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逾界一场技术追问下的当代艺术游戏
2020-04-18
当作品变色时,按钮是暗的。
当作品休眠并变回暗淡时,按钮闪烁。
当按钮再次稳定亮起时,按它可以看到另一个图案。
如果不作解释,让读者依据这般描述去构建一种对纤维织物的想象,相信迎来更多的会是意外甚至是困惑。这段来自美国艺术家玛吉·奥思[Maggie Orth, 1964—]对她一系列以色温控制技术成就的人造电子织物介绍,不仅透露出当代纤维艺术别样景观的细节,也为本文开启了一个恰当的切口,得以顺应观者的好奇心进入话题核心:纤维逾界。
第一时间,我们可能会遭遇问题。纤维逾界何以追问技术?又何以发展了一场游戏?借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在〈技术的追问〉[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中所构筑的一条“追问”道路为本文开启语境。“由于技术之本质并非任何技术因素,所以对技术的根本性沉思和对技术的决定性解析必须在某个领域里进行,该领域与技术之本质有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却又与技术之本质有根本的不同。这样一个领域就是艺术。”1[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海德格尔文集:演讲与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40页。而当纤维逾界发生在当代艺术现场的时候,这种艺术状态则显现出荷兰学者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 1872—1945]笔下所描述的游戏特征:“游戏并非‘平常的’或‘真实的’生活,它步出了‘真实的’生活,进入一个暂时的活动领域,带有它自己的倾向……”所以,我们即将感受的是,纤维逾界所造就的这场游戏如何拉开了我们与常规惯例中物质压力间的距离。
有评论认为,21世纪以来,伴随国际化的现代生活模式和对太空时代的愿景,人类社会发展了一种技术导向的未来憧憬。而艺术世界似乎也发展出了一个意愿,旨在发展一种方法,来分析和探讨技术世界正在,也即将对材料和观念发生的作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从20世纪晚期到21世纪初,人类社会开始聚焦于一场与纤维材料紧密相关的特殊变革:收集太阳能,传递光和热,交互数字技术、检测脉冲和环境污染物,变换色彩的纤维构建和盔甲,甚至可收缩的纤维肌肉……这些所有正在发生的,和纤维紧密相关的迹象都在向我们展示,我们正在或者即将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时代。而智者提醒我们,来自可见世界的信息,必须由艺术家译成代码。2[英]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代艺术领域便蓬勃发展出一种暗示着技术追问的态势:跨界现象不断涌现。艺术表现手段跨界拓展,当代艺术家身份逾界,材料发生多链接集结……而纤维,伴随着材料科学3这个研究领域的出现,意味着将原本独立分散的各学科知识将进行集合,包括电力电子、化学、生物学、计算机、工程技术学等。——一个作为前所未有的新的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则进行着一场紧系着技术追问的艺术游戏——纤维的材料本性、质地、功能、结构的发展前景得到重新估量,试图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创造知觉和感受,充实和活跃观众的体验和经历。
基于对数码技术的关注,研究过莉亚·库克[Lia Cook,1942—]的艺术创作,这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活跃于国际纤维艺术领域的资深织者,曾经以编织的方式将绘画、摄影、影像和数码技术整合进了织物的传统纹样,跨越了织物纹样在传统意义上所谓装饰和象征意义上的界线。而时至今日,谁能预想到一件近50米长的编织物竟开始承载起存储设备的功能!作者迪伦·费什[Dylan Fish, 1991—],这位来自加拿大的新生代艺术家解释说:“你可以在对话框中随意地写一条消息,然后单击加密键,你就能看到你的消息将如何编码并加密到织物当中。”严格意义上讲,作品《加密档案03. FFF》[Encrypted Archive 03.FFF,2017]是一种织物文件,包含文本、音频和图像等在内19个不同的文件信息。Python4一种计算机高级编程程序。计算语言创造了这份文件的结构,而二进制的信息模式则生成了编织织物的黑白线程,对应编码“0”和“1”。霓虹灯管的闪烁由摩尔斯电码5摩尔斯电码又译为摩斯密码,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它的代码包括五种,不同于现代只使用零和一两种状态的二进制代码。发明于1837年,是一种早期的数字化通信形式。[Morse Code]的信息传输所控制,观众可以通过对应设置的计算机来介入这份织物文件的运行程序。而显然,艺术家的思维统率的不仅仅是技术对材料、形态和空间的塑造。在一个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面对当今奥威尔式6Orwellian的词源是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其著名作品有《动物庄园》[Animal Farm]和《1984》等,都是影射前苏联的政治讽刺小说。Orwellian一词可以释义为“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转译为“严格控制的”。[Orwellian]的数字监控现实,可以说,这件作品不仅引发出对隐私问题的质疑,更为观者重构了一个设想:如何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存储和隐藏数据。
