面,疗效难令人满意;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开始尝试更新治疗方案,阿昔洛韦、磷酸果糖等均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药物,操作方便,患儿易于接受,治疗依从性有保障[3]。有学者研究表明,阿昔洛韦与磷酸果糖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领域均可发挥显著的疗效价值[4]。为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的科学性,同时也为更好地积累临床用药经验,笔者选取部分符合试验条件的患儿入组,开展一项针对阿昔洛韦、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儿可行性的随机对照类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单位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6 月间 80例确诊罹患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患儿作为研究样本,基于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其中40 例入对照组:男女比例23:17;年龄1-6 周岁,平均(3.85±0.82)周岁;病程 1-8 个月,平均(3.21±0.64)个月。另40 例入实验组:男女比例22:18;年龄1-6 周岁,平均(3.87±0.81)周岁;病程 1-7 个月,平均(3.19±0.63)个月。研究上报本院伦理委员会且获得批准,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确诊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5];(2)入院伴有发热、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症状;(3)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入组,签署(家属代签)同意书;(4)可耐受相应治疗;(5)全程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2)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3)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4)严重全身性感染。

1.2 方 法

两组正式治疗前,均辅以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卧床静养、供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并告知患儿监护人,科学用药的重要性,以及给药方式、相关不良反应、用药剂量等,做好医患沟通,争取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

对照组:基于基础治疗原则之上,予以患者1,6-二磷酸果糖(生产企业: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352)0.2mL,与 100mL 生理盐水充分稀释后静注,1 次/d,连续给药14d。

实验组:基于基础治疗原则之上,将阿昔洛韦(生产企业:海南通用康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153)10mg/kg 与5%的葡糖糖溶液充分稀释为 250mL 的混合溶液,静注给药,1 次/d,连续给药14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整体疗效与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指标恢复时间差异。

疗效:基于《儿科学》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基于症状轻重程度进行赋值,分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四级,分别赋值0-3 分;轻度表示偶现、症状轻微;中度表示间断出现,轻重程度不一;重度表示长存,症状严重;同时加入心电图、心肌酶改善情况,综合评估疗效:(1)优:疗程结束后,患儿症状评分、心肌酶水平改善≥80%,心电图基本甚至完全恢复正常;(2)良:疗程结束后,患儿症状评分、心肌酶水平改善40%-79%,心电图显著恢复;(3)差:不达上述指标,甚至恶化。总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优良率达95.00%,对照组达9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四项观察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两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指标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局部或弥漫性的心肌炎症反应。心脏感染病毒后,T 细胞被激活,导致心肌组织出现炎症反应。疾病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疾病发生几率与机体抵抗力有关,因此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儿童或中老年人群。小儿罹患病毒性心肌炎,病毒入侵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并开始大量繁殖,此时二次入血,病毒破坏性随着病原菌增殖而增大,持续侵犯相关组织、心肌细胞,导致感染症状加剧,并最终引发心肌组织缺血,最终发生缺血性坏死。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四项观察指标恢复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四项观察指标恢复时间比较(,d)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40 40症状恢复时间4.13±1.26 4.16±1.30 0.105 0.917体征恢复时间6.78±1.47 6.82±1.53 0.119 0.905心电图恢复时间10.37±2.19 10.56±2.28 0.380 0.705心肌酶指标恢复时间7.26±2.13 7.27±2.09 0.021 0.983

由于疾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因此难以察觉,中晚期增加了合并各类心功能障碍的风险,故本文将观察目标选择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患儿有一定临床意义。针对此类患儿的治疗,临床认为抗病毒至关重要。作为一类新型的开环类抗核苷合成药物,阿昔洛韦对DNA 病毒敏感,给药半衰期较长(18h),但是对RNA 病毒而言,阿昔洛韦的敏感度不及抗DNA 病毒时。阿昔洛韦能够竞争性地对DNA聚合酶产生有效抑制,进而干预病毒复制,发挥抗感染的作用,阻拦病毒继续侵犯,保护正常的心肌细胞。人体心肌酶半衰期短,采取阿昔洛韦治疗方案,改善心肌细胞损伤,避免病情恶化,就是为患儿心肌酶恢复争取时间[7]。陈双等[8]研究显示,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儿提供阿昔洛韦治疗方案,最终有效率可达84%,证实阿昔洛韦确可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对症治疗药物。

二磷酸果糖是细胞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其能够通过刺激钾离子内流(经由激活细胞膜上的磷酸果糖激酶实现),进而令细胞恢复静息状态。另外,二磷酸果糖还能够实现对组胺、氧自由基等物质的有效抑制,增加三磷酸甘油酸水平,使此时发生病理变化的心肌细胞能够加快能量代谢[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两组内各自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指标恢复时间比较,同样差异不显著。分析结果,提示不论是磷酸果糖,抑或是阿昔洛韦,均为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疾病的有效用药,二者在整体疗效方面基本一致。曹开梅[10]进行的一项关于磷酸果糖与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类研究中同样证实,两组患儿经系统用药,对比心电图、症状等各项指标的恢复用时,并未见显著差异,且两组患儿疗效间差异同样并不显著(92.68%、90.24%),认为两种药物在整体疗效上基本一致,均可作为本病治疗的优选用药,进一步佐证本文观点的科学性。

综上,阿昔洛韦与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儿,疗效表现较为一致,均为对症治疗的可选药物,临床可灵活用药。当然,本次研究受限于现实因素影响,严格意义而言,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研究的样本量纳入还可进一步补充,研究时间还可适当延长,未来若环境、条件允许,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本次研究,使本文的结果能够有更加庞大的数据支撑,更具可信度,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

猜你喜欢

心肌炎果糖病毒性
果糖的危害
乳果糖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高血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
带您认识果糖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警惕感冒引发的心肌炎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