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课程实践性特点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0-04-18刘清梅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性语文素养

刘清梅

【摘 要】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要的是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做到从理念上精准定位,坚持本体教学,突出语文实践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放手,加强三个维度的积累,突出语文实践的过程;课内课外形式有效拓展,丰富语文实践的成果;关注个性差异,鼓励学生交流互补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实践性;语文素养;本体教学;三个维度;有效拓展;关注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188-02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首要课程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17次提到了“素养”这个词。所谓语文素养囊括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慧、语言积累、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个性风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是一个多维的、立体化的课程目标。

语文素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靠学生的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见证了不同课改阶段对实践性的理解与操作。但不管是在语文工具性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还是在人文性占上风的时期,都是提倡进行实践的。只是因教材编排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已[1]。2019年起,小学语文教材全部启用统编版教材。教材回到“守正”的原点,重体系,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大量实践。那么,如何正确把握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本体教学,突出语文实践的理念

说到实践,很多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备课时绞尽脑汁设计方案,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最终的结果是语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思被“蜻蜓点水”般带过,学生学习的语文能力提升得很慢[2]。

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会读甚至会背就可以了。让他们拿出彩笔和白纸,动手画一画“美丽的夜空”,学生的兴致也很高,涂上了蓝蓝的夜空,画出了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圆盘,画出了小小宇航员乘坐着飞船在夜空中飞行……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不了解的人还以为这是一节美术课。

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这曾是一段时间里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把握语文教学要教什么。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曾说:“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应该突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反映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让学生从中学到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技能等,从而开展语文实践,学会语言运用。

那么,本体性教学内容指的是什么呢?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语文课程这门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主要指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技能等。

于永正、贾志敏等老一辈教师的教学方式看似十分简单,但都牢牢抓住了本体教学。如于永正在执教《一株紫丁香》,指导学生写“左耳旁”时,先指导示范,然后让三个学生写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巡视后,点评黑板上的三个字,进行细节上的指点,然后让学生再次练习。经过两次练习,学生不但能写对,而且能写得规范,达到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识字写字目的,由此可见,这是名符其实的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

吴忠豪也概括了语文课程转型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从原来的以“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要围绕这一目标组织教学。第二个特点是课堂教学形态从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这个观点言简意赅,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形态,为调整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三个维度的积累,突出语文实践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除了表现为学习知识点后的迁移,还表现为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每个学段的目标都提到了积累,而积累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统编版教材的积累有三个维度: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只要教师用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为落实统编版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培养,作为在朱熹创办的“泉山书院”遗址上建立的泉州市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近年来坚持在“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传承优秀古文,如朱熹的《朱子家训》和《童蒙须知》。除了组织诵读活动外,该校更是把《朱子家训》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引入高年段语文课堂,尝试通过家训学习,进行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这样兼顾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传播了朱子的思想;在对关键字的趣味而科学的品析中传承了中华美德;借助思维导图提炼了家训精髓。在认知层面给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灵加了一道“精神大餐”,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达到了三个维度的积累。

实际上,落实好课标提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能体現这三个维度。如开展“巷名—古城文化的活化石”综合实践活动,说文解字辨巷形、成语首尾连巷名、广而告之金鱼巷等几个环节都是在进行语言积累;学生在走街串巷、查找资料等过程中积累了生活经验;对于古城文化有了进一步切身了解,对古城更加热爱,这就是情感的积累。三方面的积累有机整合,巧妙地如润物般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三、课内课外多形式拓展,丰富语文实践的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总结泉州市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这些年的经验,主要从两个方面落实课标的要求。

(一)社团活动助力语文实践

社团是各学科进行实践的重要舞台。如阅读社团每周一次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阅读交流的机会,提升了阅读深度;诵读社团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朗读技巧运用到了课外作品的朗诵上;文学社团的学生把优秀习作投到了正规的报刊杂志上;学记社团的小记者参加活动后也积极写报道;摄影社团的学生则开展了微拍(摄影+写作)……这些都是很好的课外写作实践。一篇篇发表的作品和一个个奖项证明了走社团活动丰富语文实践的路是可行和必要的。

(二)巧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实践

数字时代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让语文教学搭上一架“金马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时俱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实际上,不止是写作,其他方面也可以用上。如四年前笔者所在班级在喜玛拉雅电台上申请了一个班级公共账号,请家长帮忙建一个目录,然后将他们课内外朗读的作品上传。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只要坚持做下来,每个目录就是学生的语音成长记录。又如选取学生的优秀作业发到QQ群空间(微信群)中,也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个交流展示提升的平台。再如建立班级编辑小组群。旁观者清,利用网络进行编辑的过程,是小编辑检阅和提升自身字词句段篇理解能力的好机会。

四、实践过程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升语文素养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阐述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所以教师要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工业化的操作,而是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的语文素养积淀也不同。如在语文朗读实践环节,对于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喜欢的部分不同。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供给他们不同的实践方向、实践平台和实践指导。

习作是开展语文实践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针对同一主题的习作练习,每个学生的切入点都不同,表达的形式也会有差异。笔者曾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泉州地名的实践研究。这是利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开放单元的主题,结合本土文化而设计的。针对地名的研究,学生间出现了一些差异,有的喜欢实地走访,有的喜欢借助网络搜集资料;有的对地名的由来感兴趣,有的对地名的分类感兴趣……交流汇报的形式上,有的喜欢用小报,有的喜欢用PPT,有的以文字为主,有的以图片(视频)为主……泉州是座极富包容性的城市,由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同样要尊重学生,接纳差异。差异是有价值的,可以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归处。

总之,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理念上精准定位,在实际教学中放手,在课内外想方设法有效拓展,这样必将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

[2]陈宝铝.小学语文教法探微——名师同课异教评析[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实践性语文素养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基于线上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研究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