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2020-04-18王小红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游戏活动幼儿教育

【摘 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游戏的目的在于满足和保障幼儿游戏的需要和权利。本文主要从幼儿身体需要、认知发展需要、情绪满足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四个方面阐述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活动;认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246-03

为幼儿创造与其年龄特点相符的幼儿园生活,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学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主动性原理、个别化原理、社会化原理,而这三个原理正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依据。游戏生成课程、课程生成游戏,是建构以幼儿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方法。同时我国教育部重点贯彻落实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就说明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我国的相关教育法规还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其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游戏是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

户外游戏常常和身体锻炼相联系。为了使幼儿全面健康发展,鼓励幼儿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游戏锻炼身体非常重要。游戏能使幼儿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处于积极状态,可以加速幼儿各器官的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幼儿在身体发育、体力、动作协调等方面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游戏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大肌肉。幼儿的走、跑、跳、爬、投掷、抛、滑动、转动等动作看似简单,但却能为幼儿今后运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跑、躲、闪、跳,能使四肢肌肉的协调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在搭积木、剪花、插塑、串珠、粘贴时,幼儿手部的小肌肉得到了训练,手指活动越来越精确,使其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和手眼协调、并用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大脑的生长发育。在各种游戏中,幼儿不仅要动手动口,还能通过更多的手部活动刺激大脑神经的生长和发育,使左右脑同时开发利用,将大脑皮层中的兴奋点调动起来,把与之有关的刺激都吸收到一面,集中注意力。总之,不管是追、跑、跳跃的游戏,还是绘画、玩沙等游戏,都可以使幼儿的各个器官得到活动和锻炼,使幼儿变得结实、健康,能增强幼儿的体质。

二、游戏是幼兒获得认知发展的需要

游戏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幼儿通过游戏可以丰富知识,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语言能力。所以游戏对幼儿认知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游戏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知和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知识和经验,一种是数理逻辑知识和经验。物理知识和经验是客体自生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知识和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产生的。所以幼儿的认知是他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在游戏时会直接接触游戏材料,通过听、观察、触摸、比较、分析等活动,认识和掌握各种物体的性能和用途。如通过对材料的操作,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增进对事物的性质、物体之间的联系、动作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知。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游戏材料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如幼儿在摆放物体中会发现球体、轮子、圆锥体、悬垂物的运动规律,理解滚动、旋转和摆动等概念。

(二)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

幼儿是靠感官和行动思考问题的,他们需要用各种感官接触事物,在操作物体的过程中感知事物,在游戏活动中了解事物的特性,增强感受和观察力,加深对物体的形状、大小、空间、时间概念的认识,学会感知不同事物的属性,发展知觉。如幼儿在玩溶解实验时,通过观察、分析水的温度,能感知到不同温度的水对同一种可溶物体的溶解速度是不同的;在沉浮游戏中感知到水的流动、浮力和物体的轻重、体积等特性,以及不同材质和体积与水的关系。而教师直接教给幼儿知识,则会使幼儿缺少感官的直接体验,不利于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所以应通过游戏,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生体验,获得感知能力的提升。

(三)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因为缺乏知识、经验,所以想象很随意。幼儿在游戏中创造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人代人、以物代人、以人代物、以物代物的替代行为上。游戏的情节和场景会触动他们的思路,使其产生一个意境,并随之把这个环境渲染得丰富多样。如“幼儿扮演妈妈给小娃娃穿衣服”活动不但有假想特征(把自己假想成为妈妈,把布娃娃当成真的娃娃)、很明显的动作,还具有操作性(幼儿动手摆弄衣服);“用积木搭建房子”游戏活动也有明显假想(把积木造型想象为房屋)和操作(动手摆弄积木)的特点。通过这些游戏,幼儿的想象力会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无意识发展到有意识,如幼儿会将积木当做蛋糕、电话等。所以游戏可以满足幼儿想象力和思维发展的需要。

另外,幼儿的思维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条件、把条件与目的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有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判断。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反映它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在游戏中,幼儿需要进行概括、判断、推理。在幼儿游戏时,女孩子喜欢扮演妈妈、姐姐,而男孩子喜欢扮演爸爸、哥哥等,其实这就是游戏在不知觉中发展了幼儿的概括水平的反映。

游戏还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游戏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促使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还不会走路的婴儿应该怎样拿到远处的玩具?怎样才能捉住别人,而不被别人捉住?”等。他们在游戏活动中需要进行分析,进而尝试解决问题。从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中可知,幼儿的思维是以自我中心思维为主,不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通过游戏,他可以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如问一位幼儿“你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共有三兄弟,那么你有几个兄弟”时,他能准确回答,但问他“你的哥哥或者弟弟有几个兄弟”时,幼儿还是不清楚,认为有三个。但是,幼儿在游戏中可以采用角色替代的方法回答问题,不管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幼儿都能准确作答,这说明游戏可以使幼儿克服思维的片面性,使其思维更为活跃和全面。

