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师生对话的策略
2020-04-18苗铭原
苗铭原
【摘 要】对话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目前有些对话教学却并没有达到对话的真正目的,各种无用的对话充斥着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成了形式化的“表演”。对此,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对话教学质量。
【关键词】师生对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255-02
在新课改下,对话教学成了高中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1]。”师生之间进行有效对话,可以使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师本之间形成一个复杂却又不失和谐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的形成,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话教学却并没有达到对话的真正目的,目前的对话教学更多成了形式化的“表演”。打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旗号,但师生之间的对话往往是无效的。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只有极少数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回答出教师抛出的问题,而剩余的学生就成了课堂中的透明人和倾听者。本文针对高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师生间的有效对话进行了探讨。
一、高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问有答
虽然在课堂中学生和教师有问有答,但是对话中问题由教师设计,内容由教师掌握,结果由教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对话的权威人物,是核心角色,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2]。教师相关问题的设置更是让学生无从回答。这种有问有答完全是没有中心、没有主题的对话过程。
一方面,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现代教学方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很多教师看似在与学生对话,但实际上都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如在《定风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学生回答:“因为作者旷达乐观。”教师说:“好,好,好。‘竹杖芒鞋代指闲适的江湖生活;‘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达了苏轼对官场的厌恶,对恣意生活的向往。”在上述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回答很笼统,没有回答到关键点,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好好好”这样的字搪塞学生,然后继续自顾自地讲解,这本质上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异。如果只是一味地夸赞学生,那么学生的思路并不能得到深入扩展,认知仍是停留在表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教师设置的问题肤浅、无用、不切合主题,使学生在回答时无从下手。很多学生甚至不理解教师提问的是什么,更沒有办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只能很空洞地回答。在《滕王阁序》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滕王阁序》是一篇什么文?”学生不理解教师想通过这个问题让他们知道什么知识,也不知道应该回答什么,有学生甚至回答“王勃写的文”。但是,如果将这个问题变成“有没有同学知道《滕王阁序》的文体是什么?”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问题的中心是文体,进而才能够回答“骈体文”。之后,教师再介绍骈体文的特点等一系列的语文知识。问题就像是导盲犬,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能否到达目的地,以及到达目的地的顺利程度。
(二)有问少答
“全班六十多个学生,我就是给这几个同学上课。”这是语文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体现了师生之间对话存在的又一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和教师有效对话。这导致课堂是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课堂,甚至可以说是“沉寂”的课堂,缺乏高中语文课堂应有的灵气和诗意。这样的课堂中,只有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辩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其他思考速度慢或是不够自信的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面对这一现象,许多教师不加以改变,不去考虑学生不愿意交流的原因,也不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如在教学《锦瑟》一文时,教师提问:“‘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包含了什么典故?”(极少数学生举手)学生回答:“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教师:“同学们说对不对啊?”学生很木讷地回答:“对。”教师:“好,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典故。”实际上,在教师和少数学生互动时,部分学生很茫然,甚至不知道这些典故,想问教师,却又碍于情面,欲言又止。长此以往,周而复始,就会形成语文课堂上只有少数“积极分子”和教师对话的尴尬局面。
(三)无问无答
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减少了,但是仍然有很多时候教师没有真正放权。在师生对话中,问题的设置、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衔接都是由教师预设好的,学生更像是一只“提线木偶”,在教师的控制下和教师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上,很多人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学生提出了和课文有关的想法的时候教师会说:“这位同学提出了问题,很好,说明他思考了。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继续往下讲,课下我们再一起讨论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而下课后,学生当时的思路和想法已经烟消云散,课上的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
二、实现师生有效对话的策略
(一)认真备课,提高自身的能力
无论是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合理,还是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不会引导学生,不会与学生交流,这些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都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备课不够精细和认真。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认真备课,认真考虑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点、难点、着重分析,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层次和方面进行回答[3]。
如在《兰亭集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中,对于作者抒发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怨情绪,学生可能通过之前的积累和学习已感受到了,但对于作者的生死观,理解起来还是相对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多用原文内容启发学生,或者是用学习过的古代散文,如《赤壁赋》,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对人生得失、穷通的理解。
(二)立足平等,实现全体师生对话
每个班级、每个课堂都是由个性不同的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一个班级中,有思维活跃、文学素养高的学生,也不乏有较为深沉、缺乏自信、思考速度较慢的学生。对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有耐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跟得上教师的思路,现在部分学校会更注重小组讨论教学方法。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讨论,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填补知识上的空白。当有许多思考速度快的学生快速举手时,教师可以融入其所在的小组,先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小声提醒让他们等等其他小组。这种方法,能使所有学生都跟上教师的思维,对语文产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能使语文课堂只以少数人为中心的尴尬局面得以化解,形成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现阶段,无论是教学的大范围还是阅读教学的小范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该准确定位,注意点到为止,清楚自己只是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用问题给学生“画地为牢”,用标准答案迫使学生“师云亦云”。教师应该理解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尊重学生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笔者在大学时期听过某一中学的语文公开课,课堂上教师偶然间提到了梅花,这时候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看了一本有关植物的书,上面说梅花并不耐寒,但是为什么古人还是用‘凌寒独自开这种诗句赞颂梅花呢?”当时,身为旁听者,笔者感到十分震惊,首先是没有想到这个高中学生的学识这么丰富,思维这么活跃,其次是面对这一问题,笔者也会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过后想了很久,觉得答案应该是诗意的:梅花属于蔷薇科,杏属,它的枝干可能是不耐寒的,但是,它有一顆坚韧的灵魂。不然,哪儿有“众芳摇落独暄妍”的画境呢?
面对这样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应该给予肯定。新课标强调打破思维定式,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倾听学生对文本的不同声音,适时地点拨、引导,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实现与文本之间的独立对话。
对话是高中语文课堂一个永恒的话题,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成果数不胜数。本文鉴于高中语文课堂中师生对话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整合出了几点解决策略。但是由于每个学校的教学现状不同,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所以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教学实践参考上述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
[3]杨双春煦.高中语文课堂对话有效性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