随着电脑控制程序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为纤维材料的发展开辟出一番新天地,而当编程技术、图像处理等数据控制手段引起艺术家们的关注之后,技术对纤维则产生了另一种精神寓意上的复兴和启发,并且呈现出当代艺术语境中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可以这么说,某种程度上,纤维是在以集结现代科技的优势,创造着一种驾驭在技术之上的超越——它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并且是一个存在着交互性的关联系统,甚至包括人的感知世界在内。
加拿大艺术家索莱达·法蒂玛·穆奥兹[Soledad Fátima Muñoz, 1986—]的声波编织系列作品,是将由高导电纤维材料织造而成的壁挂作为一种物理转换器,通过放大所捕获的空间中的电磁波进行发声。“我的家族是由移民身份构成的——先是从叙利亚到智利,接着作为智利难民到加拿大。因此,我就出生在流亡地。从出生起我就没有归属感,我想为移民们发声。而在无形的空间中我找到了慰籍。”从艺术家角度,再现一种流亡空间的感觉是她潜藏于心的声音。人流的穿梭变化产生声波变化,从而创造出一个不断变化的无形的互联空间。纤维为这个空间创造的似乎是表象上的壁挂,而它更大的意义却在于赋予了观者对声波的体验,犹如置身在无形的社会空间内,通过步伐的更迭和身影的穿行去体会变化甚至是变迁。
英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 1893—1968]说:
在每一个时代,人类都创造了实用的事物……然而在文明的各个阶段,人们总是感到我们称为科学态度的东西有缺陷。人脑是能应付客观事实,但是在这些客观事实之外,还存在着只有本能和直觉才能感知的整个世界。发展这些较之朦胧的悟性方式一直是艺术的目的。7[英]赫伯特·里德著、陈方明译,《艺术与社会》,工人出版社,1989年,第7页。
在纤维开始承载电子设备功能的同时,相应的,由纤维所发展的织物式表面也开始成为呈现艺术家思想的载体,一如它在人类历史步履中曾经先于文字的表达功能。8这一点,除考古资料中对史前社会“结绳记事”的记录可以证明外,更有资料考据:一直持续到16世纪被西班牙征服之前,秘鲁文化中没有出现过书写的语言,而织物却曾经是他们的语言,并且作为某种最为清晰的语言。回顾文章开篇所提及的色温控制技术控制下的变色电子织物,其技术原理是,电子器件控制电流使电阻丝发热,进而使热变色油墨的颜色发生变化。当这一系列从物理到化学领域的变化都被巧妙地施加在纤维织物上的时候,观者不由惊叹纤维技术的逾界能力。
玛吉·奥思有着“科技艺术家”[technology artist]的称号,并且拥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博士和高级视觉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Visual Studies]理学硕士的学历背景,多年来她的创作研究包括她的小说和文章所探讨的主题一直围绕着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展开,对科技进行着批判性的反思。应该说,人造物、生命和时间是玛吉注入在其人造电子织物上的咏叹调。《电子艺术100年》[100 Electronic Art Years, 2009]、《条码员》[Barcode Man, 2008]和《平线》[Flat Line, 2010]这三件电子织物,都被设置了“生命”的期限,并且以时间消耗的方式运作,在观者感叹颜色变化玄机的过程中,作品等待的是变化带来的最终结果。艺术家说,那便是作品的“死亡”。视频作品《众者之一》[Among the Many, 2013]颇为吸睛,当远观默认为纹样华丽的运动变化的时候,近距离的真相却显现为最为质朴的梭织劳作画面。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织者,约翰·保罗·莫洛比托[John Paul Morabito]将织作艺术定义为通向广阔世界的一个路径。他对编织艺术形态的追求建立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包含了图像、建构和数字技术。这件以梭织动作录制的的视频制作作品,在艺术家的思维中是一件数字织物的创造,一帧一帧的录制如同一行一行的织作,堆叠出令人催眠、千变万化的表面,为的是使那些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既定时间和空间崩溃掉,从而,观者得以想象并进入一个新的时空视界。
“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机制。”9[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译林出版社,2003,第10页。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一书中的预见:“各种技术及其后续的环境一个紧接着一个很快发生,所以旧环境使人觉察到紧随其后的新环境。技术使我们意识到它的心理和社会后果。”并且,“在这一点上,技术开始发挥艺术的作用”。10同注9,第13页。这一点很重要,当时代的新技术提供了诸多方式来定义、生产和展示视觉艺术的时候。艺术和技术之间意味深长的游戏便开始了。技术追问之下,艺术便愈加神秘莫测。而且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拥有原本艺术体系之外背景知识的人群在加入这场游戏,带入非艺术经验,甚至,他们也企图把游戏引入到更大范围的视觉文化中去,使艺术与其他视觉文化混合在一起,更综合地作用于人们的感知。当当代艺术语言呈现出一系列多知识面的综合协作关系的势态的时候,逾界便推动着艺术的未来。而这场技术追问下的游戏——纤维逾界,实则呈现的是当代艺术逾界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