(四)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在游戏中需要与伙伴交流,如在阅读区,幼儿可以通过绘本和伙伴针对故事内容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分享。在游戏前,游戏主题的选择、角色的分配、场地的安排、规则的制定等都是需要通過语言协商的。如在建构游戏中,将高大、宏伟等书面词引入游戏,可以使幼儿理解书面词汇的含义。由此,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使幼儿能够练习发音,理解语意等。布鲁纳认为幼儿最复杂的语言符号往往是在游戏中使用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快速掌握语言。如用“假如……就……”造句,通过教师教是难以实现的,而在游戏中,幼儿会有机会将这些词汇转化为积极的词汇,进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游戏是幼儿情绪情感满足的需要

游戏在幼儿的情感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游戏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将好的或不好的情绪都表现出来;游戏能带给幼儿快乐和满足,幼儿在游戏时的情绪是真实的,不会假装。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扮演妈妈的幼儿体验着妈妈对宝宝的关心和呵护,同时也在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而当其用材料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会有自豪感,并增加自信心,如果失败了,也不会有任何的负担,还可以重新再玩,不会自暴自弃。在游戏中,幼儿是自愿自觉的,不受约束和干涉,对结果没有强求,没有心理压力,情绪是放松的。游戏环境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幼儿的现实紧张感得以放松,消极的情绪得以排解。正如阿尔金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另外,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可以补偿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消除幼儿在生活中产生的紧张感。

如幼儿喜欢反复搭建积木,把积木搭得高高的,然后用力推倒,这其中有宣泄的意义。游戏还可以帮助幼儿控制情感的冲动性,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弱,往往会产生情感上的冲动,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自己和别人,使其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游戏的规则会使幼儿自觉放弃直接冲动而克制自己。游戏还可以让幼儿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如在公交车让座游戏中,幼儿扮演了给老人让座位的乘客,这反映了幼儿的道德行为。又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扮演了同情和护送病人的护工角色等,而这也是充满道德情感的体验,这有助于幼儿形成可见、有爱、荣誉等道德情感。

四、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和表达的需要

游戏作为幼儿交往的基本形式,可以满足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形成和发展幼儿最初的社会关系和情感。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概念、自尊、情感的自我调节,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社交能力的发展得以体现的。克里西、贾维斯和伯克认为,有社交能力的幼儿展示的是积极的、正面的行为举止,有准确的社会信息处理能力,展现的都是让别人喜欢的社会性行为。皮亚杰认为游戏,能使幼儿不断发生行为,为幼儿发展社交能力提供了机会,从而促进了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发展。鲁宾的研究表明如果幼儿的游戏停留在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的水平上,幼儿就缺乏合作的社会性表演游戏的能力,在今后的社会性适应上将会遇到困难。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合作,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这是因为在社会性角色游戏中,每个游戏者一方面要扮演自己的角色,另一方面要考虑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行动与整个活动的关系,社会性游戏要求游戏者相互合作。如在娃娃家的两个孩子游戏中,他们会讨论分工,一个炒菜一个切菜,合作完成做饭这件事情,由此在游戏中发展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幼儿在游戏中还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往往是与同伴之间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游戏既可以让幼儿形成积极正向的交往技能和风格(如合作与分享),也可以让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交往风格(如排斥、偏见、横行霸道)。游戏可以让幼儿理解规则意义,掌握社会规范行为,幼儿对规则的意义的理解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活动中来逐渐认识规则的意义,并学会遵守规则。皮亚杰指出幼儿的游戏构成了一种最好的社会制度,因为任何游戏都有规则。如社会游戏是一种交往活动的情境,这种情境要求幼儿在进入游戏前,制定游戏规则、规定角色与情节。两个幼儿在一起玩妈妈的游戏时,一个女孩说:“我是妈妈。”另一个女孩说:“不,我才是妈妈。”第一个女孩说:“我想做妈妈。”第二个女孩说:“好吧,你做妈妈,我是妈妈的妈妈。”又如玩娃娃家的游戏时,爸爸下班回来了,扮演孩子的幼儿会说“爸爸辛苦了,给你倒杯茶,你休息下”等,这些活动中幼儿会学着关心别人,学会为他人服务,学会“工作”。所以游戏有利于幼儿对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使幼儿感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并使遵守社会规则成为个人需要。在游戏中,幼儿还常常体验成功交往的喜悦和交往失败的教训,学会用规则裁判行为,协调关系,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由此可见,从游戏性与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来看,培养幼儿的游戏性,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可以保证幼儿幸福生活。所以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最深情的爱就是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霍习霞.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M].华东师大出版社,2014.

[3]Imagawa M . 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J]. Kurinikaru Sutadi, 1984(9).

[4]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卡尔M.卡普.游戏,让学习成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6]李季眉,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7]彭俊英.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王小红(1979~),女,成都蒙彼利埃幼儿园保教主任,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游戏活动幼儿教育
众人拾柴火焰高
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