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教育插上艺术翅膀
——以“博学绽放”研究生思政教育特色实践音乐会为例
2020-04-18○胡涌
○ 胡 涌
自古以来,音乐教育与政治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与政治相关的官方音乐教育行为。《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9页。,“夔”即为掌管祭祀庆典音乐歌舞的专职人员,“命汝典乐,教胄子”则是官方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当时政治活动的一部分。西周时期,音乐教育以礼乐教育为主体,与今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有所不同,它包括“乐德”“乐语”“乐舞”之教。其中的“乐德”即是对国子思想道德层面的培养,可以说思政教育和音乐教育是相辅相成、并行发展的。
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以德育人的学理性思考
教育关乎祖国的未来发展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②摘自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9-03/18/c_1124250454_2.html强调了思政教育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健全人格的培养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③摘自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18/.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对人格的培养。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礼乐不仅是国家典制,其核心的精神是“德”与“仁”的体现。《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说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④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79页。可见,“德”是人的品格性情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⑤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2、1598、1137、1103页。高校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谋生的技能,其职责在于培养学生“明德”的品格。
音乐类院校,更应该注重“立德树人”的培养。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将“乐”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礼记·乐记》中有:“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⑥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2、1598、1137、1103页。可见“乐”不仅能修身养性,亦能安宁天下。儒家教育中将“乐”的学习列为最高境界,“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⑦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2、1598、1137、1103页。孔子也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⑧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6页。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将道之教与乐之教相提并论,并行发展。今天的高校教育中,没有了对“礼”的传习,思政教育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填充。可见,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是分不开的。
当今,在物质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的人生理想与精神信仰之失落,导致价值观念偏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关怀被搁置,伴随而来的是随波逐流与功利主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去直面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和艰难,是每一个高校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所忽视的,却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实现。
(二)青年担当——职业信仰的铸造
古朴在《中华民族不信邪、信道理》中说:“所谓信仰归根到底也只不过是一种对道理的崇敬与膜拜。”⑨来自互联网络“简书”http://www.jianshu.com/p/36eb2eb4c1c2。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况且呈现出多样性,比如中国自古以来的“图腾信仰”“神灵信仰”“天人合一的信仰”“宗教信仰”“科学信仰”等等。职业信仰也可归为其中的一种,高校教育对学生职业信仰的铸造很有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表达了对高校教育的重视和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他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⑩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作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高校是青年一代的重要阵地,是青年理想信念形成和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国门的打开,在全球化经济的浪潮中,欧风美雨席卷而来,在功利主义遍地开花的背景下,对当下高校学生职业观的教育也迫在眉睫,“将职业作为信仰”应该得到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寄语中说道:“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路也有弯路。”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76页。高校的学生理应具有珍惜青春、修德青春、奋斗青春的人生观,择业、守业、乐业的职业观。这种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前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输入,一直慢慢地融入到内在的自我感悟。这里,与其说是思政教育,不如说是培养学生的感悟、修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乐与政通——艺术与思政的互溶
《礼记·乐记》中记载:“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⑫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2、1598、1137、1103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历来与政治紧密联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到:“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⑬《毛泽东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68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学堂乐歌到抗日救亡歌曲,这些艺术作品根植于人民,反映时代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⑭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自新华网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5/c_128321352.html他希望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6-11/30/content_5140638.html这些是学理性的,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的重视,给予了我们发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力量。
其次,艺术作品的内容之美也与政治紧密联系。孔子评价三代乐舞《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⑯同注⑤,第45、1081页。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夺取了政权,因此,孔子认为歌颂武王伐纣之功绩的乐舞《武》乐在形式上是美的,而内容却不善。孔子看来,美好的音乐是艺术和道德合二为一的。可见,艺术之美也与政治密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自新华网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5/c_128321352.html这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⑱同注⑤,第45、1081页。音乐不仅能体现国情、民风,亦能润而化之、移风易俗。音乐类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传递者,所谓“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从音乐作品的创作到表演,都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感悟与情怀。因此,对于培养艺术家摇篮的艺术类院校,思政教育不仅有其历史渊源,也是时代所需,是必不可少的。
二、“弗虑胡获,弗为胡成”——思政教育特色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讲话。摘自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l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落实讲话精神,对于音乐院校的师生来说,充分发挥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可以在思政教育新模式上下功夫、求实效。中国音乐学院党委研工部主办的“博学绽放”研究生思政教育特色实践音乐会即为一节生动的思政教育特色实践课,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一代“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等系列讲话精神指导下所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音乐会以“讲述+表演”的形式创新性地将专业学习与思政内容巧妙结合,将“聆听经典语录、讲好自己故事、演好中国作品”的组织理念通过“导语——我的故事——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⑳摘自人民网: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01-29961481.html国乐系教师宋心馨一曲《夸父逐日》,是生命不止、奋进不息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2018级博士研究生马小明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表达了歌者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中对故土的思恋,体现出追梦人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信念。2017级博士黄璐的一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体现出歌者用自己青春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坚定信念,表达了“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㉑同注⑪。的奋斗誓言。新加坡籍留学生演奏的印度名曲《BhoShambo》,表达了对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热爱,更反映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世界背景下各国青年交流互鉴、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㉒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摘自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4/c_1120969677.html2017级博士研究生姚瑶的一曲《红土乡》,展现出青年学子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理想追求。