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探索与研究
2020-04-18宋福英
宋福英
(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电子商务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一、“1+X“制度
作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要求,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1](教职成[2019]6号),部署启动“1+X”制度试点工作。
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依据职业教育高质量稳步发展要求,深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改革,提高质量,通畅复合型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提升就业创业本领[2]。
全面落实学历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岗位培训并举并重的职责,秉持二者之间有机联合,助推书证融通。规范育培过程,严把证书质量。总结经验、完善机制、防控风险[3]。
机制创新:探究实施“1+X”证书机制,把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有机结合,是职教20条极其重要的改革部署[4]。
二、职业教育与“1+X”制度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
1.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5]。
2.社会多元办学格局,需要体制创新来激发社会力量的内动力。
3.建立国家资格框架,需要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值互换,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二)契合类型教育的评价制度
对于学校职业教育实际效果的评定和证实是学校教育的普适性与不同行企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的有机融合,这应是构建“1+X”证书制度的逻辑本源[6]。
教育目标、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培育方式、评定机制决定着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模式、教学主体和运行体制的特征,是类型教育环环相扣的核心要素[6]。将“1+X”等级证书制度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培育方式和评定机制,便意味着办学及培育机制不是学校单独完成,而是产学研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双元”的协同育人模式[6]。“1+X”证书制度将学校对人才的自主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学校培养,社会行企检验。这便使得职业院校评定势必向社会开放[6]。
(三)基于实践基础的制度设计
双证书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出现了一些问题。
1.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数量减少(140种)
2.行企开发的证书适用范围窄,良莠不齐。
3.校企深度合作中产生的优秀培训项目没有上升到标准层面。
4.课赛融通不够深入,没能惠及全体学生。
“1+X”证书制度中,将“X”界定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概念、口径、级别、机制设计上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都有区别,“X”采用了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所以“X”绝非双证书制度的延续,也不单单是双证书制度的“升级版[6]。
(四)“1+X”相生相长的标准体系[7]
1.“1”具备基础性、主体作用,应顺利完成学历教育对于学生稳步发展以及职业对应的学科专业技术手段专业技能教育任务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X”具备选择性、导向性、先进性,应处理技能、职业整体素质及新技术新技能加强、增补或者拓宽难题。
3.“1+X”应是一个整体,组成完备的普通高校育人战略目标,二者调节作用互补、不可分离。
4.“1”与“X”是针对职业高校的学科专业与其对应的职业工作岗位(群)而开发的,并共同运用于同一个教育进程中。这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就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5.“1”与“X”的相生相长还体现在他们之间的“配伍”关系上,应综合考虑行企需要、学生选择、专业特点、教育层次等。不能搞简单的一一对应,否则又成“书证同质”的又一套学历体系,会失去“1+X”证书制度改革的实际意义。
三、“1+X”试点
(一)试点院校
选用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选定积极参与试点工作的专业,统筹规划专业(群)教学资源,推动“1”以及“X”的有机连接,依据在校生取证需求,组织展开专门机构岗位培训,与此同时可以面向社会成员展开岗位培训,符合条件的院校按程序申请可设立为考评站点,密切配合岗位培训评估组织施行证书考评,管理及使用好相关专项经费。
(二)试点院校工作要求
试点工作院校教育应该依据技能级别规范及专业课堂教学规范要求,优化专业课程增设及课程内容,统筹规划课堂教学组织和施行,深化教学方法变革,把合格证书岗位培训内容有机渗入专业人才培养设计方案,提升人才培养的可行性、适应力、预见性[8]。
1.学校统筹资源和部门职责,指导各专业做好证书试点工作。
2.与培训评价组织对接,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师资队伍培训、实训条件建设等。
3.做好中央奖补资金、省级补资资金的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三)试点内容
1.X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8]。
2.融入专业人才培养:院校是实施主体。高职院校契合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等级开展试点工作,本科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国家开放大学可根据学科专业实际状况选择试点[8]。
3.建设、完备内部监督、治理以及服务机制:探究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研制相关标准,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综合效果进行登记和归档,计入个人学习账号[8]。
四、“1+X”国内研究现状
(一)“1+X”国内研究分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最终目标应是构建从初等、高职、专科、专业本科到专业学位本科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定位清晰明确、分工协作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以及办学体系。重点是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跨教育类型相互沟通协助,以及职业教育内部的横向贯通,力图建立有助于人们终身学习的多样化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立交桥”。
国家资历框架具有桥梁、标尺、标准、规划、比照、共存明确等作用,如图2所示。
(二)“1+X”国内研究文献分析
“1+X”论文主要关键词分布如图3所示。
五、“X”内涵的初步确定(见图4)
职业资格证书:xxx工、员、师,从业或执业资格,是岗位工种准入证书;法律法规要求的从业(执业)资格证书;是入职的最低要求。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术技能领域的工作内容,是学习者掌握技术技能水平的证书;教育部等引导学习者获取的证书;是用人单位自定是否作为入职标准。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内容与容量上的区别如图5所示。
六、探索1+X课证融通
学历证书“1”是基础,“X”是“1”的强化——职业技能、知识、素养;补充——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拓展——职业领域、职业能力等。“1+X”课证融通框架如图6所示。
七、财经岗位实证
(一)53个财经岗位(表1)
(二)财务岗位三级证书内涵
财务岗位三级证书内涵如图7所示。
表1 53个财经岗位
(三)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以教指委行指委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等为指导,结合行企岗位组群工作过程,将教学任务分解为能力要素,再回归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建立健全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如图8所示。
考虑学生目前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技术发展和管理手段的提升;考虑学生综合能力、拓宽就业领域。证书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积累。
(四)“1+X”培训体系框架
培训体系分学生和社会人员两个通道。学生在接受了基础的学历教育中专业课程体系内除三级接口课程外的其余课程后,从“X”初级证书接口课程入口进入接受专门证书培训,掌握初级技术技能,对接初级技术技能岗位,由此模式拓展到中级、高级。社会人员则没有“1”环节,直接进入“X”初级证书培训通道。“1+X”培训体系框架如图9所示。
(五)“1+X”课程体系框架
课证融通,课程设置是为了获取“1”和“X”证书,二证是学历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素养的客观反映。将行企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分解成岗位能力要素,融入“1”作为“X”的前置课程,通过接口课程,转入“X”专门培训课程。“1+X”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0所示。
八、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要使“made in china”以高技术含量创造出更高的投入产出比,职业院校以“课证融通”为第一抓手,培育行企认可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关键。“1+X”证书制度需要政府、社会、院校,机构等高效协作、多方联动。