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常见误区的分析及解决策略

2020-04-18金文龙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误区

金文龙

【摘 要】由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其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示意图说明其过程,但目前各类资料中示意图的科学性参差不齐,衍生出了许多解读误区。再加上学生本身地理示意图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有限,更容易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困扰。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此类常见误区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岩石圈;岩石转化;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054-02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岩石圈物质循环这一教学模块一直都是教学难点,主要是因为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各种误区,导致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困扰。对此,笔者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这一模块常见误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该模块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以期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常见误区

(一)有化石的岩石不一定是沉积岩

化石主要是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于沉积物中,沉积物去固结成岩被保留在岩石中的遗迹。因此化石主要保存在于沉积岩和浅变质岩中,而岩浆岩中几乎没有可能形成化石。

变质岩中化石并不少见。虽然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和压力條件的变化会使化石受到破坏,但浅变质岩中仍有不少化石是可辨认的。如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迄今最早的生物化石就是在变质岩中发现的,其中含有的古老细菌和蓝藻化石已有38亿年历史。

岩浆岩中的化石及其罕见。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由于岩浆温度极高,生物体在岩浆中迅速碳化,所以很难形成化石。但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岩浆岩层中也可能出现化石遗存,如岩浆覆盖恐龙足迹遗存后形成的玄武岩就有可能保留足迹印痕,形成化石。

(二)喷出型岩浆岩不一定有气孔

由于教学中常用浮石作为喷出岩的实例,许多题目和资料也错以气孔结构为区分喷出岩和侵入岩的依据。喷出型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石,多具气孔、杏仁和流纹等构造,常见的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气孔常分布于岩浆流顶部,在玄武岩中经常见到,但某些超浅层侵入岩也具有气孔构造。可见,喷出岩中只有一部分含有气孔,侵入岩也可能含有气孔。因此,有无气孔不能作为区分喷出岩和侵入岩的依据。高中学生的知识面有限,要求其根据岩石特征进行分类是不现实的,此类题目意义不大。

(三)外力作用不能直接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是外力作用产生的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因此外力作用只能形成沉积物,而不能形成沉积岩[1]。常见的三角形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用箭头直接指向沉积岩,并标注为外力作用是错误的,应该标注为外力和固结成岩的共同作用。因此,教师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的讲解中要突出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沉积岩的物质基础是外力作用产生的沉积物,外部条件是使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固结变硬的成岩作用。

(四)变质岩并不只产生于岩石圈深处

变质岩是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一般是在地下的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产生,由于地壳运动而出露地表。但在特殊情况下,变质岩也可在地表产生,如陨石撞击、断层错动等。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对示意图的过度解读,注意语言表述的科学性,避免学生产生错误认识[2]。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块常见误区的形成原因

(一)学生读图识图素水平不高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块教学中利用示意图教学是核心手段。但教材中所呈现出来的示意图较为抽象,没有将“沉积物”标记出来的,同时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转化过程的描述文字表述也十分简洁。但在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中,考试题目会采用该示意图的变式,以沉积物为核心词汇,设置未知流程、未知作用力,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岩石类型推断。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岩石圈循环示意图,则会导致学生面对灵活呈现的示意图时无所适从,不能充分调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解答题目。

(二)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虽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也大都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但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旧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演示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动性无法生成。示意图教学逐渐变成了读图教学,教学中出现了只识记不分析、只讲解不思考、只演示不应用的现象,没有示意图的“意”拓展和升华,继而导致该模块内容成为了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难点[3]。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质量参差不齐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块教学涉及岩石的动态变化过程。教育信息化推动下,大多数教师开始采用“互联网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基本上都是来自网络,只有少数是地理教师自己制作的。这就导致地理教师所采用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呈现方式缺乏科学性。而这些层出不穷的示意图,导致学生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认识也呈现出混乱状况。

三、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块的教学策略

(一)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块常见误区的教学突破原则

由上文可知,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教学存在四大常见教学误区,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注意对症下药,针对学生常出的认知误区,开展重难点突破教学。因此在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块的教学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针对常见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地理知识系统,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不论考核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都可以掌握物质循环的本质特点,完成不同岩石类型的辨析[4]。

2.启发性原则

地理学科的学习本质上是探究性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部分开展深度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注意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思维活动的训练,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开展问题教学、情境教学,将抽象的理论落实在具体问题和生活中,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地理认知;或者开展实验教学,通过物理方法模拟沉积岩形成、变质作用等;再或者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地理过程和现象,认识地理规律。

(二)关于岩石圈物理循环模块的常见误区的教学策略

1.重视地理术语表述的准确性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准确使用专业术语,以保证学生的流畅沟通和科学表述,培养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而对核心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生准确使用专业术语的关键,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立足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开一些存在争议和没有定论的问题,注重概念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不能以偏概全。

2.科学使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教师运用示意图说明物质循环过程,所以教学中的示意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的核心[5]。但在教学实践中,示意图选择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根据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只是手段,关键是“说明物质循环过程”,因此文字和图像的结合是关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必须依据三大岩石的概念绘制。教学中,要借助示意图展示转化过程,而非用示意图来归纳概念;练习中要根据物质的相互转化线索推断物质的形成过程,而非利用示意图死记硬背转化的具体规律[6]。

3.正确区分循环中的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

三大岩石的转化概念的核心是物质来源和成岩条件,这也是检验示意图科学性的要点。三大岩石的转化过程中存在沉积物、岩浆等中间物质,所以在表述或者绘制示意图时要将其有所体现。中间物质的特点是过渡性和物质来源的多样,所以其会是许多题目的设计切入点。本模块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各类物质直接或间接转化的特点。

4.立足学科素养,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虽然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基础,但这也恰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应当引入实验和实践等内容,采用学生能够使用的学习资源,构建一个可操作和修改的模型,这是这节课的亮点。如通过人工岩石制作实验展示沉积岩的形成,提升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7]。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会觉得该知识点晦涩难懂,甚至因此对高中地理产生畏惧心理,更有甚者因此放弃了对地理的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点,对学生存在的认知误区进行总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案,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答疑学生解惑,消除学生心中的疑问,最终让学生有清晰的知识点脉络和认识,积极主动学习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兴华.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一节试题的解题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8).

[2]朱克西.从“思维链”到“逻辑链”的地理课堂思维契合——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

[3]杨永亮.多途径利用图文材料对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进行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7(12).

[4]王智勇.“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體性与差异性”复习[J].地理教学,2011(18).

[5]王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8(1).

[6]程致力.浅议精细化导学案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为例[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19(12)

[7]马忠启.《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22).

猜你喜欢

误区
空间几何体求解中的“思维误区”
盲区
最坑老人的10大健康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没有误区等
翻译误区逐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