“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㉓习总书记在给河北保定学院系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摘自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4/c_1110527660.html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人要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2018级博士研究生、旅欧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的一曲《我爱你中国》是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亦是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和谐统一。青年一代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做时代的开拓者、社会的奉献者、国家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这场以“博学绽放”为主题的音乐会,是艺术类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一次创新型的实践。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舞台方式增加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探讨思政教育在音乐院校中的发展规律,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更好地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这种艺术实践是专业音乐院校思政工作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是新形势下对思政教育工作“三全育人”科学机制的积极探索,更是思政工作者努力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的有益尝试。这种师生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同心、同台、同音的创新型思政教育模式,既拓展了教育路径,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人生与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成长成才,又提升了教育的内涵,塑造学生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的责任与担当。
三、“若无新变,不能代雄”——音乐院校思政教育模式新探
让思政教育插上艺术的翅膀,为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在未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专业性与通俗性兼顾
艺术类院校在学生培养的专业性上毋庸置疑,若结合思政教育,将其插上艺术的翅膀,则需要专业性与通俗性兼顾,才能避免“曲高和寡”的现象。
在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流传的佳话,有些的确可以堪称是“时代标兵”,将其作为一种榜样力量进行思政宣传教育,或许比那些戒律清规更加接地气,也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去关注。例如,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作为一个年过古稀的“三无”科学家,一直在默默地从事着医学药物的研究,成功研制出了青蒿素;艺术界享有威望的阎肃先生,作为一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动人的弦歌,更是精神的财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每年一度的大型公益节目《感动中国》,那一个个隐藏着真情的背影,一双双平常却又坚毅的眼眸,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无不让人震撼、动容。他们都是最普通的百姓,却用自己的心扉暖透了大江两岸。纵观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物数之不尽,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㉔[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㉕[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从历朝历代的铁骨忠臣,到烈士陵园里的矮矮坟冢;从抗金名将岳飞铁骑下的黄尘飞扬,到渣滓洞中江姐手中的一针一线;从1998年的抗洪救灾,到2008年的汶川国殇;从建国初期劈开太行山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到世界屋脊上的“生命之路”青藏铁路……各行各业,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是坚强不屈、无私奉献、家国情怀的责任与仁爱。
家国情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从周围人、身边事上都能有效体现出来。对接这一点,可以在加强社会实践、提升艺术实践、狠抓党建上下功夫。音乐院校学生,可以立足本专业平台,跨专业建设团队。比如,上述提到的振奋人心的历史故事,感动人心的当代人物,都可以成为音乐院校师生创作的素材,再由表演专业学生将其在舞台上演绎。在确保一定广度、深度与厚度的前提下,进行广泛收集、整理、研究和表演,以此引导学生切实感受祖国发展、时代进步,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礼记·大学》中记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㉖同注⑤,第769、1081页。强调了勤于省身,以及从动态的角度不断创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既容易,又有困难。音乐能带给人们情绪的体验,进而上升为情感的积累与升华。因此,音乐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礼记·乐记》中有:“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㉗同注⑤,第769、1081页。,强调了音乐“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都存在“乐与政通”思想的一部分。从这方面来看,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是有桥梁可通的。然而,从目前的学科设置来看,政治学科和艺术类专业之间的壁垒还是比较坚固的,就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思政与艺术专业老师之间的知识结构及背景也有很大不同,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两者的结合与贯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以上所述“博学绽放”音乐会,是将思政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往更深入的层次看,思政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不仅仅停留在对当下思政的“践行”,还可以向方法论的层面更进一步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成为音乐院校思政教育的亮点,也有作用于音乐院校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索。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舞台化的艺术形式给予呈现;另一方面,在音乐表演实践中亦有其原理可循,音乐表演以美为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音乐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又具有总领的作用。㉘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中追溯到历史)、由恩格斯整理的《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章、第三十六章、第四十七章都追溯到历史)、马克思著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恩格斯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共产主义原理》等,都用科学的观点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诸如杨荫浏先生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看到了中国古代的阶级性对中国古代音乐造成的影响。不过,也需要注意,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专业化运用也有一定的适度性,并不是以此为“公式”,以专业为内容的生搬硬套;而是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方法论,需要找到自然的契合点。诚如恩格斯所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8页。尽管困难重重,理论向专业实践的转变还是有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思政教育才能既培养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又能够对其专业领域做出指导。
除上述两方面之外,思政与艺术课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还需要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宣传方式,并努力形成长效的机制。例如依托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通过公众号推送等宣传方式,后期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的人同时“在场”,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要不断积累有益经验,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结 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纲,结合中国音乐学院党委研工部主办的“博学绽放”研究生思政教育特色实践音乐会的实践探索经历为例,认为音乐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于学生自身与所学专业特点,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思路。这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从“思政教育+专业实践”的组织方式展开,结合音乐院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创作中,用艺术舞台的形式促进思政教育发挥作用。思政教育求善,音乐教育求美,这种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结合,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偏重课堂传授理论的桎梏,创新开展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方式,力求融思政教育于艺术实践,增加艺术实践以思政元素,形成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互促共生的特色思政教育模式。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㉚[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7页。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身心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感受人性之丰满,心灵、精神之自由,也让学生认识到其内在逻辑和理性。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全人格,铸造职业信仰,树立政治方向,明确政治原则,提高政治觉悟,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让思政教育插上艺术的翅膀”,艺术类高等院校理应建立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课堂巧妙结合、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术与思政建设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培养青年学子在追求艺术的征途中不忘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