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重形式导链盘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

2020-04-18王海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气温教材思维

王海

【摘要】地理学习的思维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特质。教师采用多种思维链接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现、证明教材中的地理现象,以发现者的视角去感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能让地理思维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让教材知识变得立体、鲜活,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链;地理教学;地理素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學生对地理学习的认知思维方式较单一、认知范围较狭窄,使得学生对知识缺乏具体、鲜明、立体的理性认识,在学习中经常出现“懂而不会,会而不对”的现象,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其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地理教材中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因此,拓宽学生地理学习思维,注重地理知识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认知体系。鉴于此,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并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去解读、分析,从而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一、问题链:从学科知识到地理生活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总结、概括。《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生活现象解决教材中的问题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成为地理教师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材内容是抽象的、概括的,学生对教材新知识是陌生的;而生活是形象的、活泼的,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因此,当学生面对地理疑难问题而不知如何去建构知识结构体系时,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探究过渡到生活思考,从生活中挖掘与教材知识相连相通的地理知识。面对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动具体的载体形式,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活,逐渐养成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知识相联系的思维能力,提高地理学习素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欧洲西部”一节中“发达的畜牧业”这一内容时,不少学生认为欧洲西部畜牧业之所以发达,主要原因是消费市场大,发展畜牧业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也有学生认为欧洲西部的人们喜食牛羊肉和乳制品,这是一种饮食习惯,和畜牧业是否发达没有必然的联系。显然,学生对于“欧洲西部的人们喜食牛羊肉和乳制品”以及“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理解有所偏差,没有挖掘到生活现象蕴含的深层知识。如何使他们转换思维方式,养成从多角度分析事物的思维习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笔者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追根溯源,找出知识隐含的真相(如图1)。

问题1至问题3是教材知识分析与引导,问题4可以通过欧洲西部某一家庭餐饮场景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问题5可以通过视频(网络搜索、编辑)展现超市、畜产品加工厂的场景和人们采购生活食材的情况。通过五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教材知识逐步进入现实生活,对知识的认知和解读由表及里,既有表象的引导,又有深层的挖掘,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其中,问题5是一个过渡环节,将前后看似无关的问题和知识链接起来,贯通学生的思维路线,使思维活动畅通、自然。教师还可以将五个问题所形成的解答链融合到生活情景中,以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更真实、具体。

二、实践链:从知识分析到知识验证

倡导教学创新的今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知识内涵、验证知识真相,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更鲜明,获得的知识形象更立体和生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动手实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大,可以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选择不同的思维视角、形成不同的思维过程,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与教材知识有机联系的地理信息,从而形成对教材知识的深层认识。具体而言,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利用实践活动验证地理知识

实践活动实质上是演绎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观察到的生活现象与地理教材中的抽象知识相联系,挖掘蕴含于地理现象中的内在规律,掌握知识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运动”中有这样一段话,“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这些知识阐述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而传统的分析加图片的教学方式,以抽象的教学术语去解读、分析抽象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显得空洞。如果换个角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的方式来验证这些地理现象,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如图2)。

在这个实践问题链中,教师按照知识层次由浅入深地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的学习及实验灵感很快被激发。有学生想到这样一个实验:将两本书平放在桌面上,书页相对,然后用手将两书的书脊向中间推动,这时,因为“碰撞挤压”,两本书书页交界的地方逐渐隆起,在“陆地”上形成“山脉”。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关注到板块碰撞挤压、地表变化情况以及山脉的自然形成过程等现象,轻松解读了地理知识。

2.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知识问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科知识点的构成较繁杂,比如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包括位置(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气候(类型、特征、分布)、地形(名称、分布、大小)、地势(特点、结构、方位)、河湖(名称、流向、位置、水量)等众多信息,这些知识点表面看似关联性不大,但每一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不同章节甚至不同学段所学的地理知识也有很大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到某个知识点或地理现象时,往往需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和阐述,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逻辑思维能力不足,难以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时,教材介绍了影响聚落的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以及河流等,不少学生认为聚落的形成是人们劳动的产物,是由人的意愿决定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关系不大。为了证明这些因素对聚落形成、分布、风格等所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笔者设计了如下生活实践链(如图3)。

问题1和问题2要求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和实地探访的方式,收集图片在教室的活动专栏中展示,供观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的另一个目的是更好地为后面两个问题做过渡和铺垫,烘托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问题3要求学生通过对聚落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以及对当地居民的走访,了解传统聚落的特点、构造、走向、材料、布局与河流、植被、气候、地形的关系,并将考察的过程、结果以考察报告(含图片、文字)的形式在班内专栏展示。这样的实践活动,更易于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聚落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所需的证据,对教材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

三、层递链:从知识分析到能力培养

地理课堂上,学生仅通过教师的知识分析而获得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能够及时对收获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才是学习地理的最大收获。这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教材中不同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学会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地理知识。利用层递链的方式,能层层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使学生在“学”中进发出“思”的智慧火花,更有效地提升地理学习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的教学中,学会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是一项基本的学习技能,学生不但要看懂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还应知道如何界定寒冷、炎热(高温)、温和(温暖)以及干旱(干燥)、多雨、湿润等地理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按照思维及知识的逻辑顺序,逐步诱导,层层总结,这样学生才能了解“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结构,学会阅读图表及表达阅读结果。以“某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如图4)为例。

通过对教材中以往知识的分析,学生会发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实际上是由教材中已学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两部分组合而成,所以,“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解读方法建立在对教材以往知识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当学生通过对“某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观察、分析,了解了组成“某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各部分特点、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就可以正确领会、解读并逐层总结出“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如图5)。

通过图5可以发现,层递链共分为两层,上层是知识分析,下层是反思总结。在知识分析层里,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的编排特點,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细化了知识的思维过程和阅读过程,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六步方法,最终形成自我反思和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要从纵深挖掘教材知识出发,由表及里,通过问题链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挖掘知识深层信息的技能。要从分析教材知识入手,以实践活动拓宽思维途径,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多角度去感悟、理解生动的地理知识,形成生动的生活地理学习观。要立足学生地理学习技能的培养,利用层递链的地理学习方式,逐层深入盘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宽度,不断提升地理学习素养。

(责任编辑:马龙珠)

猜你喜欢

气温教材思维
教材精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实时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